APP下载

高中生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同伴信任的中介作用

2021-08-16朱灵慧韦舒雯严由伟

关键词:适应能力消极同伴

朱灵慧,韦舒雯,严由伟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会适应的研究源于探讨个体智力缺陷、智力落后的诊断标准[1],Doll提出普通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概念,并且将适应行为作为衡量个体社会适应状况的标准。在这之后,国内学者总结了适应行为的特点,强调这一行为是符合个体年龄和社会背景文化的行为,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从“适应不良”到“适应良好”连续体中的特定位置[2]。然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看,社会适应的积极功能不单单是消极适应的对立面,正如消极的自我评价不代表没有积极的自我肯定。因此,邹泓提出社会适应双功能理论中的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他认为社会适应是有机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和连续状态,指个体能够主动适应或者调控自身去顺应环境,从而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衡,是个体心理、社会生存状态的综合反映[3]。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网络成瘾、厌学、逃学和打架等问题频发,这些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青少年的适应研究发现积极性的社会适应发展不仅与青少年良好的同伴关系[4-6]、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7]以及健全人格[2,6]和亲社会行为[8]有着重大关系,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9]。

自我认同是指个体正在将过去自我、现在自我以及未来自我进行整合,从这个有机的整体中充分了解完整的自己,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观和未来观,并据此规划未来自我的发展[10]。Erikson提出自我认同又称自我同一性,在他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中,青少年期(12~18岁)处于八个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有学者认为自我认同的建立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11],也有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状态与其社会适应状况有着显著的正相关[12],自我认同程度高的青少年心理承压能力较好,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自我认同程度低的青少年,经常体验到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适应行为[13-16]。

同伴信任是指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信任。青春期的同伴对青少年有重大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指出同伴依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比父母依恋更重要[17-18]。而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积极的社会行为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紧密相连[19],有研究证实,同伴之间的高度信任会促进积极的适应行为产生,而被他人拒绝会表现出消极的认知和行为[20-22]。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同伴信任高度相关[23]。因此,笔者推论三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并基于邹泓的社会适应定义,从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两种功能状态出发考察高中生的社会适应,本研究中做出以下假设:(1)自我认同可以预测同伴信任;(2)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莆田某一所中学,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主试由受过培训的班主任统一发放,在施测过程中严格按指导语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5份,收回问卷830份,剔除无效问卷27份,剩余有效问803卷份,问卷有效率为96.8%。其中,高一312人,高二249人,高三242人;男生336人,女生467人。

(二)测试工具

1.自我认同感量表[10]。该量表由李义安和娄文婧于2009年修订,主要用来测量个体自我认同的程度。量表共19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自我认同发展越好。通过信度分析,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一致性系数为0.87。

2.信任量表[24]。该量表由Rempel和Holmes于1986年编制,主要用来测量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度。量表共包含18个题项,涉及信任度的3个维度,分别为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以及信赖度,每个维度有6个题项,7级计分,分数越高表明个体越信任他人。通过信度分析,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一致性系数为0.83。

3.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量表[3]。该量表由周晖等人于2008年编制,邹泓等人于2012年修订,主要用来测量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该问卷包含积极适应、消极适应2个分量表,包括自我肯定、自我烦扰、亲社会倾向、社会疏离、行事效率、违规行为、积极应对和消极退缩等各维度。该量表包含50项题,采用5点计分,41和43题为反向计分,总得分越高表示相应的表现行为越多。通过信度分析,该量表的积极适应分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一致性系数为0.93,消极适应分量表在本研究中的一致性系数为0.91。

二、高中生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关系的调查结果

(一)同源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分析,所有变量采用未旋转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33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而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方差只有17.8%,小于临界值40%[25]。因此,本研究后续结果和结论基本不会受到同源方法偏差问题的影响。

(二)高中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为了探讨不同人口学变量的高中生社会适应状况,性别、生源地等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消极适应中,男性(59.85±10.32)的适应能力高于女性(56.25±9.39),在其他维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高中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三)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之间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我认同和同伴信任呈现显著正相关(r=0.44,P<0.001),自我认同(r=0.61,P<0.001)、同伴信任(r=0.41,P<0.001)和积极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认同(r=-0.73,P<0.001)、同伴信任(r=-0.41,P<0.001)和消极适应呈现显著负相关,即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三者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2)。

表2 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结果

(四)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的中介效应分析

采用Mplus 8.0软件建立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三者的结构方程模型,对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采用重复随机抽样的方式,在原始数据(n=803)中抽取1 000个Bootstrap样本,构成一个近似抽样分布,得到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中95%的置信区间,根据置信区间是否包括0来判断模型是否存在中介效应,若置信区间结果不包括0,则说明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

1.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关系分析。为了探究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的之间的路径系数,采用Mplus 8.0的Bootstrap估计法检验,结果显示,自我认同对积极适应产生的直接效应显著(β=0.57,P<0.001),且自我认同通过同伴信任对积极适应产生的间接效应也显著(β=0.09,P<0.001)。即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积极适应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的解释度为13.5%。自我认同对消极适应产生的直接效应显著(β=-0.75,P<0.001),且自我认同通过同伴信任对消极适应产生的间接效应也显著(β=-0.07,P<0.001)。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消极适应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的解释度为8.5%(表3)。

表3 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

2.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模型拟合。为了探究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笔者建立以自我认同为自变量,同伴信任为中间变量,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分别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图1),采用Mplus 8.0软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图1 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

在模型中,高中生自我认同、同伴信任和社会适应中介模型的拟合结果为:χ2=5.28,CFI=0.97,TLI=0.95,RMSEA=0.07,各数值均较为理想。因此,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高中生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的关系讨论

(一)重视高中生的内化问题行为可以提升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显示,高中生的消极适应维度上,男性的消极适应状态高于女性,即男性的适应能力低于女性,这和邹泓[26]、聂衍刚[2]的研究一致。社会角色理论关于性别差异的解释中男生更多以外化的问题行为展现,如打架等攻击性强的行为,而女生则更容易表现出内化的问题行为,如焦虑、抑郁等。有研究者[27]认为性别上的差异在进一步缩小,也有研究者认为内化的行为需要得到教师的进一步关注才能缩小差距[26],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关注学生的焦虑、抑郁等内化行为。

(二)良好的自我认同程度会提升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显示,自我认同和积极适应呈正相关,和消极适应呈负相关,这与前人[12,28]的研究结果一致。自我认同程度高的高中生自我认知清晰明确,倾向于积极地自我评价[29],此时他们不仅能严格规划并执行未来发展计划,而且会以积极的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他们不易失去希望和自我,容易适应社会[12]。而未进行探索和自我投入的高中生容易产生负性情感和不良的行为[12],容易迷失在人生道路选择上,他们对自己缺乏清晰的定位,容易对自我产生消极评价[29],遇到失败倾向于否定自己和产生逃避行为[22]。因此,自我认同程度高的高中生会提高自我社会适应能力。

(三)良好的同伴信任会提升高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显示,同伴信任和积极适应呈正相关,这与前人[21]的研究结果一致,信任会让人们愿意承担人际交往中的风险,愿意与他人合作来共享信息[30];信任度高的个体会主动地选择更好的行为方式去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和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31],探索自己的人生道路。同伴信任与消极适应呈负相关,这与前人[22,33]的研究结果一致。被亲密他人拒绝的高中生会缺乏表达信任的勇气,他们最有可能对他人、自己及环境产生扭曲的消极认知以及行为[22];在遭遇挫折时,同伴信任程度低的高中生不会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甚至抗拒与他人来往,最终导致抑郁、焦虑或逆反行为等适应不良障碍[22]。因此,同伴信任程度高的高中生会增加自我社会适应能力。

(四)高中生同伴信任在自我认同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分析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同伴信任在高中生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这验证了假设,也说明高中生自我认同程度越高,同伴信任越高,越积极适应社会,消极适应得分越低。从中介模型图中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可预测性、可信赖性以及可依靠性等同伴信任可以预测个体社会适应状况。首先,这意味着自我认同程度高的高中生往往具有更高的主动性、自信心和信任感,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拥有清晰确定的自我边界[33],与他人相处中出现矛盾,他们既能坚持自己系统的价值观,又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去调节,更容易体验到忠诚的品质,与同伴的信任感更强,从而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同伴关系和更多的同伴支持与帮助。其次,自我认同程度越低的高中生,其同伴之间的信任度越低,他们会偏向消极适应社会。高中生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时期,面对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半成熟的矛盾,他们力求成长。但是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在自我认识上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自我认同缓慢的高中生容易出现高焦虑现象[34],他们往往会采用拒绝、回避等自我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22],往往会陷入孤独体验或逆反行为,出现同伴信任危机、人际疏离,自我评价消极,遇事退缩或者易激惹。因此,可通过提高高中生的自我认同,培养良好的同伴信任,发展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7]。

综上所述,高中生的自我认同发展程度既可以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同伴信任的作用影响社会适应的发展。因此,可通过提升高中生的自我认同感以及同伴间的信任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本研究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是测量工具的局限性,同伴信任变量未考虑不同朋友间的信任是否会对社会适应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本研究的社会适应更偏向于学校适应,未来应扩展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再次,本研究设计采用横断研究的方式,未来可以采取纵向研究和追踪研究来探索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是否影响将来的状态。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消极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寻找失散的同伴
沙漠里的精灵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论消极治理与农民上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