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财务状况与科研产出的关系研究——以某省属地方高校为例

2021-08-16蒋方华高级会计师张进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210003

商业会计 2021年14期
关键词:收支学费资助

蒋方华 (高级会计师) 张进(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3)

一、引言

目前“双一流”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一流的大学或学科必须具备一流的科研水平,也需要一流的财务经费进行保障,因此一所公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财务状况与其科研水平是具有密切联系。高校的财务状况是其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我国建设“双一流”高校的经费保障。高校科研水平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指标,其不仅能够反映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能体现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因此,本文探讨高校财务状况与科研产出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同时选取某省12所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检验二者的关系,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概念、指标选择及假设

财务状况是用价值形态反映的单位经营活动的状况,是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在财务方面的反映。高等学校财务状况是高校某个时间段的资产及权益情况,主要包含高校财务规模、收支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本文的研究中,结合高校部门决算报表数据,在财务规模方面主要选取了经费收入规模、支出规模作为主要的衡量指标。收支结构方面主要选取了政府拨款收入、学费收入、捐赠收入、工资福利支出、资本性支出及学生资助支出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目前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仍未能针对科研产出评价达成共识,本文以高校每年科研产出来衡量科研产出水平[1],主要衡量指标有科研收入总量等指标。为统一衡量各高校相关变量数据,上述指标均根据人数进行平均计算。

首先,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自身并不能产生足够支持自身前进与发展的资源,对于外部资源存在着严重的资源依赖。高校财务规模作为高校资源的货币具体表现,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可以认为是高校发展的根基。因此,本文认为高校收入规模会对高校科研产出产生显著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H1:高校人均收入规模(Tncome)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H2:高校人均支出规模(Expend)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其次,如果财务规模是高校发展的基础,那么高校如何取得和分配资源用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建设才是高校能否取得办学业绩的关键环节。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高校是一个复杂的非营利性机构,其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较多,具体来看有以政府、捐赠者、基金会等为代表的举办者,以学生、企业等为代表的服务需求者以及以教职工为代表的高校服务生产者等。高校的收支结构也可以更加清楚地反映出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科研产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收支结构会对高校科研产出产生显著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H3:高校收支结构中的人均政府拨款(Gover)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H4:高校收支结构中的人均学费收入(Tuition)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H5:高校收支结构中的人均捐赠收入(Donation income)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H6:高校收支结构中的人均工资福利支出(Wage)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H7:高校收支结构中的人均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H8:高校收支结构中的人均学生资助支出(Student)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有显著影响。

三、数据选择与分析结果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定义。本文以某省12所地方高水平高校为研究样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年报》2016年至2019年相关数据,并据此对各学校的财务规模、收支结构、科研产出等指标情况进行分析。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二)模型设定。为检验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了高校财务状况、收支结构与科研产出的关系模型,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上述关系进行研究。具体影响因素模型如下:

其中,ε为误差项。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从表2变量描述性统计情况可以看出,12所地方高校的收支规模差异较大,标准差为13.16和12.29,收入规模的最大值为人均109.60万元,最小值为人均41.18万元,支出规模的最大值为人均103.02万元,最小值为人均41.37万元,收支规模极值比较接近。收入结构方面,除政府拨款外,学费和捐赠收入差异较小,标准差分别为2.49和1.07。支出结构方面,工资福利支出差异较大,标准差为6.49,最大值为人均30.31万元,最小值为11.76万元。12所地方高校科研产出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最大值为人均18.33万元,最小值为人均0.57万,变量的标准差为4.17。

表2 变量描述统计表

(四)数据回归分析。考虑到各自变量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在进行多元回归之前,本文先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初步验证各个自变量对科研产出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见表3。

表3 变量相关性分析表

相关系数超过0.9 的变量在分析时存在共线性问题,在0.8 以上时可能会有共线性问题。通过表3 分析,初步判断3个自变量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例如人均高校收入规模(Income)与人均高校支出规模(Expend)存在共线性问题,人均高校收入规模(Income)与人均政府拨款(Gover)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逐步剔除相关变量。首先,对所有数据进行第一次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情况见表4。可以看出,其中两个变量VIF值高于10,存在共线性问题,即人均收入规模(Income)和人均支出规模(Expend)。因此将VIF最大的人均支出规模(Expend)删掉,进行第二次回归,具体回归分析情况见表5。

表4 变量首次回归分析表 系数a

表5 变量第二次回归分析表 系数a

研究发现所有的VIF值都在10以下,不存在共线性的问题。同时发现,发现人均捐赠收入(Donation income)、人均工资福利支出(Wage)、人均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与因变量的sig值都大于0.1,关系不显著,未通过检验。因此上述指标删除,进行第三次回归分析,具体回归分析情况见表6。

表6 变量第三次回归分析表 系数a

(五)回归分析结论。人均收入规模(Income)与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指标同方向变动,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标准系数为1.120。这说明根据现有样本数据,高校收入规模可以对高校的科研产出产生显著正影响,验证本文的H1,即增加总收入规模有助提升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目前相关研究也显现出高校收支规模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2],这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与贡献社会的前提。另外,首次回归分析剔除指标人均支出规模(Expend)存在较高的共线性,其对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的影响程度基本与人均收入规模(Income)一致。

人均政府拨款(Gover)与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反方向变动,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标准系数为-0.475。这说明政府拨款可以对高校科研产出产生负影响,验证本文的H3,即增加政府拨款却会抑制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该结果与目前研究学者提出的假设相反,相关学者研究认为政府拨款是对高校发展的基础支持性经费,因其在使用上受限较小,在促进高校科研产出中起到独特的作用。笔者认为政府拨款这种独特的作用,其实是把“双刃剑”,如高校过分依赖政府拨款来增加自身收入,可能会导致高校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学研的积极性有所减弱,从而影响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

人均学费收入(Tuition)与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反方向变动,并且在1%水平上显著,标准系数为-0.339。这说明学费收入可以对高校科研产出产生负影响,验证本文的H4,即增加学费收入却会抑制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这与目前已有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学费收入的增加会降低科研产出水平。笔者认为,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为,现有高校样本均是省属地方高校,该类文献主要侧重于教学为主,未能投入更多的经费和资源在科研中,导致相关科研产出水平相对较弱,该分析结果基本符合现有地方公办高校教学科研的现状。

人均学生资助支出(Student)与人均科研总量(Research income)同方向变动,并且在5%水平上显著,标准系数为0.208。这说明根据现有样本数据,学生资助支出水平可以对高校的科研产出产生显著正影响,验证本文的H8,即增加学生资助力度有助提升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3]。笔者认为,高校科研工作中,高校学生中数量众多的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资助支出的增加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使其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与科研中,从而有助于增加高校的科研产出[4]。

另外,人均捐赠收入(Donation income)、人均工资福利支出(wage)、人均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三项指标因未通过相关性验证,未能验证本文的H5、H6、H7,但不表示上述假设不成立,仅表明依据现有样本数据,未能验证文章假设或者上述指标对高校的科研产出水平影响不明显,今后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和数量重新验证。

四、启示及建议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建设“双一流”高校,各级地方政府也出台例如高水平大学等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建设目标,在评价高校建设目标的衡量指标中,科研产出指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目前我国地方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与部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在经费收支规模、收支结构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面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增长乏力、支出结构不合理等困难或问题[5],地方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更迫切需要在教育经费管理各环节和工作中使用好每一笔钱。因此,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如需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产出水平,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综合施策,形成合力,方能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党的十九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有学者研究认为充足的经费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至关重要[6]。因此,我们认为,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仍需保持增长,收支规模总量的提升将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改革经费管理方式和优化经费资源的再分配,并作用于高校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进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科研产出。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将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与加强经费管理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建立主动筹集资金的意识,充分挖掘自筹经费的潜力,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方式进一步扩大高校经费收支规模,以支撑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主管部门也应建立各种制度和更多相关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挖掘自身经费筹措的潜力,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指出要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主管部门具体可通过对高校捐赠者给予税收、土地和财政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促进高校事业的发展[7]。

(二)变革政府拨款方式,推行政府绩效拨款。目前我国省属地方政府高校拨款基本均采取“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模式,政府拨款资金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中央财政予以引导支持。有研究表明,目前的这种政府拨款方式非常不利于促进高校科研产出的提升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8]。根据对12所样本高校收入结构分析,政府拨款收入平均占其总收入约54.44%,政府拨款是省属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最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但目前政府拨款体制下该类收入明显是没有竞争性的,与其教学质量、学生管理、科研水平等均未有直接联系。笔者认为政府拨款体制是高校改革的指挥棒,传递了清晰的政策和绩效导向,高校如过度依赖政府拨款,将不利于教育质量、教育效率的提高,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应变革政府拨款方式,推行政府绩效拨款。

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为深化中央高校管理改革制定了《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绩效拨款管理办法》,其中第四条明确规定政府绩效拨款采用因素法分配,分配因素主要包括预算执行等管理情况、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科研等获奖情况等。2018年四川省也制定了《关于改革完善省属本科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明确该省本科高校政府拨款将分为基础拨款和绩效拨款两部分,不再简单地以学生人数为资金拨款的主要计算依据。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在探索试行绩效拨款制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道路。

(三)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合理调整学费标准。目前,我国各类公办高校的学费标准基本相差不大,受国家政策影响未能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做出调整。人力资本相关理论研究认为教育能够提升受教育者的人力资本,并以此获得更高的收入[9]。也有学者认为,优质高校的学生身份更加有助于其获得更好的发展前途和更高的收入。在信息不对称的就业市场上,教育经历具有标识劳动者能力的功能,起到优化就业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10]。因此,我国现行高校学费收费政策既不符合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原则,也未能体现学费的价格属性。

另外,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公办高校学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相对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2007年到2017年间我国中央部属高校的学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已经从18.43%下降到8.64%,地方高校的比重从2007年的37.95%降至2017年的27.10%,全部学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为30.68%—20.31%。通过本文12家样本高校近4年数据,学费等事业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也仅仅为19.79%。

笔者认为,学费收入虽然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高校科研产出水平,但是其影响系数远没有总收入规模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系数大。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按照平稳有序、逐步推进原则,合理调整高校学费标准,进一步健全成本分担机制[11]。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教育成本分担属性和价格属性,合理确定学费标准[12],打破原有收费制度过于僵化,高校间的地区差异、水平差别、生源差异等无法反映到学费标准的现状。通过合理提高学费收入,使其成为高校收入规模的重要补充,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产出。

(四)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加大学生资助力度。高校对学生资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也减少了学生为解决学费问题而投入到社会兼职中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可以促进学生的学术融合和社会融合[13]。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基本需求后,才有动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成功属于尊重和自我实现高层次的需求,而只有当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后,才有动力、有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科研活动中,以获得尊重和认可,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研究表明,高校学生资助水平可以促进科研产出。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科研规律,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针对科研参与情况创新学生资助项目,统筹各类资金加大对以研究生为重点资助对象专项资助力度,特别是确保研究生资助水平能保障学生基本生活,向科研成绩突出的学生倾斜,保证有更多的学生有动力、有精力投入参与到高校科研活动中,这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高校科研产出水平。

猜你喜欢

收支学费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英国大学获准提高学费
2015全国土地出让收支现“双降”
走进邮箱来 理财更容易
大学学费不是该涨 而是该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的影响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