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纲要》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以新疆大学生为例

2021-08-15马志芹

南方论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纲要民族团结共同体

马志芹

(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之一,最早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2]。在新疆要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要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就要扎实做好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久维系这条生命线就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下大力气,做真功夫。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自然就要担负起筑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

一、《纲要》课能够承担起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

(一)新时代国家的政治要求: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1]在2014年9月28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15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思想被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5]

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由国家意志发展为国家的战略部署,成为了国家的政治要求。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成为了每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任务。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抵制三股势力破坏和渗透的有效之举和长远之策,有利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实现。

在新疆,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为了达到分裂新疆分裂祖国的目的,常常借助于意识形态,通过历史问题来混淆广大青少年的视听,搞乱他们的思想。尤其是借助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新疆三史(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三股势力通过移花接木,断章取义,杯弓蛇影等方式,解构历史。他们抹杀新疆是中国固有领土,否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等客观事实,妄称新疆为“东突厥斯坦”,鼓噪新疆“独立”,企图把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割裂开来。[6]

在2019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白皮书《新疆的反恐、去极端化斗争和人权保障》指出宗教极端主义“否定和排斥一切世俗文化,宣扬不能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强迫葬礼不哭,婚礼不笑,禁止人们唱歌跳舞,强制妇女穿戴蒙面罩袍;泛化‘清真’概念”等。[7]宗教极端思想是三股势力分裂新疆的思想基础,文化的背后是历史,宗教极端思想否则和排斥世俗文化,实际上就是异化少数民族群众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认同。那如何筑牢各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呢,就是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纲要》课具有历史学科的功能:通过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同,从而提升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历史的认同。著名学者王明珂在《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一文中指出“在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有一部分以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8]纲要课的一条主线就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抵御外侮中结成空前团结的民族实体,由“自发”达到“自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纲要课从课程性质来看它富有从历史层面树立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因此纲要课就成为我们帮助新疆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课程。

二、用《纲要》课筑牢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一)在《纲要》课的课程讲授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与课程目的相融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聚焦中国的近现代史,即1840年至今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国人民如何从一盘散沙、东亚病夫发展到万众一心矗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过程,中国近现代历史突出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这其中起支撑作用之一的就是中国精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9]139因此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精神”的有机部分,融入对中国近现代史重要事件的叙述中,从而讲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与共,同心御侮的“中国故事”,以事启人,使新疆大学生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团结就是力量,体悟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生命线的深刻内涵,从而从感性和理性上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2.与教材体系相融合。在教材体系上,与教材体系中的“两大矛盾”“两大使命”相融合。社会性质决定社会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摆在近代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一是通过革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通过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要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需要人人行动起来,团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即中华民族。基于此,通过纲要课的学习,使新疆大学生能够明白团结的目的是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为了共同进步,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了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为了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0]1

3.在教学内容上相融合。深入挖掘新疆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将新疆历史中富有民族大义,国家情怀的先进人物和群体的事迹梳理,与纲要课的各部分内容对接。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要发挥思政课的实效性就要结合学生的身边人和身边事。要铸牢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重点挖掘新疆本土的资料。具体纲要课而言,就是要挖掘新疆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与纲要课各部分内容做有效对接。如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章的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部分,在讲授“粉碎瓜分中国阴谋”内容时,针对新疆学生可以将左宗棠收复新疆作为案例,重点讲述左宗棠的民族大义,高瞻远瞩。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支援左宗棠的事迹,最后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任务,赶走了侵略者。让学生体味民族团结的在抵御外辱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体味中深刻认识只有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才有美好的明天。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意志。抗日战争期间,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支持抗日战争。因此在讲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二节“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部分,可以以“抗战中的新疆”为专题,将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抗战,踊跃支持抗战的典型事例呈现给同学们。如“一位60余岁的维吾尔族老大娘,名叫则地汗,她上台说‘我听说给打日本的八路军送寒衣,我高兴得直滴眼泪,东看西瞅,我家中没有值钱的东西,才拿这只下蛋的母鸡来捐献,表示我疼爱抗日战士的心意’。”[11]和田地区的巴什拜·乔拉克,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于素甫捐送前线,以抗日寇,牺牲国家,以顺其愿。“倘其子不忠实抗战,打倒日寇,即系不孝,如无该子,宁死不见子面。”[12]根据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编写的《抗战中的新疆》统计,从1937年7月至1938年9月,全疆收到各族民众捐献的现金达到新币24.1亿两,合大洋60余万元。新疆省政府用此款购买了10架战斗机,命名为新疆号,送往武汉保卫战前线。自1943年8月14日起,新疆开展的“一县一机”运动,到1944年8月,共捐献飞机144架,超过原计划64架之多。等等。在抗战中,新疆各族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如新疆省政府通电全国的电文中所讲的那样“新疆虽僻处边陲,抗日救国,尤为吾人之素志,枕戈待旦,誓与国人共同奋斗”。通过讲授抗战中的新疆,使广大的新疆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的三位一体,从而自觉地树立起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与培养目标相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政治素养。通过纲要课铸牢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新疆大学生能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认识到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严密防范和自觉抵制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能够自觉抵御三股势力,自觉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为新疆总目标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二)在《纲要》课的实践教学中深化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统一,其中之一就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1.依托新疆开展民族团结活动载体来深化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加强民族团结,落实中央治疆方略方面,创建了诸多的民族团结活动载体,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三进两联一交友和扶贫支教等。在新疆各类高校中实行民汉学生混合住宿、混合编班,打破民餐和汉餐壁垒,各族师生在同一食堂就餐。这些活动的开展就是要通过各族大学生住在一起、学在一起、吃在一起,将民族团结落小、落细、落实,以此来加强各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大团结。纲要课要借助于这些民族团结活动的载体,深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如民汉学生搭配结对组成纲要课学习小组,共同探讨纲要课的学习内容。民汉学生合作拍摄日常生活中有关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的微视频和微电影进行展示。各族大学生组成民族团结宣讲团,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把中国历史、党的民族政策、正确的新疆历史 、新疆民族团结的模范人物事迹讲述给各族群众。

2.发挥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做好文化润疆工程。高校是先进文化,先进思想传播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化积极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纲要课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的时代精神。纲要课教师要鼓励各族大学生讲好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自制PPT课件,通过学生亲自查阅资料,自我讲述,让学生真正理解红色文化和红色故事背后的中国精神。

第二,激发各族大学生互相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文艺汇演。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成为各个民族相知、相亲、相惜的过程,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粘合剂”。[13]通过各族大学生互相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将文化作为沟通彼此感情的媒介。长此以往,使新疆大学生能够自发地认识到新疆属于新疆各族人民,属于整个中华民族,这样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就会自觉地、主动地去做好民族团结。

第三,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文物遗址、烈士陵园作用。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增强思政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唱响网上好声音、传播网络正能量,善于用网言网语摆事实,讲道理。[14]构建网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众号和微平台,切实守护好共有的网上精神家园。

三、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筑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遵循

要发挥纲要课铸牢新疆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文化人,以历史文化为载体,重点讲好1840年以来的历史,在历史考察中讲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中华视野,从整体高度,大一统的格局出发,去讲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新疆的近现代历史,培养新疆大学生的中华视野。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思政课要坚持问题导向。纲要课教学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自觉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新疆历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去重构历史,解构历史,其目的就是通过肢解、虚化、丑化历史,来解构中国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达到他们分裂中国的目的。因此,纲要课一定要直面这些问题,用科学的理论去剖析这些问题,做到释疑解惑,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以正本清源,排除制约铸牢新疆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障碍。

猜你喜欢

纲要民族团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爱的共同体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民族团结之歌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