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经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2021-08-15梁宏中阮方明钟雄星
梁宏中 阮方明 钟雄星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广州 510320)
2020年11月3日,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的热潮正式开启。新财经建设是财经类高校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重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对全面推进新财经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明确新财经教育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特殊要求,厘清劳动教育体系的设计理念、原则和构建策略,是我国财经高校在新财经建设背景下推进劳动教育、培养新财经一流人才的重要课题。
一、劳动教育在新财经教育中的价值和功能
(一)思想价值塑造功能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新财经教育培养的不但是财经领域的行业精英和骨干,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财经教育存在着过于关注工具性、忽视价值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和担当的问题[1]。因此,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理想信念培养是新财经教育的首要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人民中心地位,是新财经教育需要秉承的重要方针。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思想价值塑造功能,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特色,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2];同时在目的关联性、内容关联性、路径互鉴性上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结合的可能性[3]。劳动教育是实现新财经人才培养的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路径。
(二)职业意识培养功能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培养与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应用型人才,是新财经教育,尤其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不少大学生职业意识不够端正,劳动观念和就业观念存在偏差,轻视基层劳动,对职业发展的阶段性、过程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从基层、底层做起的艰苦奋斗、勤奋劳动意识。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情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和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实践观[4],有利于纠正学生劳动就业观念的偏差,推进新财经人才培养。
(三)专业能力培养功能
传统财经教育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和学术研究,对知识应用和实践教学重视不足的问题[5]。尽管我国财经教育界对此问题相当重视,近年来也采取了大量措施解决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一直未能彻底根除。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知行合一是新财经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重要原则。结合专业教育和生产劳动,构建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教、学、做有机融合、螺旋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高阶能力。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功能
新财经教育要提供大量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人力、智力保障,适应、支撑和引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劳动教育也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劳动教育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并非单纯等同于体力劳动。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劳动比重大大提升,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方法和技能是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结合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的劳动实践新形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意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新财经建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要求
(一)育人性要求
新财经教育要求的劳动教育需要坚持育人为先,德技兼修,把育人发放在首要位置。新财经教育强调思想引领、树立理想信念、涵养人文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同时要养成诚实劳动、依法经营的职业道德,义利兼顾、富而思源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劳动教育要避免“有劳动、没教育”或者重技能培养、轻思想引领的问题。它应当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与立德、増智、健体、益美有机结合,协同推进,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锤炼思想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
(二)专业性要求
新财经建设下的劳动教育内容,不能是没有专业内涵的简单劳动,要与财经学科专业紧密结合,与企业经营管理、社会经济运行与治理等内容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专业性、知识性。同时,教育内容尤其要注重与现代服务业的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具有获得感和增值性。
(三)社会性要求
财经类专业人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在真实社会经济环境中从事劳动工作,要在社会交往中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新财经劳动教育需要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因为经济活动无法在实验室完全复制,人才培养必须通过社会和实践完成;同时,财经专业学生不能像理工农医等专业学生那样,可以依靠自己在实验室中单独摸索完成任务,他们需要更多地和人打交道,沟通、协调、组织、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P87-88),因此,新财经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真实社会经济运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真实经济问题,并锻炼人际关系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发展性要求
劳动教育要切切实实将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动和技能“五位一体”协同提升,为学生增值赋能。因此,立足于新财经人才培养的劳动教育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和过程管理,教师指导不能缺位,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杜绝各种“走过场”、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
三、新财经建设背景下劳动教育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劳动教育要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与通识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紧密结合,有机衔接,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要按照学生认识发展水平,构建“意识培养-知识普及-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全程进阶的教育体系,使学生端正劳动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熟练精湛的劳动技能。
(二)与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相结合
劳动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元素,能与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教材、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学术科技竞赛等一系列人才培养领域和环节互融互促,成为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注重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紧密结合,提升内涵建设水平,打造更多高水平标志性教学成果。
(三)与教育教学特色建设相结合
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劳动教育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在遵循劳动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体系会因时代、区域、学校类型、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形成不同的特色与差异。劳动教育的这种特色和差异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发展方向,确定劳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财经类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而言,要重点强化专业实践劳动、创新创造劳动教育,巩固提升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多措并举,综合施策
在设计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与隐性等教育途径有机融合,领导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校外专家等教育主体有机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因素有机融合,探索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的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效果。
四、新财经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要坚持与第一、二课堂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构建“生产、服务性、日常生活劳动一体化”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重点围绕生产劳动技能提升,设置劳动教育依托的必修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设置可有三种方式:一是开设劳动通论、劳动概论等课程,讲述劳动的基本概念、原理。二是结合某些与劳动、就业、创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对其授课内容进行改造,设置为劳动教育依托的课程。例如,高校可以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课程或是其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劳动教育课程。三是将某些集中性生产实践课程设置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例如,各专业可以将原有的社会调查、专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课程改造为劳动教育课程,并在该课程中设置若干理论教学学时,重点讲授劳动价值观念、技能方法等内容,满足劳动教育需要。
其次,重点围绕服务性劳动技能提升,构建包括创新创业、志愿公益、实践实习、技能培训等活动的服务性劳动体系。在第二课堂相应的模块增设专门开展劳动教育的子项目,要求每年学校各组织、各学院申报第二课堂活动项目时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活动项目。
再次,重点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技能提升,结合校情设置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文明寝室建设等日常性校园劳动项目。在每学期考试结束后设置劳动与社会实践周,分层分类开展劳动实践,并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内容充实、规模适度的集中性校园劳动活动和参与社会治理的劳动项目。
(二)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通过项目立项等形式,参考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要求,重点建设劳动教育依托的必修课程,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省级以上社会劳动实践一流课程。优化课程设置,打造“意识培养-知识普及-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四环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发挥思政理论和实践、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和专业导论、政治经济学等部分专业课程的作用,挖掘、嵌入劳动教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信念和职业意识。在通识选修或者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相关课程,加强劳动通论、劳动文化、劳动纪律、劳动法规、劳动安全、劳动伦理、劳动社会保障、劳动技能与方法等通用知识教育;发挥各专业基础课程作用,普及专业生产劳动基础知识。加强各种校内实验实训课程建设,提升学生专业生产劳动技能水平。依托社会调查、生产劳动、虚拟仿真实习、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科技竞赛等综合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能力。
按照劳动教育要求深化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增强劳动教育成效。明确每门劳动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综合运用讲解说明、操作训练、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因课制宜,促进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制定劳动质量与成果评价标准,将思想评价与技能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服务对象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等方式有机结合,创新评价方式。
(三)健全劳动教育活动项目体系
构建“五早一晚”活动项目体系。结合学生早读,早睡,早起,早餐,早练,晚自习(“五早一晚”)日常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按照“兴趣切入、项目驱动”形式,发掘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劳动特色活动项目,形成“一院一品”劳动教育活动体系。优化文明宿舍评比体系。常态化组织宿舍内务卫生评比,构建学年积分制,每月评分一次。按照每年总分评出最终结果,予以表彰。构建生涯探索活动项目体系。举办校园劳动岗位体验主题活动,开放校内饭堂、物业、保安、行政、教学等岗位,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每位学生每学年提交一份生涯人物访谈,了解不同职业生涯特点。开发新的勤工助学项目体系。设置以校内助研、助管、助教和技能培训服务,校园文化生活,后勤服务等为主要劳动内容的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
构建“家校联动”为主题的劳动与感恩教育活动体系。利用劳动节、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节点,借助易班、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倡导学生在家完成扫地拖地、清理垃圾、制作食物、美化家庭环境等基础劳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完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体系。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各类日常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毕业后积极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山区计划等专项志愿服务,深入山区基层一线,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增进劳动能力和爱国爱民情怀。充分利用“展翅计划”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挂职锻炼、实习活动,增强专业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提升在劳动中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完善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体系。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为平台,围绕创新创业,深入社会、企业和农村开展扎实的田野调查,提高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创新劳动能力。
(四)加强劳动教育平台和基地建设
强化生产劳动教育平台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各种协同育人平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劳动教育功能,强化校内外多主体协同管理,做好过程监控,切实提高教育实效。打造服务性劳动教育平台和基地。积极与社区、福利院、博物馆、展览馆、工厂企业等社会单位和公共场所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校院两级建设一批服务性劳动和公益劳动实践基地。开发日常生活劳动平台和基地。挖掘校内宿舍、图书馆、教学楼、饭堂、运动场、绿地等设施和场地的劳育功能,并按照公益劳动、服务劳动需要进行适当改造。
(五)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内培外引、专兼结合,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校外专家等共同组成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将教师劳动思想、信念和指导能力,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范围,与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构建师生共同劳动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跟班参加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方法与技能培训纳入教师培训的日常内容中,通过专题讲授、工作坊、经验交流、网络学习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指导能力。组织教师积极到企事业单位参加挂职锻炼和实习实践,提升生产劳动指导能力。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设置劳动教育专项项目,培育劳动教育标志性成果。积极聘请劳动模范、行业企业的专业人士、工匠艺人等校外专家担任劳动指导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六)打造“崇尚劳动、实干圆梦”的校园文化
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每年设置劳动教育主题教育月,以工匠精神、劳动纪律、劳动安全等核心教育内容开展主题教育;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农民丰收节、国际志愿者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劳动精神和文化宣传。组织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感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奋斗者。选树劳动典型。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入党申请、奖学金、先进个人和集体评选的考察范围,在奖学金评选中设立“劳动之星”单项奖。通过“五四青春榜样”等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指导学生从榜样事迹中领悟其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塑造勤劳、实干、奋斗的优良校风师风学风。
(七)构建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组织保障。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的指导、实施、考核、检查和监督等工作,确保劳动教育顺利开展。加强安全保障。强化师生劳动安全意识,安排切合学生特点的劳动任务,确保劳动场地、仪器设备安全运行.制定劳动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按照政府部门有关规定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确保劳动教育平安有序开展。落实经费保障。将劳动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严格保障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工具购置、场地建设、保险购买等经费投入,确保劳动教育正常开展。
〔本文系广东省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20GXSZ051)“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德育功能和实现路径”;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批准号:20GYB47)“新商科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逻辑与策略:跨域融合视角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