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历史意义

2021-08-15王泽坤赵丽

南方论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王泽坤 赵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新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发展型、全面型人才成为关乎国计的重大课题。为了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同时指出各级学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成果检验的标准以及学校的立校之本。“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从源头上为目前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所遇到的关于教育指向性、教育局限性、教育战略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动力,为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以及前进方向。

一、立德树人是对中国教育改革历史经验的概括和发展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结合我国国情不断探索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特别重视道德教化,上溯至周朝,我国就有与“立德树人”思想相近的德行与育人的看法和研究。春秋时期,《左传》中关于立德有这样的描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中提到的“三不朽”,描绘的正是古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位于首位的、排在建功立业和著书立名这两不朽之前的,正是立德。由此可见,远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社会对德育的思考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在“树人”方面,《管子》最早记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将育人与育树相对比,充分体现出中国古代对于人才育成的长周期性和重要性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以及研究。

“立德”“树人”思想古已有之,但以完整的词汇上升到国家教育的理念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整个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探索时期、丰富时期、确立时期和深化时期四个阶段。

(一)探索时期(1978~198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仅为我国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也为教育事业设立了新方针、新路线。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发表讲话,提出了对于我国教育发展十分重要的“三个面向”指导思想,指出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的精辟概括。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教育提出新要求,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要求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综上所述,在理论探索时期,我国教育方针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充实,我国教育部门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为培养“四有新人”进行着有条不紊地工作。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其目的在于防御外来的以及发展中衍生的错误思想。

(二)丰富时期(1990~2002年)

在1999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推出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全新教育理念。该理念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四有新人”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将我国当时阶段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深化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这一时期“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教育事业影响最深、指导性最强、重要性最大的教育政策,迅速成为全国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我国各级教育机构都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将德、智、体、美四育糅合到各级教育工作中去。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性”因素中德育占据主导地位。2000年8月4日《国际金融报》报道,苏州市育才中学以“立德树人,明志育才”作为校训,将德育以及立志摆在教育的最前方,为教师教育工作的方向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1]跨入21世纪,“立德树人”以一个固定词汇频繁出现在教育教学中。

(三)确立时期(2002~2012年)

2006年,胡锦涛同志对我国教育方针提出了全新的意见,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2]2007年再度作出指示,将德育放到了教育的突出地位,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同年,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将立德树人内容详细化,正式提出了以育人为先,德育为本的重要教育方针。[3]至此,“立德树人”教育观念逐渐成为中国教育部门的指导方向以及着重研究的核心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会议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至此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成为了我国对于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成为了全国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指南,也成为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本质要求。

(四)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

自“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被正式确立为国家教育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同志对“立德树人”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补充和深化。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再度被提及,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了“立德树人”对我国教育的指导作用以及引领地位,指出,由于教育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的特点,“立德树人”必须成为整个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起到引领作用,始终以全过程、全方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凝聚整个教育系统的力量,共创我国当代教育的全新局面[4]。这一论述对于“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在教育工作层面深化了“立德树人”的地位和重要性,又重点强调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的必要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并且针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首次提出了“时代新人”这一概念,也就是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时代新人”在“四有新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更加契合当代环境,更加符合我国需求,为教育事业指出了明确的教育路线。在30余年的不断发展完善之下,“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然成为全国各级教育部门的工作重心,这也充分证明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确立“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历史意义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极大丰富了教育事业的内容,明确指出了教育事业的方向并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动力和行动指南。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自古以来,教育是为国家社会提供可持续人才的唯一途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除了在科技、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人才储备量更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政治经济发展的走向。因此,一个正确、有目的性、有发展性的教育方针弥足珍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自发展萌芽起,直至理念成熟,虽然在30余年中不断变更着内容与形式,但其根本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能够肩负民族复兴的传承者、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全新动力和行动指南。

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同志已在数次重要会议中重点提出了对于教育以及学校办学方面的问题,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国家各级教育部门教育工作的指导方向以及国家各级学校的办学宗旨。[5]“人无德不立”,对于教育来说,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是核心问题;对于个人来说,行事坦荡、玉洁松贞是做人行事的标准。良好品德对于社会亦有重大意义及作用。道德本身作为一种由公民意识集合而成的社会约束手段,本身拥有极强的实践性、历史传承性以及人民性。对于个人而言,良好的品德会使其拥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以及内在自驱力;对于社会而言,良好的品德会使社会具有更大的凝聚力、更高的执行力、更强的韧性与更深远的影响力。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需要发达的经济作为外部支持,更需要一股贯彻全国的内在支持力,而良好的品德正是充当民族脊梁内核的最好骨髓。因此,立德是国家对于公民的要求,更是社会本身的需求。

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北大讲话中提出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所谓明大德,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之心,青年人应当志存高远,许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宏愿;所谓守公德,就是严守社会秩序、发扬社会道德,将社会之任视为己任,将社会之责化为己责,恪守公共道德标准,以身作则;所谓严私德,就是严格要求私人道德,“君子必慎其独”,在心头常挂道德警钟。而教育作为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作为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必须成为国家培养人才,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教育的本质思想就是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的核心事业就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学校应当更加注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方面的教育,掌握好课堂内外的教育齐举、知识文化教育并重的手段,成为能为国家、社会输送能担当国家、民族复兴大任人才的德政工程。

第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自身的内在关联对教育事业具有导向作用。

所谓立德,即树立高尚宏远之品德,所谓树人,即培养有才能之人,德不立不成,人不树不能。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研讨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到了立德与树人两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6]立德与树人侧重点略有不同,立德更注重于思想道德建设,树人更注重于综合能力培养,但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育人以才,就要先育人以德。立德先于树人,为树有能力的人提供前置环境,树人后于立德,为立德工作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离开树人,单谈立德,就是说空话;不谈立德,只顾树人,更难以培养出能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人才。新时代,在教育过程中,应正确把握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在帮助引导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注重学生道德方面的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与国家荣辱与共、心怀国家、以人民富强国家复兴为使命的新时代弄潮儿。[7]8

第三,“立德树人”对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学校有指导办学、工作评价的功能。

2018年,针对学校工作的成果检验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良好的品德教育才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只有立德树人才能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6]自古以来,培养人才都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以及本质要求,但我国由于科举制度等历史原因,各级各类学校检验标准难逃以成绩为先的怪圈。也正因如此,我国教育史上出现过一些畸形的、错误的教育观念,如唯分数论、唯文凭论等,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个人、学校、社会都忽视了道德教育,导致出现了一些身心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并且这种观念至今仍对青年一代有所影响。因此学校应打破桎梏,树立育大道德,大智慧,大理想,大抱负的栋梁之才的根本目标。在新时代的要求以及习近平同志的号召之下,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学校都需要将这一理念融入教学工作与教育生活之中,坚持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学校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的身心、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在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8]

第四,“立德树人”对于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因其培养人才的特有功能被赋予了关乎国本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成为了国家以及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中叶,我国就针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首次回答,由于当时尚在新型教育理念还未创造的摸索阶段,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理念与西方教育理念的冲撞之下,我国提出了德、智、体三头并进的教育方针,在持续了半个世纪之后,在20世纪末,因改革开放已见成效,人民生活与思想方面又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剧变,半个世纪前的教育方针已不再契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国家将美育加入了德、智、体三头并进的教育方针之中。到了2017年,在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更是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

“立德树人”方针的提出,既是对国家过去教育政策的完善补充,也为国家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德育因其对于培养人才的特殊作用,在教育方针之中处首要地位。因此,欲要树人,必须从德育入手。面对心智尚在发育期的学生,为了使其有良好的道德基础,就一定要重视立德的重要性,精心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教育有必要在学生认知世界的启蒙时期,为其修筑正确思想道路。但德育并不是与其余四育割裂开来的教育,德育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展开,更要在智、体、美、劳中进行实践、融合。在立德方面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会有更好的自制力、坚定的目标以及责任心,则另外四育也会有更好的发展;而在另外四育受到良好教育的学生,身心则可以更加健全,促进自身品德提高。因此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开展综合实践,在坚持以德育为根本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同时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使命感、对待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方能为国家培养出有担当、有勇气、有未来的民族复兴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建造者。[7]6

第五,“立德树人”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2018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对教育的新要求:教育部门应当在思想道德方面着重建设,加大学校教育中对于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比重,将学生培植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0]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内容就是由国家、民族、社会、人民所弘扬、推崇的道德观念凝炼而成的,它代表了国家、民族、社会、人民的特质与期望。它是我国人民对于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目标,是我国人民对于未来社会推崇风气的愿景,是我国人民对于自身未来的要求以及发展的方向。它是我国对于时代发展而提出的整体要求,也是正在追求的目标。只有认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专业化的综合型人才,才能胸怀天下,才能将我国建设得更好,因此,培养这样的人才是国家对我国各级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涵之一。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展开教育并且加以亲身实践是新时代对于教育内容提出的要求,也是国家对我国青年学子提出的期盼;对于核心价值观而言,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也可以丰实其内涵,组成其维度,发展其深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彻落实到青年学生的教育之中,交融于课堂之内,实践在生活之中,将其化为年轻一代的信念以及奋斗目标,这也是价值观在教育方面的最好实践。

此外,在教育中,不仅要立平常之德,更要立大德,让学生时刻保持革命精神,牢记历史,不忘使命,保持宏伟理想,让学生第一步就迈在红色的道路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我国发展的一记法宝、一张名片、一把开道利刃,更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体现。因此,在教育层面上实行好,让青年一代有良好的道德基础,修身立德,面对外界风云变幻有明辨是非之力,面对外部诱惑有定心忍性之能,面对国内美好岁月有感恩奉献之心,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好的实践,也是中国精神最好的传承。

习近平同志关于“立德树人”的教育论述,博采众长,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对于德育的论述,还容纳了我国多年对于教育事业探索的成果,成功确立完善了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要求,能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的教育体系。在新时代我们要立足于教育路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遵循这一新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指导,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德育的重要功能,注重实践,注重思想建设,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路线,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红色传承者。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关怀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使命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