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制图》混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1-08-15刘晶赵胜华邓雪莲
刘晶,赵胜华,邓雪莲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一 引言
高等学府作为党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当前,大学课程普遍看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而忽略知识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1]。尤其在当下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社会环境下,这种“重才技、轻德育”的现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越发严重[2]。大学课程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兼具人文关怀、价值引导。面对现实的拷问,其实,古人韩愈给出了答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教40条”指导意见中指出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3-4]。因此践行“三全育人”精神,深挖大学课程背后隐性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中,既是课程自身内涵与价值的回归,也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求,更是教书育人的体现。本文以《土木工程制图》混合课程为例,基于线上资源与工具,发掘课程深处的精神价值,总结图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
二 挖掘《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深处的精神维度
(一) 工匠精神
土木工程制图是研究工程图样阅读与绘制的一门学科。工程图样作为图学课程重要研究对象,不仅是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语言,而且是工程设计表达与建造信息的重要载体。这就决定了图纸的细致精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工程质量的优劣。随着“工业4.0”风靡全球,中国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型的过程中,高质量的工程,离不开精确无比的工程图样,归根结底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6-7]。而工匠精神是一种对工作具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因此,《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土建大类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点,并具有先天优势。《土木工程制图》混合课程融入工匠精神既是课程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需要,也是学生职业精神建构的需要,更是建造强国的需要。
(二) 优秀传统文化
土木工程图学是在社会生产制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与人的生活、生产、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集人文性与技术科学性为一体。中国工程图学发展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古代工程图学无论是在图学思想、图学理论,还是在技术应用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8]。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古代工程图样蕴藏并缔造着华夏文明。因此,工程图学发展背后凝结着中华优秀文化与智慧。在当前国家大力弘扬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工程程图学课程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提升图学课程精神内涵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自豪,提升文化自信的需要[5]。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新思维的工匠精神是《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育人目标。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价值层面“敬业”不谋而合。人民的幸福安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都离不开每个公民脚踏实地、勤奋劳动。作为大学生,更应立足于当下,求真务实,在专业知识技术上不断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用汗水与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祖国创造更多财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相结合,个人抱负与国家繁荣昌盛相绑定,而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深层支撑。因此,工程程图学课程融入工匠精神,既是课程的育人目标,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社会进步、祖国繁荣富强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与力量源泉[6-7]。由此推知,课程构建工匠精神实质是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 图样美学
新时代,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人民对建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限于建筑安全、功能上的满足,还对建筑美观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给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正如马克思所言,“生产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人民改造生活、美化生活的过程”。图样作为设计人员表达与传递建筑工程信息的载体,美学的理念与技术要求也必然附着于图样上。此外,由于工程图样具备技术性、规范性与交流性于一体,决定了图纸本身应该具有简洁美、清晰美、统一美、精确美等特点。因此,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作为研究工程图样阅读与绘制的一门学科,追求技术与人文“美”是课程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图学课程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像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那样,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图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3]。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学”等思政元素与图学课程的契合点,让图学知识与技能具有灵魂,努力践行新时代优秀的示范思政课程。
三 《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思政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 将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融入图学教学设计,寓理于教的同时深化图学知识理解
土木工程制图立足于图学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设计与内容安排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拓展了图学知识,也深化了图学理论理解。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过程中,彰显传统文化自信,同时传承古人文化与哲学智慧。例如:在投影法一节讲解过程中,借助诗仙李白《月下独酌》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成影的自然现象比拟投影法形成,引起共鸣,进而导入投影法基本概念。传承文化、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启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在三面投影体系一节讲解过程中,众所周知,一个方向投得到的投影是无法确定空间物体的形状,需建立三面投影体系来表达空间形体,进一步提炼单面视图仅能反映空间形体两个方向的度量与方位关系。这一节所蕴含的思想与古人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苏轼《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表达的不同角度看事物能够得出不同的图形,要想得到真相需多角度联系起来看。因此,将本节知识内容与苏轼诗句所蕴含的思想相结合,寓理于教,升华图学知识的哲学内涵与启迪学生思想。在讲解组合体读图原则“多面视图联系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正确形状”的时候,也同样可以融入苏轼《题西林壁》多角度看事物的哲学思维。在组合体读图讲解过程中,组合体读图思维过程是从感性的投影图开始,继而空间思维重构,假设满足该面投影图的形体,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然后判断形体是否满足另两面视图,完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如若满足则完成,反之重复前面步骤。读图思维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一致的,也同古代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一致。因此,在读图思维训练过程融入认识论的观点,指导学生读图,阐明读图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读图能力的养成是需要反复大量的训练。在训练学生读图思维能力同时,不经意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韧性。这实质是图学课程育人的延伸。此外,在组合体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方法一节中蕴含着清代陈澹“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哲学思维,其中形体分析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组合体形成方式——叠加或者切割,逆向思维还原之前基本形体。在整体把握组合体的构成要素,继而线面重点分析局部基本形体截交产生的截交线以及相贯产生的相贯线。因此组合体分析过程中融入陈澹的哲学思维,在知识内容的掌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培育学生具备立足全局,关注细节的思维能力。
(二) 将《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目标与工匠精神相结合,构建学生职业精神,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将图学课程目标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借助工程图学作品背后的故事传授图学知识、弘扬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学课程专业目标是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实训,培养学生空间构建、分析的能力和表达、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在专业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图学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和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土木工程制图绪论部分,通过线上视频资源展示我国古代“屋木”建筑制图代表《营造法式》《考古图》《清明河上图》和最完整的机械图代表《新仪象法要》在图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辉煌造诣[8]。进而讲述古代图学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技术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富强与社会文明。相信先辈们卓越的图学技艺与成就定会激发与鼓舞学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然后线下积极引导学生:国家的富强文明离不开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热爱本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人,才可能造就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造福国家与社会。在了解古代图学技术知识基础上,让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祖国繁荣富强统一起来,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土建类专业大一认识实习,通过参观桂林市规划院、“两院一馆”,由毕业多年的学长,以桂林城市基建为背景由向同学们讲述从80年代城市面貌到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桂林城市发展取得的成就,从而深刻地认识到富强、文明的城市离不开土建类专业技术人。然后再结合桂林城市发展规划与愿景,向同学提出,每个年代都有对应的问题,投身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是我们当代土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2)将图学课程目标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借助发散思维课程与成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自古以来,创新精神是华夏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思维作为工匠精神的一个方面,也是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目标内在的要求。为此,图学课程内容设置发散思维课程。例如:在组合体读图内容,线上完成课程相应内容点的学习,课上分组讨论相同的正面投影图,设计多个不同形状的组合体。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举一反三。此外,图学课程内容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增加组合体设计实践环节,规定所设计的组合体至少包含三种基本形体,组合方式包含切割、相贯等。学生设计完成后,基于雨课堂工具,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展示与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图学创新应用能力。
(3)将图学课程目标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锤炼学生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以校级图学协会为支撑,按计划组织成图会员,进行图学线上线下技能基础训练,培养图学队伍接班人。在长期训练与指导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图学知识技能的同时,锤炼学生的不怕吃苦、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在专业老师协助下,由图学协会举办成图获奖队员的心路历程。利用榜样的力量将优秀的图学竞赛精神与经验教训传递给新学员。此外每学年举办校级成图大赛,在选拔、培训、竞赛中,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打磨图学技能,锤炼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三) 将美学融入土木工程图学教学中,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激发图学兴趣
土木工程图学是在社会生产制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古代工程图样集技术性、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其中宋代《营造法式》的“屋木”与《清明河上图》的“虹桥”等图样无不展现出美观与实用的完美融合。为此,在《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绪论部分,设计“探寻古代土木工程建筑的美”的课题,学生课下分组翻阅文献,收集最美的古代工程图样并论述美从何来,最后进行课程成果展示与互评。在发现、欣赏、感悟图样美的教学实践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图学课程的认同感。另外《土木工程制图》课程中有组合体内容,组合体由切割、简单叠加、相贯方式构成,在讲解组合体不同构成方式的图解时,与实际建筑外形构成相关联。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建筑工程形体案例(比如切割型的中央电视总部大楼)展示切割、叠加、相交等艺术手法造就了建筑美妙的外形。启迪学生利用美学观点,以组合体构成方式作为艺术手段,对建筑形体创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规范、整洁的图样板书作为表率,求真务实的态度感染学生;以大量的习题训练与及时沟通反馈来培育学生崇尚严谨、精确以及简洁的制图态度。
四 结语
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土建类专业最早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理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程图学课程在课程教学改革成效主要有:其一,将线上相关优秀中华文化视频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寓理于教,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图学知识理解,同时提升文化自信;其二,将图学课程目标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个人抱负与祖国繁荣富强相关联,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创新思维的优秀品质为目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同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土木工程制图蕴含丰富的美学内涵,加以引导与融合,教育学生以求真务实为美,提升审美情操,以“美”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