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本质内涵、 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021-08-13尚卓然

知识窗·教师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幼儿园课程实践路径

尚卓然

摘要: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体,幼儿的大部分经验均来源于生活,为了适应幼儿发展的特征,幼儿园将“课程生活化”视为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本文基于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为主题,阐述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本质内涵,探究理论依据,并分析了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生活化   本质内涵   理论依据   实践路径

幼儿园课程是针对3至6岁幼儿专门开发、设计的课程,幼儿具有独特的学习与发展特点,幼儿园课程也应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幼儿园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幼儿教育改革也逐渐将“教育回归生活”视作一项基本理念,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生活化”的要求,因而倡导“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符合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目的。笔者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进行了理解、分析和总结。

一、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本质内涵

1.生活与生活化

生活是我们个体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从中收获经验,使自身得到发展的过程。生活既是过程,又是经历,每日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及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包含在幼儿生活中。生活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一,生活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二,生活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其三,生活对于人类个体是真实、直观的;最后,生活是具有个体能动性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化”即以生活为基本点,按照生活的真实样貌,客观地反映生活。

2.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意味着课程要具有“生活”气质,教师要依据科学的课程模式,设计符合幼儿需求、发展特点、与幼儿生活相渗透、融合的生活化幼儿园课程,从幼儿生活角度出发,遵循幼儿身心发育的基本规律,和谐、有序地促进幼儿快乐学习、收获和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更多的是体现在幼儿园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环节,是具有创造性的建构过程,是对教育、课程和生活的科学审视,充满了人文蕴意和创新精神。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总结为有序整合性、动态发展性、自然直观性和幼儿主体性。

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理念是学前教育学者基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结合国内外教育经验而提出的。

1.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需要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儿童认知发展一般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皮亚杰理论来看,幼儿思维的发展经过了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幼儿园教育针对3岁至6岁幼儿,他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认知。此时,幼儿思维具有直观、感性的特点,对他们最有效的教育内容是依靠事物具体想象和表象来展现的、可感知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因此,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需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而非过于注重社会要求,也不应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体系;课程方案要以直接经验为主,辅以传授间接知识,通过日常生活习惯、动作等,帮助幼儿进行直观性学习,促进幼儿习惯、态度和思维意识的形成。

2.儿童知识与儿童文化的特点

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出发,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为课程生活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杜威提出儿童和社会是教育的两个中心,教育是幼儿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要提供有助于幼儿生长、生活的知识和条件。学前时期,幼儿的基本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还处于学习发展时期,所以幼儿的知识大部分依赖于生活。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主张幼儿应该从生活中学习知识,强调直接经验在幼儿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儿童文化的特性也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必要性,幼儿在吸收经验、相互交往的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化。儿童文化具有热情、感性、创造性等特征,正是基于幼儿对生活的探索和生活经验的吸取。幼儿园课程生活化,尊重了幼儿独特的思维特点,保护了儿童文化的独特价值。

3.幼儿园教育理念转变

随着世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一度被工具理性主义思想所影响,导致幼儿教育也注重社会知识、效率价值,家长过分关注培养幼儿富有知识。幼儿园课程表现出“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被动地成为教师开展课程、传授知识的接受者。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幼儿园教育理念、幼儿园教师课程观发生转变的外在表现,即从幼儿现实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生成灵活的课程,并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生活的环境条件,给予幼儿能动学习的机会,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幼儿。

三、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1.课程目标:应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在课程目标设计上,教师要从幼儿日常生活出发,紧密关注幼儿的身心需要,注重發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能力,促进幼儿人文品质素养的形成。

课程目标的生活化意味着无论是认知、动作技能还是情感的课程目标,都应以幼儿为主体。一方面,课程目标的设计要以幼儿已经掌握的经验为基础,关注幼儿的真实需求,让幼儿乐意进行探究,主动感知事物和世界,并从中获得促进各方面发展的体验和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幼儿感受到乐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还要将人类生活经验与幼儿可能存在的生活需要相结合,帮助幼儿获得可能的能力发展。

2.课程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课程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打破传统课程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观念,从幼儿生活世界、周边环境中提取,并灵活运用课程资源。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儿童的生活就是教育最好的内容。”生活化的课程内容综合了幼儿的个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及与自然的交互,从中发现素材并进行加工,使幼儿生活与课程彼此渗透,互相融合,不仅具有科学性、人文性,还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变化性。

幼儿园课程内容生活化所具有的变化性,也给教师选择课程内容带来了一定难度。教育专家及教师应因地制宜,选择课程资源,并在实践中创新,不断探究、精进、完善,还应避免使幼儿机械地重复每日生活。

3.课程实施:应采取幼儿自主、探究、体验的教学方式

首先,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要求教师将课程合理地渗透、融入、贯穿于幼儿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应用既定的一日生活来实施课程,还要不局限于集体教学,善于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个别事件,以及幼儿萌发好奇心事物的教育价值,合理运用于课程实施中。

其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在传统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学习探究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程实施的生活化则要求教师注重幼儿个体的主动性与存在性,以幼儿与生活环境、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的交互作用为主,而非教师将课程内容及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在生活化课程实施时,教师应认识到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注重围绕幼儿自主探究和体验,注重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注重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与交流,寓教于乐。

4.课程评价:应坚持多方面综合评价幼儿发展

传统的课程评价更多地注重评价课程实施的结果,而课程评价生活化意味着教师在评价教学和评价课程时,要依据发展性评价标准,对幼儿发展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教师既要关注课程实施结果,又要注重实施过程的价值评价,不仅要总结幼儿学习的结果,还要观察过程,注重分析幼儿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知、态度、情绪情感和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生活化的课程评价最终并不着眼于成绩评定和等级划分,其落脚点在于通过课程分析评价,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和局限性,并对幼儿身心各方面发展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能力进行考查,以便调整课程设计。

课程评价的生活化关注着每个幼儿的发展过程,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意识,更有生活實践的价值,对改革教育策略、课程方案有着重要价值。

四、结语

“幼儿园课程生活化”被普遍推行,这一理念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生活化遵循了幼儿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其实施重点在于教师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课程为媒介,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生活化,使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与幼儿共同建构有创造性、有人文蕴意的幼儿园课程,真正落实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开展有价值的幼儿园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贵希.略论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2(10).

[2]江露.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刘智成,谢淑海.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缘由及路径[J].早期教育·教科研,2012(9).

[4]刘艺敏.浅议幼儿园“课程生活化”[J].幼儿教育,2018(28).

[5]胡华.回归儿童生活: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本质[J].甘肃社会科学,2019(5).

[6]杨洁.关于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幼儿园课程实践路径
两汉文化资源在徐州市区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