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晋剧发展的新思路

2021-08-13

戏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剧目山西戏曲

杜 蓉

晋剧艺术走过百年岁月,历经风雨沧桑,起起落落,有过名角荟萃、剧目纷呈的繁花似锦,亦有一枝独秀百花残的凋敝寥落,这位身怀绝技、经历丰富的“老友”蹒跚走来,与我们相会于21世纪,也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叙旧情,同谱新篇,再踏征程。

一、国家利好政策助推晋剧艺术守正创新

自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开始,戏曲艺术也在新世纪伊始,以其或高贵典雅、或通俗晓畅、或娴静致远、或红火热闹的多样姿态走进民众视野,提醒人们重新认识这座被忽视已久的民族艺术宝库中蕴藏着的巨大宝藏。乘着戏曲热的东风,晋剧也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2007年开始相继评选出共5批18名晋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诸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老艺术家们的躬身垂范为晋剧艺术的守正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非遗传承是国家对作为文化遗产的戏曲艺术的保护,而国家艺术基金则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为当下戏曲创作与研究提供基础性经费扶持的手段,这对晋剧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晋剧发展的瓶颈主要在经费方面,由于晋剧演出市场集中在农村,戏价普遍偏低,剧团长年累月下乡演出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更谈何创排新戏。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对疲于奔命的晋剧团体来说如久旱逢甘霖,正当其时。专项经费的投入不仅解了创排新戏的燃眉之急,更整体性地盘活了剧团上下,对人才培养、剧目建设、演出市场与剧团知名度的扩大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戏曲剧目创作方面,在人才培养领域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西各地方戏曲团体及院校广泛开展类型多样、形式各异的表演人才培训班,如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举办的“晋剧《富贵图》表演人才培养”,山西省晋剧院举办的“晋剧‘丁牛郭冀’流派人才培训班”“晋剧表演人才培养”等项目,一系列晋剧表演人才培训班的上马,能够更加集中地、系统地、成规模地培养晋剧流派传人,打造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

山西省内剧种众多,历史悠久,被誉为“戏曲艺术的摇篮”,这是山西戏曲发展的优势。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演出繁荣的背后戏曲理论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专业的理论、评论人才青黄不接,无法对戏曲创作起到理论支持与引导作用。为此,国家艺术基金在戏曲理论研究与评论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发力。在其扶持下,山西相继开设各类理论、评论人才培训班,为晋剧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青年专业人才,使得过去山西作为创作演出大省,而非理论研究大省的尴尬处境得到好转。像原山西省戏剧研究所主办的“中西部地方戏曲评论人才培养”培训班就立足本省,面向中西部地区,邀请国内戏剧界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并结合戏剧观摩与教学实践,为地方戏曲评论人才搭建起高层次的交流学习平台,为山西戏曲,尤其是晋剧艺术输送了大批专业的青年理论人才。

二、山西密集举措助力晋剧艺术全面振兴

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为新世纪晋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宏观政策指向,据此山西省委、省政府也密集出台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在政策引领、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奖项设置、体制改革、市场营销等方面积极助推晋剧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助力文化繁荣,山西省以宏大的战略眼光开辟了晋商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廉政文化、佛教文化、历史名人文化、根祖文化等旅游片区。晋剧艺术也乘此之际在全省开花,依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创作符合当地特色的戏曲剧目,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如《日昇昌票号》《王家大院》是聚焦晋商故事,弘扬晋商精神的晋剧作品;《党的女儿》《红高粱》《上马街》是反映全民抗战、保家卫国的红色题材作品;《河清海晏》《巴尔思御史》是借古代清官廉吏,展现山西风清气正新风貌的主旋律作品;《傅山进京》《于成龙》则是立足本土文化,挖掘深厚人文资源,展现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精品力作。

本时期晋剧剧目建设的突出亮点是现代戏创作的空前繁荣。新世纪的中国社会处在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层出不穷,作为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的戏曲艺术理应对此有所反映。于是,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情的现代戏作品大量涌现。它们题材各异,风格多样,但都是扎根人民、扎根基层,真切表达百姓心声的戏曲作品,这种接地气、话民生的文艺作品自然受到观众的欢迎。但另一方面,一些现代戏作品也出现了粗制滥造、良莠不齐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其一,把现代戏简单理解为现实题材戏剧。诚然,现实题材的确是现代戏的土壤,但并非全部内涵,现代戏作品的题中之义是具备现代性,即用现代意识关照社会现实,关照现代审美倾向,关照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非局限在选材之中;其二,把现代戏当作政治宣传工具。中国自古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戏剧作品承载意识形态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对政策的概念化图解,公式化运用,而没有融入真情实感,没有创作者的自我表达,就会出现假大空、高大全的空洞形象,反而与传统背道而驰;其三,把现代戏当作拿奖、拼政绩的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作思维充斥着戏曲舞台,不仅导致了剧目创作与观众的脱节,还养成了不惜重金追求大制作的不良倾向。一方面对国家的创作经费造成了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助长了行业的不正之风与浮躁之气,对戏曲事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剧目建设与人才培养是戏曲发展的一体两翼,在剧目创作红火开展的同时,人才培养也通过诸多方式有序推进。以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为例,该校努力构建剧目引领下的学、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艺术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始终,让学生在作品创作中学懂弄通,用“剧目+剧组”的方式实现以提高学生综合编创能力为导向的办学体系。此外,为培养戏曲高层次人才,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还与中国戏曲学院于2010年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培养晋剧本科人才。这意味着百年晋剧首次拥有了教育部正规学制的本科毕业生,这也是山西有史以来第一批整建制培养的戏曲表演高端人才。晋剧本科班实行的是“2+1+1”教育教学模式,即用两年时间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文化课教学任务,教授“四功五法”等戏曲基本功,聘请京剧、昆曲、粤剧等各剧种名家教授本剧种的经典折子戏;用一年时间,在晋剧艺术教育基地——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实践学习;用一年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排演经典折子戏和大戏。这种跨学校、跨专业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为晋剧青年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

为进一步繁荣戏剧舞台,激励戏剧创作,因故中断几年的山西省“杏花奖”从2001年起重新恢复。作为山西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重启后的“杏花奖”自然受到省内各界的高度关注,晋剧院团纷纷借此良机推新人、推新作,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除评奖外,山西每年举办各式各样的展演、汇演活动,不仅为晋剧团体及个人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邀请外省优秀剧目前来献演,给各剧种提供了互学互鉴的机会。例如自2017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山西艺术节是近年来山西省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演剧目最多的艺术盛会,晋剧剧目和演职人员在所有参演剧种及演员中数量最多,成为艺术节中话题量最大、关注度最高、获奖项最多的剧种。另外,艺术节还设置了“一剧一评”环节,邀请省内各领域专家学者站在理论高度全方位品评剧目得失,为日后的加工修改建言献策。

山西省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的过程中,自2010年开始,对省内文艺演出院团采取区别对待、分类推进的方式逐步实行体制改革。本次改革以“保护一批、改制一批、核销一批、转制一批”的原则着手,对承担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剧种和院团实行重点保护;对具备较高水准,体现地方特色,观众喜闻乐见的院团探索转企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对已经停止演出,长期依靠财政补贴的院团实行兼并重组或核销建制;对文工团和歌舞、曲杂类院团,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分批分步转制为企业。以山西省晋剧院为例,该院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之一,在本次改革中属于重点保护单位,也是山西省直五大院团中唯一保留事业编制的团体。经过本次改革,国家加强了晋剧院非遗传承部分的扶持力度,让老中青三代之间传技、传戏、传艺的有序传承体系有了坚实的资金和制度保障,是新世纪发扬晋剧“传帮带”精神的真实写照。

国家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艺术进社区”“戏曲艺术进军营”“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等各项举措,弘扬传统文化,推广传统戏曲艺术。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不仅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文化艺术盛宴,也增加了剧院团体的经营收入,活跃了戏剧演出市场,达到了百姓、演员、院团多方共赢的结果。以山西省晋剧院来说,每年“惠民演出”占到全年演出场次的近1/3,很大程度上为剧团解决了台口不足问题,增加了剧院与演员收入。在国家利好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一些问题依旧存在,如“戏曲进校园”是否只是单纯的演出进校园,是否能真正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喜爱,在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惠民演出”时,当地的硬件设施如何保障,如何加强国家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对于完善演出体制,规范演出市场,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至关重要。

三、多种媒介形式打造晋剧艺术的品牌影响力

古老的晋剧艺术在民间传唱百年,得益于艺人们走南闯北、风餐露宿的搭台唱戏、粉墨登场,遂有楹联“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尤敲”的赞誉。进入新世纪后的山西梆子,借助新媒体的丰富手段,老树发新花,呈现出另一番别样风貌。

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拍摄的影片《定军山》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发轫之作,更是戏曲电影的肇始,戏曲艺术首次突破了时空局限,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流传。1955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晋剧《打金枝》是晋剧史上第一部戏曲电影,剧中名角荟萃、唱腔韵味浓厚、表演细腻传神,一经播出便成为晋剧艺术的一张金字招牌,扩大了晋剧这一地方剧种在全国的影响力。之后陆续拍摄了《三关点帅》《卧虎令》《金水桥》等戏曲电影,使晋剧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到了21世纪,戏曲电影的拍摄手法日臻完善,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给古老晋剧披上了现代感十足的外衣。2013年,作为首批入选戏剧梅花奖数字电影工程作品,晋剧电影《傅山进京》在北京首映,本剧在同名舞台剧基础上,糅合最新电影手段的时代表达,把文人风骨与王权政治间的较量博弈用电影的方式娓娓道来,达到了晋剧舞台艺术影视改编的新高度。

相对于大银幕,小荧屏的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走进大戏台》自2001年开办以来距今已二十载,成为山西最具影响力和戏迷号召力的一档戏曲类电视节目,它通过名家登台献艺、新人打擂比拼的方式,展现戏曲艺术的精湛技艺,讲述艺术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承担起普及戏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而由白燕升加盟打造的《伶人王中王》是继“大戏台”之后,戏曲类电视节目的又一开拓者和引领者,它紧跟时代步伐,采用“真人秀+戏曲”的新模式,邀请各路名家挂帅出征、强强对决,在台上展现演员造诣,彰显剧种魅力,在台下与名家畅谈“台上一分钟”里的艺术感悟,聊聊“台下十年功”里的从艺经历,使晋剧始终以活态传承的鲜活方式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新世纪的晋剧艺术除了固守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还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打造“互联网+晋剧”的新模式。尤其在2020年疫情肆虐,剧场演出停摆的特殊时期,晋剧的各大院团积极开拓“云演出”“云剧场”的线上演播方式,虽然这种网络演出大多为免费观看,暂时无法替代线下演出获得的经济收益,但在长远来看,这种新兴观演模式无疑是晋剧演出团体在未来值得深耕的新路径,这种新业态必将大有可为。除了剧团,各路名家也通过抖音、快手等软件拍摄短视频、开通网络直播,使观众足不出户就能一睹名家风采,戏迷还能通过点赞和打赏礼物来奖励主播,形成除观看现场演出外的又一良性观演互动。“云演播”方式的蓬勃兴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丰富线上演出的呈现方式,提升观众在数字场景中的艺术体验?如何充分利用5G、VR、4K等技术,为云演播提供技术支撑,真正用科技赋能艺术?如何让线上与线下相互协作,互相助推,打造后疫情时代的全域艺术新体验?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等待着今天的晋剧人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开掘,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新业绩、新辉煌。

猜你喜欢

剧目山西戏曲
我在山西等你
舞台剧目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