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三五”时期山西文化发展经验与启示(一)

2021-08-13石婉茹

戏友 2021年2期
关键词:十三五山西省山西

石婉茹

“十三五”时期,山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艺术精品创作繁荣发展,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高,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进顺利。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省人民不断前进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强大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

一、文化建设收获可喜成绩

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陆续出台《关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山西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规定,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全省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达到1652人,文化馆从业人员1768人,文化站从业人员2686人。全省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8599231册,有效借书证1337494个,总流通16203966人次。全省文化馆提供文化活动44555次,服务惠及1443.09万人次;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形成,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28个,文化馆130个,综合文化站140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8763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制定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公共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继续免费开放,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开展“百乡千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截至2020年5月,全省共完成县级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任务107个、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任务106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19831个;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成信息资源共享中心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6个,县级支中心117个,电子阅览室2199个,数字文化馆服务平台向全部市县开放,“云观展”“云学习”成为文化生活新方式;相继开展“山西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山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2020年山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等大型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此外,长治和晋城的“文化低保”工程、太原的晋商演出周、临汾和忻州的下乡演出、阳泉的“群星风采”广场消夏晚会、长治的民俗文化大院、晋城的周末大舞台、运城的“群文风采”、临汾的“大美临汾”等地方品牌文化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当地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产品。

2.艺术精品创作繁荣发展。围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创作规划、选题策划和扶持引导,先后制定下发《关于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工作的指导意见》《山西省艺术创作规划(2018—2021)》《艺术创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保障艺术创作。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优秀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打造三晋文化品牌的作品。认真开展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管理工作,2014年至今山西共获得资助近2亿元,其中2019年获资助金额4340万元,居全国第二;成功推出舞剧《黄河》《吕梁英雄传》、音乐剧《火花》、晋剧《于成龙》、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其中,《于成龙》《火花》《太行娘亲》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吕梁英雄传》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太行娘亲》获得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另有43部重点作品正提升打磨或加紧创排,占全国总数480部的9%,山西的艺术创作工作总体上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网络文艺创作蓬勃发展,成为舞台精品创作的有益补充,为人民提供形式更加丰富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在文艺创作的“战疫”队伍中,以视频网站、直播、短视频应用为代表的网络文艺创作产生了超出预期的现实影响。书法、美术、工艺美术作品等多种艺术门类全面繁荣,持续举办“中国梦·太行魂”国画名家画太行活动和“翰墨薪传”大型书法公益培训等专题活动,效果良好;2017年、2019年分别举办两届山西艺术节,全面展现新时代我省艺术创作百花竞放、共同繁荣的生动景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享文化盛宴。每年举办“我们的中国梦”两节优秀剧目展演,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和优秀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举办黄河之魂·长城博览·大美太行美术作品展等;认真做好“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民生实事,2017年起,省、市、县三级每年投入经费近1亿元,调动全省近400个文艺演出院团,四年共免费送戏下乡60000余场。在省城太原打造了“周二戏曲专场”“长风之夜”“龙城剧场”等常态化惠民演出,票价低至30元,同时各地也积极组织开展本地惠民演出,如临汾市惠民票价低至5元,推动老百姓走进剧场去看戏,看好戏。

3.非遗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高。先后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会同省财政厅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全面建立,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6项,保护单位168个,省级代表性项目537项,保护单位942个,市级项目1534项,县级项目401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50人,省级传承人1109人,市级1855人,县级3502人,非遗传承主体的核心力量得以不断加强;在保护非遗本真性的前提下,对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等项目开展广泛的生产性保护,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家,省级14家。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澄泥砚制作技艺等16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77项优秀传统工艺项目入选山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7年,与北京恭王府博物馆合作设立“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带动了传统工艺“请进来”“走出去”。在全省设立了64个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余户、4600余人;2018年、2020年先后在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代表性景区举办两届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面展示了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初步建立起富有山西特色的非遗博览会品牌。出台《山西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规范》,持续推进“乡村文化记忆工程”规范化实施运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建设工作大力推进,自2012年起,中央转移支付建设经费1.08亿元,用于基础建设、田野调查、抢救性记录、课题研究等工作,目前实验区内已建成1个市级综合性传习中心,14个县级综合性传习中心,20所博物馆或展示馆,169个传习所;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山西省非遗传承人群和工艺美术人才培训计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等,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有效提升;每年组织“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令非遗日渐深入人心。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开展展览展示展演活动,加强社会宣传推广和合作交流。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中国(济南)非遗博览会、成都国际非遗节、全国非遗曲艺周等活动,让山西非遗品牌走出去。

4.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打造“山西三宝”、药茶等特色优势文化产业,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大。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6万家,营业收入达到364.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64家,实现营业收入209.64亿元。2019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经营收入8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6%,比同期全省GDP增速快3.4个百分点;出台《山西省振兴工艺美术行业工作方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管理办法》,做优做强做大工艺美术产业。全省现有工美行业协会会员单位1210户,从业人员达30万人以上,其中,规模以上47户,从业人员6324人。3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15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扩容。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逐步走入百姓生活;制定下发《关于推动山西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意见》《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案和措施》,持续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目前有国家级文化文物文创产品试点单位2家,省级文化文物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14家;组织优秀创意产品、优质文旅项目组团参加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艺术节演艺及文创产品博览会等展览展会,对山西文旅产业进行推荐展示,促进山西企业、产品和产业项目的合作交流;开展全省文化市场整治专项行动,将专项行动分阶段贯穿全年。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目前80%以上审批事项实现了全程网上办理,建立了“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联席机制,推动清单化管理。

5.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文化交流项目100多项(不含营业性演出),约1500人次,分别赴俄罗斯、葡萄牙、德国、意大利、韩国等20多个国家及港台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来访项目约15个(外宾及香港同胞),请进来大型推介活动5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携精品剧目赴俄罗斯、加拿大、比利时、瑞士、德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赴俄罗斯、意大利、印度等国参加“山西品牌丝路行”活动。赴希腊、意大利、捷克、俄罗斯执行“友城文化交流任务”,推动友城建设。赴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白俄罗斯等地开展“山西活动周”文化交流活动。接待捷克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州政府代表团访问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美国格雷斯大学乐团与山西省文化馆举办交流音乐会,斯里兰卡龙华书院和斯里兰卡中国文化中心先后回访山西。分别与克罗地亚、韩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捷克等国家的地方文旅部门签署官方协定、推动各国旅行商之间签署合作意向;春节期间,选派具有浓郁山西特色、较高艺术水准的团组分赴欧洲、非洲、亚洲部分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开展“欢乐春节”对外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在当地举办美食周、大庙会、年画展及精品剧目演出等。分别组派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原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赴香港校园开展青少年学习交流活动,同时,香港学生也多次赴绛州开展鼓乐研习活动。成功举办港澳青少年山西长城游学推广活动。塑造“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旅游品牌,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类大型旅游会展,并分别在德国柏林、韩国首尔、俄罗斯莫斯科、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国台北等举办山西旅游推介会,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宣传山西旅游形象。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进行工作访问,宣传山西优秀文化,推介山西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寻求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6.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制定《山西省文化扶贫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山西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意见》《2019年文化和旅游扶贫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指导文化扶贫工作。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尤其2017年下达资金2925万元,用于全省贫困县(区)58个公共图书馆、58个文化馆、12个美术馆、6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给予10个深度贫困县每县70万元补贴,其余48个贫困县每县40万元补贴,较非贫困县支持力度提升20%至40%。下达文化惠民专项资金3724万元,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个文化馆配送价值456万元的流动文化车,1862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配送设备,为贫困县开展免费送戏下乡服务2469场。满足贫困群众对知识、技术、文化的基本需求;推出音乐史诗《为有牺牲多壮志——右玉和它的县委书记们》、话剧《苍河岁月》《右玉右玉》《古槐情》《三英村纪事》《太阳照在南阳河上》,上党梆子《第一书记》、临县道情现代戏《吕梁护工》、晋剧《暖冬》、民族歌剧《三把锁》、蒲剧《春暖蒲子山》、曲艺剧《爱呦》等一大批反映扶贫扶志、脱贫致富题材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结合“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活动,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巡回演出,让贫困地区的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帮助当地剧团、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排练剧目,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扎实开展演艺进旅游扶贫示范村系列活动。对旅游扶贫示范村带头人开展乡村旅游发展、节庆活动实施、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系列培训;以文化产业园区,各种艺术节、民俗节、文化节、摄影节等形式作为文化产业扶贫的重要载体,通过非遗保护资金、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引导广大贫困地区人民发展“一地(乡镇、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针对山西广大非遗项目在贫困地区的情况,在国家级贫困县设立64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室、传习所,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提高内生动力,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特别是“繁峙晋绣”保护单位形成“公司+家庭绣坊”的规模型企业实体,近年来培训1800多名农村妇女学习晋绣艺术,辐射带动保德、偏关、岢岚、静乐4县500余名农村妇女通过刺绣脱贫致富。连续多年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成都非遗节、济南非遗节、山西文博会、山西艺术节等节庆展会,令很多贫困地区非遗产品得到了展出机会,带动了经济效益。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贫困地区非遗传承人群提供免费学习交流的机会。

猜你喜欢

十三五山西省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