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霖铃”制曲时空考
——与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商榷

2021-08-13

关键词:全唐诗雨霖贾岛

李 璐

(上海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

0 引 言

“雨霖铃”是唐教坊的曲名。《全唐诗》收张祜的同名诗,云:“雨霖铃夜却归秦,犹见张徽一曲新。长说上皇和泪教,月明南內更无人。”[1]221指出“雨霖铃”一曲作于唐玄宗自蜀归长安的途中。与《乐府杂录》的记载相一致:“雨淋铃者,因唐明皇驾迴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2]37陈寅恪先生并不认同这种看法,他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以《长恨歌》诗证史:“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1]2633,认为“雨霖铃”曲作于唐玄宗赴蜀途中,并赞同《明皇杂录补遗》中的说法:“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子弟善吹觱篥者,张野狐为第一。此人从至蜀,上因以其曲授野狐。洎至德中,车驾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者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野狐奏雨霖铃曲,未半,上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左右感动,与之歔欷。其曲令传于法部。”[3]46-47除此之外,陈寅恪先生根据《旧唐书》中记载唐玄宗十月发蜀,十二月至长安,“其行程全部在冬季,与制曲本事之气候情状不相符应”[4]34-35,否定了“雨霖铃”作于明皇回京途中的观点。对于文学史来说,陈寅恪先生的这种观点较为普遍接受,在傅璇琮、陶敏所作的《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也有“玄宗于赴蜀途中,作《谪仙怨》《雨霖铃》二曲”的句子,并将上述《明皇杂录补遗》的段落作为论证。[5]7

严格说来,对于“雨霖铃”的制曲时空,有三种记载,一为赴蜀途中,一为回京途中,还有一为入蜀之后、居蜀之时所作。陈寅恪先生忽略了第三种观点,将其误认为第一种。而且,陈先生支持第一种、否定第二种的论证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其仅凭冬季下雨概率较小这一“常识”而判断诗史的正确性、并不提供其他史料加以佐证的做法有待商榷。

1 《长恨歌》实为“作于入蜀之后”说

首先,陈寅恪先生对于《长恨歌》中时间线的解读有误。根据《旧唐书》,“十五载(756)……六月……丙辰,次马嵬驿……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又曰:‘朕须幸蜀,路险狭……’秋七月……甲子,次普安郡……庚辰,车驾至蜀郡。明年(757)……十月……丁卯,上皇发蜀郡。十一月丙申,次凤翔郡。……十二月丙午,肃宗具法驾至咸阳望贤驿迎奉。上皇御宫之南楼,肃宗拜庆楼下,呜咽流涕不自胜。”[6]154-156其中,普安郡即今四川剑阁、梓潼等地。与之相对应的《长恨歌》的内容为: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1]2633

依次描绘了赐死杨贵妃、入蜀、居蜀、回京四个不同的场景,可以读出,“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实为经过了剑阁入蜀之后,也就是说在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到至德二载(757)十月之间。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若依乐天诗意,玄宗夜雨闻铃,制曲寄恨,其事在天宝十五载赴蜀途中,与郑书合。”[4]34-35郑书即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补遗》,然而,“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3]46这段话中的“斜谷”经程天健先生考证即为四川剑阁、梓潼一带[7]18-19,也就是玄宗尚在“云栈萦纡登剑阁”,还未到达蜀郡,也还未在行宫见月,夜雨闻铃。因此,《长恨歌》与郑书实不相合。郑书的主张是“雨霖铃”作于玄宗赴蜀途中,而《长恨歌》如果不是以“闻铃”和“见月”仅仅相对为文,那便是主张“雨霖铃”作于玄宗入蜀之后,居蜀期间。

2 从《全唐诗》中 “霖”字的用法看“雨霖铃”的制曲时空

2.1 “冬霖”现象与“作于归京途中”的可能性

从古到今的自然气候并非一成不变,竺可桢先生的名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第一句话即为“历史时期的世界气候是有变迁的。”[8]168陈寅恪先生以“其行程全部在冬季,与制曲本事之气候情状不相符应”[4]34-35之理由而否定“雨霖铃”作于归京途中,在未提供任何唐代气候史料或者是唐诗佐证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陈先生以他对于近代气候的“常识”简单判断了唐代的气候情状,有以今度古之嫌。事实上,唐代的气候情状确与今日不同,总体来说更加暖湿,尤其是黄河流域,这在竺可桢、蓝勇、满志敏等教授的研究中已经成为共识,并且有物候史料的充分论述。[8]168-169,[9]20-30,[10]4-15

唐玄宗至德二载(757)回驾京师,在唐史和《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并未见那一年冬季天气的记述文字,但是,如果从“雨淋”“夜雨”的条件来看,制曲的气候只需要有降水即可。根据《旧唐书》,长安的冬天并不干燥,经常出现“大雨雪”等极端天气,所以仅仅根据降水的条件无法排除“雨霖铃”作于玄宗归京途中。

然而,尽管“雨霖铃”又可称为“雨淋铃”,但是在传于后世的记载中,“霖”字更为通用,《明皇杂录补遗》对于“雨霖铃”本事天气的关键描绘也是“霖雨涉旬”。根据《说文解字》,“霖”为“雨三日已往”,段玉裁注“自三日以往,谓雨三日又不止。不定其日数也。雨三日止,不得谓霖矣。”[11]11356按照这个标准,春夏秋冬只要有超过三天的降水,都可称之为“霖”。所以“雨霖铃”在创作之时,很有可能不只是降水天气,而是超过三天降雨不止的“霖雨”天气。

在郑州大学的“全唐诗库”中,如果对《全唐诗》以内容含有“霖”字为条件检索,就会发现贾岛的《积雪》中有“昔属时霖滞,今逢腊雪多”(1)郑州大学.全唐诗库[OL].http://www3.zzu.edu.cn/qts/.的句子,说明冬季经常有超过三天的降水情况出现,而降雪却比较少。只不过他作诗的那一年降雪比较多,不同于往年降水较多的情况,所以贾岛作这一句以表感叹。虽然贾岛此诗的具体写作时空已不可考,但依据《旧唐书》,玄宗年间也经常有和贾岛经验相似的“是冬无雪”的情况,比如开元三年、九年、十七年、天宝二年[6]118-145,说明这两个时代的气候有相似之处。而且,依据李嘉言先生的《贾岛年谱》,贾岛的活动范围大概在长安与四川,与唐玄宗有可能创作“雨霖铃”的空间也有重合。因此,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考虑,玄宗冬季归京途中不是没有可能遇到“霖雨涉旬”的情况,从而激发他的感伤之情作出“雨霖铃”,这也证明了陈寅恪先生的“其行程全部在冬季,与制曲本事之气候情状不相符应”[4]34-35这一判断有待商榷之处。

2.2 作于“赴蜀”或“入蜀之后”的秋季的可能性更大

通过对《全唐诗》中“霖”字使用的考察,可以推测出唐代的季节降水情况和“霖”的使用语境。在“全唐诗库”中以内容包含“霖”字为条件检索之后,发现有154首诗内容里包含“霖”字,其中有4组两两内容重复的诗,因此实为150首诗。在《全唐诗》中,“霖”字有三个意思,其一即为“雨霖铃”曲名入诗,如元稹的《琵琶歌(寄管儿,兼诲铁山。此后并新题乐府)》:“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其二为用《尚书》之典,殷王武丁以傅说为相,“命之曰:‘朝夕纳海,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辑;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12]67,表现出殷王对辅弼大臣傅说的器重,希望他的纳谏可以帮助君王修德。因此霖雨在之后往往被用来比作贤臣,尤其是宰相。杜甫的《上韦左相二十韵(见素)》:“霖雨思贤佐,丹青忆老臣”和钱起的《奉和杜相公移长兴宅,奉呈元相公》:“报国谁知己,推贤共作霖”(2)郑州大学.全唐诗库[OL].http://www3.zzu.edu.cn/qts/.即为两例。其三则为连绵不绝的降水。

因为唐诗言志的传统,在描绘具体降水天气时往往也带有用典,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操,因此后两种意思合用的情况常有。总之,诗句中的“霖”含有降水天气意义的共104首。其中,不经诗歌本事考证,仅凭诗意,有明确季节描绘的共55首。在诗句中连用“秋霖”,题目中含有“秋”,或者句子中描绘秋季景色,可以推断出指称秋季降水的诗有40首。如顾况的《杂曲歌辞·游子吟》:“客堂无丝桐,落叶如秋霖”,周贺的《城中秋作》:“寒灯随故病,伏雨接秋霖,”钱起的《观村人牧山田》:“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铚获”。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推断出指称春季降水的有13首,如薛能的《雨后早发永宁》:“春霖朝罢客西东,雨足泥声路未通”,李中的《春苔》:“春霖催得锁烟浓,竹院莎斋径小通”,贯休的《春晚闲居寄陈嵩伯》:“春霖闭门久,春色聚庭木”。指称夏季降水的有1首,为韦庄的《暴雨》:“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波浪不知深几许,南湖今与北湖平。”①指称以往冬季降水的有1首,即贾岛的《积雪》。

根据统计,《全唐诗》中使用“霖”字描绘秋季连绵不绝的多雨天气的频率非常高,说明唐代秋季常有连绵三日的雨水,或者说在形容秋雨的时候更经常使用这个字。因此,虽然“春霖”“夏霖”“冬霖”也时有出现,但是相比于春、夏、冬,“雨霖铃”的情况更有可能出现在秋季,也就是玄宗在天宝十五载(756)秋七月接近蜀地之后或者天宝十五载(756)、至德二载(757)秋季在蜀地行宫所作。因此,玄宗赴蜀途中和入蜀之后作“雨霖铃”皆比归京途中作更有可能(见图1)。

图1 《全唐诗》“霖”字意义指称

3 归京途中确有演奏

但是,无论“雨霖铃”是否是玄宗在冬季归京途中所首创,它在其间被演奏是毫无疑问的。《明皇补遗杂录》曰:“车驾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者多非旧人。上于望京楼下命野狐奏雨霖铃曲”[3]46-47,胡震亨的《唐音癸签》里有:“洎自德中,复幸华清宫,从官嫔御,皆非昔人,帝于望京楼令徽奏此曲,不觉凄怆流涕。后入法部,有大曲”[13]137,皆记录了这一事件,而且杜牧也有一首《华清宫》咏此史事:

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

行云不下朝元阁,一曲淋铃泪数行。[1]3272

“一曲淋铃泪数行”一句也符合史料中记载的玄宗从蜀回长安,路过华清宫,使乐师演奏“雨霖铃”的本事。玄宗在回京途中命人演奏,有可能是导致许多文献记载如《乐府杂录》认为“雨霖铃”为玄宗归京途中所作的原因。

4 结 语

综上所述,“雨霖铃”作于唐玄宗在天宝十五载(756)赴蜀之秋或是天宝十五载(756)、至德二载(757)居蜀之秋的可能性最大,《长恨歌》与《明皇杂录补遗》虽不完全对应,但大抵符合史实。“雨霖铃”作于至德二载(757)回驾京师之冬的可能性稍小,但也并非绝无可能,而且,在此期间确有演奏。

猜你喜欢

全唐诗雨霖贾岛
题庐山三叠泉
贾岛碰瓷
歌声嘹亮
一字一句总关情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贾岛推敲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