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30例

2021-08-12张君宇蔡圣朝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代 飞,张君宇,蔡圣朝,杨 坤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三科,安徽 合肥 230061)

脑卒中是一种以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为特点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资料显示,该病在临床中常遗留肢体痉挛性瘫痪、构音障碍、吞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尿失禁等症状。其中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在发病后几天至数周即可出现,发病率高达65%,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共同运动模式,即上肢屈肌群优势的屈曲性痉挛,下肢伸肌群优势的强直性痉挛,是脑卒中后肢体康复中的必经过程,在早期可提高患者的肌力,但后期却严重阻碍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目前,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研究不断深入,主要包括药物、针刺、艾灸、物理疗法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的肌痉挛,但也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尚有一定的风险,康复治疗疗效较好,但其疗程长、见效慢。肢体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肢体康复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疗程,因此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康复极为重要。

笔者运用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脑卒中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神经学会修订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分型为气虚血瘀型;③处于Brunnstrom 6阶段分期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的Ⅱ~Ⅳ期,改良Ashworth量表评级患侧上下肢体肌张力在1~3级(1级、1级、2级、3级);④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⑤发病年龄为36~83岁;⑥30 d内未接受针灸治疗及康复训练的患者;⑦患者自愿加入该临床研究,并由本人或授权委托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在研究治疗过程中,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配合研究者的观察、评价。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不能耐受放血的患者;③合并高血压病或糖尿病经治疗后血压或血糖控制不佳者,凝血系统严重障碍者,肺、心、肝、肾功能衰竭者;④精神病患者,无自知力,不能配合完成试验者;⑤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①研究期间出现重度晕血、晕针、出血不止等严重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者;②在研究过程中因依从性差而无法完成治疗操作者;③无论何种原因,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要求退出本临床试验。

1.5 一般治疗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3.73±11.35)岁;病程55~118 d,平均病程(79.53±19.86)d。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4.43±11.42)岁;病程58~108 d,平均病程(78.77±17.37)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别:

χ

=0

.

341,

P

=0

.

559;年龄:

t

=0

.

238,

P

=0

.

813;病程:

t

=0

.

159,

P

=0

.

874)。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内科治疗 依据患者的具体基础病情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包括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稳定斑块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法。

2.1.2 对照组 采用通督调神针刺疗法。①主穴:百会(GV20)、风府(GV16)、大椎(GV14)、至阳(GV10)、腰阳关(GV3)。②取穴标准:参照2006年颁布的《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③针具:对选取的穴位需进行严格无菌操作,使用0.25 mm×25 mm和0.30 mm×40 mm一次性针具(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④针刺操作方法:百会穴采用平刺法将针身沿皮肤刺入0.5~0.8寸(针刺角度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风府穴:针尖向下颌方向刺入0.5~1.0寸。大椎穴:直刺1~1.2寸。至阳穴:直刺0.8~1.0寸。腰阳关穴:直刺1~1.5寸。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穴均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捻转幅度60°~90°,频率每分钟120~180次,提插幅度1~2 mm。每次针刺后留针30 min,期间行针一次,针刺结束后以小幅度边捻边提针,出针后按压针孔。每周治疗5次,每次由主治医师统一操作治疗。

2.1.3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依据经筋结点原理、经筋循行路线以及经筋解剖部位,并参照现代医家“经筋结点”选取方法,具体“经筋结点”如下:上肢取肩、肘、腕、指的经筋结点,肩结点(三角肌起点,约肩髃穴后1寸)、肘上结点(肘尖上1寸,肱三头肌止点,约天井穴)、肘下结点(肱骨外上髁下1寸,指伸肌起点)、腕结点(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约外关穴)、指结点(拇指结点位于第1、2掌骨间,约合谷穴;2~5指结点在手背,第2~5掌指关节间,指蹼缘后方0.5寸)。下肢取髋、膝、踝、足的经筋结点:髋结点(缝匠肌起始处,约髀关穴内0.5寸)、膝结点(股二头肌肌腱止点,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约膝阳关穴)、踝结点(腓骨小头前下方,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起点,约阳陵泉穴)、足结点(腓骨短肌止点,约昆仑穴上1寸)。

操作方法:在“经筋结点”区局部常规无菌操作,操作者穿戴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右手持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迅速刺入后快速出针,令局部自然出血,待其血止后再以无菌干棉球局部按压针孔。隔2日1次,每次由主治医师统一操作治疗。

2.2 疗程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并分析临床数据。

2.3 疗效评价标准

2.3.1 观察指标 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ion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范围;②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肌张力,以肘、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量表分为6级:分别为0级、1级、1级、2级、3级、4级;③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脑卒中后运动功能。

2.3.2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疗效评价。显效:评分等级下降2级及以上;有效:评分等级下降1级;无效:痉挛等级上升或不变。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

P

<0

.

05),FMA评分均显著升高(

P

<0

.

05);治疗组NIHSS评分降低程度和FMA评分升高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分级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MAS分级均显著降低(对照组:

Z

=-4

.

093,

P

=0

.

000;治疗组:

Z

=-4

.

635,

P

=0

.

000),见表2;治疗组MAS分级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

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分级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分级变化比较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

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归属于中医学“筋病”“痉证”“瘛疭”等范畴。通督调神针法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道宗教授所创,是以针刺督脉穴为主防治脑病之大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有效改善肌张力和恢复肢体功能。经筋结点为十二经筋在体表的“结”“聚”之处,是经筋气血汇聚之所,也是临床医家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重要靶点。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若微,则但僵仆,气血流通,筋脉不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提出:“半身不遂……在左属死血、瘀血。”历代医家多认为经脉瘀血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发病的关键病理因素。《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排出恶血,则经脉气血自通,筋骨得以濡养。故本研究在通督调神针法的基础上配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将现代康复医学与中医临床实践相结合,是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病机的精准治疗。

本研究显示,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MAS等级显著降低(

P

<0

.

05),FMA评分显著升高(

P

<0

.

05),提示该治疗方案能较快地降低肌张力,降低患者的NIHSS评分及MAS等级,提高FMA评分。结果表明,通督调神针法具有通调督脉、调神达脑、疏通肢体经络的作用。在经筋结点处放血既可有效地刺激靶点,兴奋主动肌群,抑制痉挛肌群,舒筋活络,增强其拮抗能力,又可以达到“瘀血以除、筋脉得养”之效,起到祛瘀生新的目的。同时,治疗组NIHSS评分、MAS等级降低程度及FM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

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方案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方案,二者结合可更有效地纠正脑卒中后痉挛状态。

孙培养等、吴杰等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显著改善因肌张力增高所致的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及足内翻等症状。有学者采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发现针刺经筋结点可降低肌张力,从而缓解痉挛。本临床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者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通督调神针法联合经筋结点放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确切,可改善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