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1-08-11高丽胡静胡双双王莉韩励

中国市场 2021年9期
关键词: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高丽 胡静 胡双双 王莉 韩励

[摘 要]教学改革工作在不断地推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运用,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响应号召,积极落实“校企合作”,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不足等。文章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方法,对推动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效运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财经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9.174

1 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教育行业的高效变革,古老的封闭式教学存在的弊端与漏洞日渐凸显。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不断深化与推进,现代社会对复合式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项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教职成〔2016〕3号)》等文件已经传达出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的模式。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推进,学校与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不同,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以人才和效益为抓手,最终可为社会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

2 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试验区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需要,针对我校“财经类、应用型、特色化”办学定位,财经类专业采取的是“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后,采用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和系部推荐相结合的形式,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系部和用人单位共同合作管理。顶岗实习又是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

顶岗实习考核成绩为学生在校实习学分获得唯一依据,实习学分58分(按照一学期的平均课时量折合计算),不合格者将按学校相关规定重修并延迟毕业半学期。顶岗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鉴定、实习过程记录、实习报告三部分内容组成,实习报告是顶岗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顶岗实习结束前一周,学生应按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并由学校指导教师做出评价,给出量化评分,其中,顶岗实习企业评价意见占50%,顶岗实习月总结记录及师生沟通情况占20%,顶岗实习总结报告质量占30%。我校财经类专业合作的企业有郑州银雁金融配套服务有限公司、航天信息河南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学生实习岗位主要包括银行大堂经理助理、银行后台数据业务处理等。

校企合作对于财经类专业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方面没有考虑到社会的实用性,最终导致人才与社会脱节。因此,高职类院校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引进校企合作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减少人才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能够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得以丰富,教学平台多样化,引进企业的硬、软件,确保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较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让企业真正的“走进来”,本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充分交流互动,能够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引进企业实战经验,丰富课堂内容,联合施教能够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3 存在的问题

3.1 校内实训基地软、硬件不足

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使理论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就业,对我校教育的稳步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平台。相比理工类专业而言,财经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较为简单,但是由于高校不断地扩招,学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而且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更新快。虽然学校每年都有新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添加,但是与学生数量的增加和计算机设备的更新还是不匹配的,因此投入力度依然要进一步加大。我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训室有金融技能实训室、银行柜员实训室、投资理财实训室以及金融职业礼仪实训室等。虽然种类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实训需求,但实训室设施较简陋,计算机设备故障多,实训室容纳量较小。与此同时,适合教学使用的金融软件比较匮乏,种类有限、价格较高,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更新都不可忽视,两者均影响实训的实际效果。

3.2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长效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校企合作基本趋于表面形式,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建设投入较小,对校企双方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支持。对企业而言,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建设的动力不足。对学校而言,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为其将来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条件。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扩大企业影响力并需要一定的科研支持,没有以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落脚点,因此两者的合作有名无实。另外,由于缺乏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体制机制,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与企业的需求无法衔接。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普适性,实际上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的较强实操能力差距较大。

3.3 教学资源相对落后

目前,学校的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教材依旧使用的是理论知识较强的本科教材,不利于高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旧教材无法同步更新,缺乏对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添加和讲解,导致学生无法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学中还缺乏创新性的课件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味講解过于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效率。教学资源的落后将会严重制约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个人发展产生影响。

3.4 教师科研能力有待加强

师资队伍的产学研能力对校企合作有较大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师资队伍具有较强的产学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目前“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把科研转化为成果和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每一位教师既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又能精通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技术人才。

4 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建设模式探索

4.1 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学校和企业要时刻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接触更多行业或企业精英,接受企业专家的直接指导,另外,与企业零距离的接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了解岗位需求,进而激发学生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校也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理论知识培训,让企业员工能够得到最新的金融理论知识培训。企业和学校的紧密联系能够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的大好局面,让学生能够在“双师”的带领下,掌握更多经验和技能,学校和企业能够形成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4.2 重视财经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践能力一直是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财经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建设极为重要。学校要不断加大软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实践教学设施要能够及时更新,符合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切实做到情景模拟和仿真实训。此外,学校也要注意教学软件的更新,使用符合时代要求和财经类专业特色的教学软件。

4.3 构建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

确保学校和企业双方都能在校企合作中获利,是深化校企合作的前提。因此,双方都应该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寻找利益平衡点。首先,学校专业应与地方产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学以致用。用地方产业推动资源整合,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促进的,对于人才培养要达成共识,这样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和企业间互利的合作机制,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与研发能力,带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学校要找准自己在地方经济中的发展定位,与地方企业、行业共同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开发组”。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企业需求。

4.4 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

学校可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从当地财经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要兼顾理论知识类和实操类两类,并明确理论知识和实操两类课程的具体考核方式和教学侧重点,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4.5 不断提升师资队伍产学研能力

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科研、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为使命,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才沟通平台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学校也鼓励教师成为“双师”。既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能够执行产教融合,对于学校师资队伍是一种强大有利的补充。一方面,学校可以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兼职教师,承担教学里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学校也要积极选派和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交流,鼓励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就业指导老师,为教师创造更多深入了解企业先进技术的机会。此外,校企也需要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这对校企双方科研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有利的。

5 结论

总之,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校企合作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杨珩.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19(31):178-179.

[2]肖艳.高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才智,2015(8):33.

[3]刘宝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0):217-218.

[4]王焕庭,李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长效运行机制的思考与探索——以桐城师专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22):30.

猜你喜欢

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贴近生活的商业财经类期刊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财经类MBA院校案例研发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