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建筑业企业升级转型

2021-08-11王海山

中国市场 2021年9期
关键词:企业转型建筑业

[摘 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在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仍存在建筑工业化程度低、建造技术落后、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等问题,衍生出的负面影响逐渐暴露,如发展粗放、安全控制、环境影响、资源成本、用工荒等。粗放的传统建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行业核心业务的需求。当下建筑企业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型升级和核心能力构建。文章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论述建筑行业比较优势,助力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结构经济学;建筑业;建筑业工业化;企业转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9.011

1 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看建筑业发展

与任何科学理论一样,经济学理论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新结构经济学关注经济发展、转型和运行,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和倡导的理论。新结构经济学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来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及决定因素,即利用古典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如技术、产业、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和演化过程,以及它们两者的决定因素(林毅夫,2017)。其认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考虑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林毅夫,2017)。

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历经四十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社会进入工业化革命的成熟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即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也推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依据新结构经济学理论,将中国改革开放划分为三个阶段:轻工业革命阶段(1978—1995年)、重工业革命阶段/重工业革命的初中级阶段(1996—2010年)、装配制造业革命阶段/重工业革命的高级阶段(2011—2030年)。

在轻工业革命阶段(1978—1995年),经济体要素禀赋是劳动力充足、资本匮乏、技术落后,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此阶段,建筑业被列为国家发展规划中的支柱型产业,同时发布实施建筑业改革大纲,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建筑业突破传统体制的桎梏,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建筑业迅猛发展。建筑业在这一阶段发展的影响重大的事件包括:鲁布革冲击、项目法施工、两层分离、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企业资质管理、鲁班奖设立、“小平南巡”“分税制”等(鲁贵卿,2019)。

由于第一阶段比较优势的产业快速发展,资本快速积累,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加快,改革开放进入重工业革命阶段(1996—2010年)。这一阶段对于建筑业来说,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正式实施,随后《招投标法》《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一批法律法规和规范相继发布,促使建筑市场管理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同时中国政府完善硬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房地产等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以20%左右的增长率稳定上升。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中铁工、中铁建、中交集团等建筑央企陆续上市,企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江浙民企通过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迅速崛起,如中南建设、南通三建、南通四建、龙信建设、金螳螂装饰、浙江中天、浙江广厦、亚夏股份等一批优秀民企发展迅猛(鲁贵卿,2019)。

随着重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大力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中国进入装配制造业革命阶段(2011—2030年)。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勞动力供给非常丰富且便宜,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投入劳动力市场,新增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比存量劳动力高(蔡昉、林毅夫,2018)。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人力资源成本快速提高(施小凤,2016)。建筑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即将面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随着人力资源成本快速增加,位于建筑业产业微笑曲线最低点的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建筑企业转型是必然之路。中国粗放的传统建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行业核心业务的需求,建筑行业亟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例如,日本和韩国建筑业的衰落,劳动力缺失是最重要的原因。

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来看,当劳动力多、资本稀缺时,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技术方面要采用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技术。但是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资本变得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时候,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就具备了比较优势,这时所采用的技术就必须是用机器来替代人(董利伟,2007)。因此对于建筑业,建筑工业化作为转型方向之一,将成为行业实现“蝶变”的大机遇。

2 建筑工业化实现换道超车

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经济体,都需要按其发展阶段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技术、发展产业(林毅夫,2019)。新结构经济学中,根据一个经济体中现有产业和技术与世界产业和技术前沿的差距,可以将该经济体的产业分成五大类(见表1)。

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一个经济体应根据在每一时点上给定的、可随着时间变化的禀赋和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投资产业(林毅夫,2019)。建筑业的要素禀赋在发生变化,发展建筑工业化将是未来建筑业的比较优势产业,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从政府到企业,大家都非常关注。然而,真正想转变的企业并不多。大多数的总成本建筑企业还是按照原来的轨迹在投标、干活、结算,这就是惯性的力量。当年柯达公司鼎盛时期,他们虽然发明了数码技术,但是不会主动放弃胶片业务的巨大流量,直到被后来进入者用数码技术颠覆。无独有偶,诺基亚发明了智能手机,也是抱着传统业务不放,被苹果公司等一批后起之秀颠覆。通过对近百年的企业历程梳理,发现行业龙头企业基本都是被外行进入给颠覆的。传统汽车行业是下一个被冲击的风口,在奔驰、宝马、奥迪等巨头之后,特斯拉已经造出了3.5万美元的高性能电动车,而这些传统巨头在应对变化方面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归根结底还是无法放弃眼前的既得利益。

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非近几年才启动,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研究,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缓慢发展后,中国建筑产业的发展开始正式迈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历程与中国人力成本的消长息息相关。

(1)第一阶段:创建和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20世纪50年代,中国制定了向苏联学习工业化经验,学习设计标准化、工业化、模数化的方针,就发展建筑业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件进行了许多工业化、标准化和模数化的讨论与实践。后来开始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设计施工技术,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并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引进了南斯拉夫的预应力板柱体系,即后张预应力装配式结构体系,进一步改进了标准化方法,在施工工艺、施工速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到了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针,即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与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墙体改造,出现了用大型砌块装配式大板、大模板现浇等住宅建造形式,但当时产品单一、造价偏高和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未解决,导致建筑工业化综合效益不高。这一时期为在计划经济形式下由政府所推动,以住宅结构建造为中心的时期。

第二阶段:探索期(20世纪80年代至2013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实行住房市场化的供给形式,住房建设规模迅速扩大,这个时期的中国在工业化方向做了许多积极意义的探索,例如模數标准与工业化紧密相关,1987年中国制定了GBJ2—19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主要用于模数的统一和协调。建筑部品与集成化也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的住宅领域中出现,相较于主体的工业化,这一时期主体结构外的局部工业化比较突出。同时伴随住房体制的改革,以小康住宅体系研究为代表的住宅产业理论研究也在开展,但是这个时期住宅产业化与房地产建设的发展严重脱节。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期(2013年至今)。从2013年至今,关于住宅产业化和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出台。在政策方面, 2006年原建设部颁布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实施大纲》,2008年开始探索SI住宅技术研发和“中日技术集成示范工程”,倡导推广全装修住宅。2013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推动建筑工业化被明确列为十大重点任务之一。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住宅工业化的一系列政策并制定了有关规范。在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亟须转变和调整,以及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以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抓手,纷纷出台政策来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国内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承包企业和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也纷纷行动,加大建筑工业化方面的投入。整体来看,以新型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快速发展为代表的建筑工业化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中国住宅产业进入全面推进的时期,工业化进程也日益加快,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特别随着2012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迎来拐点,中国的建筑劳动力从成本低廉、供应充足呈现出成本开始逐渐上升,建筑业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也大幅提高的趋势,未来建筑业人工成本上升、劳动力供应减少的趋势将不可逆转。因此,相比于现浇式建筑需要使用大量人工的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提升、人工使用大幅减少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

3 七万亿市场谁主沉浮

2019年全国建筑业产值24.8万亿元(赵峰等,2020),按照国家的战略规划,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至少每年7万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蛋糕。武汉一家民营企业,投资500亿元砸向装配式建筑市场。各行业对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关注。各路资本虎视眈眈,合纵连横,7万亿市场,谁主沉浮?

玩法变了,原来大的建筑承包商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甚至成为巨大的包袱。这句话似乎说得有点早,也有点危言耸听。但的的确确是要变化了,可能3年,也可能5年。装配式建筑产业是制造业范畴,有设备,有生产线,有产业工人,通过生产标准化构件进行现场组装。2016年,笔者在德国看到一个6栋塔楼的小区,只有4个人在干活,不再需要项目经理,也不再需要生产经理,合约计价也不一样了,资源组织方式变了,管理要素变了,流程变了,一切都变了。尽管目前我国在技术标准、制造体系、信息化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还没有准备好,但是这个产业在欧洲是成熟的。

按照这个逻辑推理,貌似建材生产企业更加具有优势,笔者的博士导师,原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先生曾经在2016年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时表示,要布局装配式建筑市场。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产业链从投资、规划设计、建造到运营服务各环节相互渗透,产业外的进入也是不断进行,波特五力模型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建筑企业应该好好分析一下,如何瓜分7万亿的市场。

4 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发现:世界各国的兴衰都与产品质量正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正如中国古代的丝绸和瓷器,高质量的产品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代表了当时时尚的生活方式。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竞争与发展的制高点,必须跨越。

各国对于质量的提升和发展,都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例如,法国的顶级葡萄酒正是因为在葡萄交易、葡萄种植、酿造等方面严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才造就了顶级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国家大多数企业还处于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的初级阶段。品牌可以带来高溢价,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加快供给侧改革,这也就是为什么需要实施质量强国战略的原因。

具体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地缘政治以及历史变迁的角度来看质量发展。质量发展在各个国家变迁或者大发展的历史时期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比如,在一百年以前,美国兴起后超越英国成为全球霸主,质量的提升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再往前看,德国产品的质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很差的,如果英国绅士家里用德国的产品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德国后来的崛起有很多历史的民族特征,包括欧洲地缘政治的原因。从质量维度的角度来看,历史总是有惊人的巧合,每一次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强盛都和这个国家生产产品的质量密切相关。

聚焦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在国家层面关于质量发展已更多的从政府的角度、国家政策的角度去分析。

2016年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老师做了一个世纪大辩论。张维迎教授认为政府什么也别管,因为政府管了好多事都没管好,比如在管房价、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政府就应该彻底退出,让市场来自由调节。而林毅夫老师的观点是首先承认市场经济,但是要靠企业家精神,再加上有为政府,政府要起作用。我国就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比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等。

建筑企业对于“质量的管理”的定义,或可理解为质量管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组织方式的变化而演变的。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就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政策对于质量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之后,质量强国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作为社会治理方式转变的重要方法论已经开始被广泛推广。

自1875年起,国际计量局就致力于建立一种计量体系,令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使用,希望通过这个体系在全球促进质量的提升,所以国际计量局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共同推進这一工作,国际计量局将这一合作称为国家质量基础建设的推广,简称“质量基础建设”(QI)。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最早是1968年由联合国贸发组织首次提出,后来被ISO采用,成为一个全球通用的、以质量技术为基础的国家治理方式,这是国家治理方式的改变。以前的二元治理结构,即什么事都是政府管,政府承担无限责任,没有把五方均衡的结构做出来。现在NQI具体的内容是三个:标准、计量、合格评定。在中国,把合格评定拆成了三个,NQI变成了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测。举个例子,2015年笔者去奥地利环境部考察,他们很好的解决了一个我国多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筑节能。他们从2010年开始发布了一个针对降低建筑物能耗的法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的建筑达到了接近零能耗,大部分的建筑能耗都降低了很多。他们首先做了一个把建筑的能耗分成十级的标准,这个标准由认证机构、协会、企业和政府一起做。法案里面的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建筑达不到600分(共1000分),这个建筑不能上市交易,不能进行租赁,然后建筑的检测、认证由第三方机构来做。其实有很多技术来降低建筑的能耗,比如在我国,建筑最大的能耗消耗点就是窗户,墙体的外保温已经做得很好,但是很多窗户还是单层玻璃,窗框密封也做得不好。奥地利通过这样的方式把降低建筑能耗的水平提升到这么高,而且还在不断提升,他们已经把节能环保做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论

建筑工业化将是未来二十年建筑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议题,工业化发展为非建设施工单位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契机,房地产企业、建材企业等这类企业开始布局,这些新兴起的企业规模将更大,具备跨界的资源整合能力,具有数字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特征,管理更加精细化,文化将更加多元、进取和具有亲和力,能够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全新体验的产品和服务。建筑业的竞争格局也将发生大的变化,也就是无论谁来总包,都必须依赖当地提供构件的工厂。进入这个领域最强的竞争者,非常有可能是像中国建材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因为在水泥厂旁边再建设一个PC构件厂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同时,原有以工程承包业务为主的建筑企业,不太熟悉工厂管理,加上标准不配套、监管体系等问题,装配式建筑都处于亏损状态。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和配套能力不足也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于工程建设领域的建设企业来说,传统的项目管理与新形势下建筑业工业化发展方向不匹配,企业管理模式要创新,粗放式发展要向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化管理发展。企业首先需要对外部环境有清晰的判断,对政策做精准的研究,对细分行业市场和投资做出预测。更为重要的是,对组织内部能力做出深刻的分析,比找到短板更为优先的是找到强项,并且将强项做到极致。只有自己真正强大才会有更多的合作伙伴。采用更加进取的管理体系和模式,更加体现社会责任和卓越管理的能力,来进行自下而上的创新、服务改进和员工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J].武汉大学学报,2017(6):6.

[2]林毅夫.产业政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J].复旦学报,2017(2):148-153.

[3]沈越.现代社会注意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鲁贵卿.回望七十年来时路,共创建筑业高质量未来[J].建筑,2019(2):12-19.

[5]蔡昉,林毅夫,张晓山,等.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经济发展[J].经济学动态,2018(8):6.

[6]施小凤.浅析刘易斯拐点、人口转变与人力资本投资[J].经贸实践,2016(2):1.

[7]董利伟.要素禀赋视角下甘肃资本市场的发展[D].兰州:兰州商学院,2007.

[8]林毅夫.创新与比较优势结合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新结构经济学药方[EB/OL].[2020-01-06].http://www.rmlt.com.cn/2020/0106/565811.shtml.

[9]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改革[J].社会科学战线,2019(1):41.

[10]赵峰,王要武,金玲,等.2019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M].哈尔滨:工程管理学报,2020.

[作者简介]王海山(1972—),男,蒙古族,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新结构经济学、企业管理。

猜你喜欢

企业转型建筑业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动物“跨界”建筑业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河南省建筑业协会简介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对企业转型的影响
广佛智城:基于电商平台的产商综合体
试论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
浅谈现代企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2004~2013年建筑业坍塌死亡事故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