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历史街巷保护规划研究

2021-08-11仇同文王萌萌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青岛

仇同文 王萌萌

摘要:本文从青岛历史街巷的历史发展进程入手,总结其格局与形态,多角度剖析目前保护规划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若干保护历史街巷的恰当建议,探讨更具合理性的保护发展方向。

关键词:青岛;历史街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青岛历来以依山傍海、风景秀丽而著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更是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城市名片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青岛之所以能在众多海滨城市中备受瞩目,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外,最重要的就是其独具魅力的城市历史文脉和人文风貌,而这些都体现在这一条条写满沧桑的老街巷中。中山路、八大关、黄台路、馆陶路,这些各具特色的历史街巷共同给青岛这座城市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特征与独特魅力,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发展,历史街巷的留存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更新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显现出,是完整保留老街风貌特色延续历史文脉,还是拆除改造旧区提升老区居民生活品质,政府及相关部门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这种对立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将伴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变得越来越突出,最终成为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 青岛历史街巷的发展历程与形式格局

自清末建制至今,青岛共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饱经沧桑与磨砺,从德国的强制占领到日本的两次侵略,從北洋、国民政府的统治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特定历史环境给这个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发展痕迹[1]。青岛这座城市脉络的形成与发展,与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为了解如今青岛历史街巷及其形态发展格局提供了基本依据,也对青岛历史街巷的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溯源。

1.1 各时期城市发展历程回顾

1891年,清政府在青岛正式建置并设海防基地,在1897年被德国强制占领后,青岛才正式作为一个城市出现,1900年制定的《青岛城市规划》及之后的《青岛市区扩张规划》是德国占领时期青岛城市建设的发展蓝本,这些充满德式建筑色彩与文化氛围的欧人区是目前市南异域城市风貌特征的主要前身。青岛被日本占领期间,基本延续了德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法则,建设填充了如今市北的大部分地区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日式风格商住区。北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提出了“大青岛”的发展设想,并于1935年推出《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对城市功能分区及道路交通体系做出了重大调整。新中国成立至今,在经历了前期诸多波折和混乱之后,青岛迎来了城市建设的发展高潮。城市日益发展更新给市民带来了完善的设施、便捷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但同时也给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街巷带来了伤害[2]。

1.2 目前青岛历史街巷的形式格局

2015年初,青岛市人大表决并通过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的报告[3],新版保护规划确定了13个历史文化街区,这13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布于南部滨海区域,涵盖了最具特色的青岛历史街巷中的绝大多数,其中的主要格局类型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网格型街区代表——中山路,这是建筑类型风貌最为丰富且里院建筑留存最为集中的区域。第二,山地型街区代表——观海山、信号山,错落有致的山地城市特点的集中体现。第三,滨海别墅区代表——八大关、太平角,保存最为完好、最具特色的沿海景观独立住宅群。第四,街道型街区代表——馆陶路、黄台路等,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历史风情街区。这些不同类型格局的老街巷共同构成了青岛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也使得这个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2 青岛历史街巷保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994年,作为第三批城市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青岛编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法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但仍无法避免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浪潮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之间的矛盾。出于政治压力或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青岛的历史城市风貌正在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复存在的小鲍岛街区、特色尽失的“波螺油子”老街,还有逐渐穷途末路的里院建筑,这些青岛最负盛名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风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2.1 过度商业开发带来的历史割裂

大规模的商业开发与城市更新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十几年间,越来越多的老城区和滨水区受到各类开发商不负责任的开发拆建,城市历史街巷的历史文脉与传统肌理的延续也由此被割断了,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2 旧城改造不当导致的落魄衰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城市的推进,老城区中的历史街巷大都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生活环境拥挤、公共空间不足等问题。城市发展中心转移,这些老旧不堪的历史街道究竟何去何从,老城区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现代化城市更新都考验着管理者们的城市建设调控能力,在这一改造过程中一旦出现政策模糊或采取不当措施都将加速老城区的衰落。

2.3 区域等级明显使得保护重心失衡

面对众多的历史街巷,保护工作中体现一定的等级区分及差异化对待是可行且合理的,但就目前而言,这种做法已经使得保护工作明显失衡。例如,市南区的八大关太平角历史街区不仅是青岛最著名的滨海旅游风景区,同时也是青岛最引以为傲的门面,这一区域无论是在建筑物的改造修缮上还是在环境的保障维护上,甚至在周边道路的单行管制上都下足了功夫,保证了该区域的优雅与静谧。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市北区及四方区的部分老街巷却面临着由建筑破败、设施老化、人口密集和环境脏乱所带来的严峻现实,“青岛是镶着金边的抹布”的坊间传言极有可能由此而来。

2.4 老街换新貌过程中的拆真作假

随着青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众多打着尊重历史旗号大拆大建毁掉老建筑,制造假古董的现象[3]。街区本是方便城市整体管理和组织的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的街区蕴含着城市的特殊品质。这些以发展旅游经济名义进行所谓的“尊重”和“保护”历史街区的行为,实际上却是对历史街区风貌的极大破坏,终将使得历史街巷保护工作走向歧途。

2.5 制度法规不够健全

目前,作为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分项内容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已经通过人大审议,《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也正式实施,虽然在城市保护方面取得了较为全面的规划研究成果,但在历史文脉的延续性、保护范围的广泛性、关注焦点的延展性和规划实施的高效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在广泛调研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并实施[4],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引导旧城旧村的更新改造,通过对青岛老街区的保护与改造中体现出青岛的城市特色,重塑青岛城市形象。

3 青岛历史街巷可行性保护规划方向探讨

本文通过对青岛历史街巷历史进程和格局的分析,并对当前保护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得出目前可行的保护规划方向及相应措施。

3.1 学习借鉴国内外历史街巷保护的成功案例

国外对于城市历史街巷的研究和保护起步较早,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上均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国内城市历史街巷保护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保护政策,对城市历史街巷的研究也越发受到重视,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大理、丽江等各具特色的城市走在了前列。这些无疑会对只有百年历史便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的青岛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3.2 将保護与更新的观念融入城市规划全程

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能力是解决历史街巷的保护问题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各类分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工作者将保护与更新的观念融入城市开发的各个层面,并进行详细的现状调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确保编制规划的合理实施。

3.3 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一直以来,青岛市各级部门对于历史街巷的保护性法律法规建设付出了极大的努力[5]。《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经多次修改,日趋完善,《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也逐渐成形并付诸实施,其他各类规范性条例也在日渐完善。同时,诸多法律法规的漏洞和缺陷也在实际的保护规划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各类法规之间在个别条目中存在偏差疏漏;保护工作涉及部门众多,经常出现职权不明的情况;保护性规划停留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对各个街区的具体实施规划交代不清;对于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行为缺乏法律层面的约束等等。

3.4 加强各专业领域合作并鼓励全民参与保护

在青岛历史街巷的保护过程中,应当加强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关系,整合各自的优势并加大保护力度。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公众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并力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公众参与保护规划的方式和权益,形成全社会关心并保护青岛历史街巷的氛围,把保护工作置于社会全民的关注和监督之下。

3.5 建立健全经费筹集及保障机制

历史街巷的保护更新需要政府的投入、资金的支持,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资金的筹集是否顺利,经费的保障机制是否完善都成为制约保护体系的关键问题。面对目前青岛历史街巷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完善政策,将保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历史街区地段的土地级差效益,通过旅游、招商、地产开发等方式取得资金并部分应用于历史街巷的整治保护,通过多元化的经费来源渠道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3.6 根据历史街巷的不同格局类型进行分类保护

青岛历史街巷形式类型多样,地域特征明显,在保护过程当中不应当“一刀切”[6],而是要根据不同的街区特点进行针对性研究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八大关、太平角作为青岛历史街区中最重要,也是最具特色的滨海别墅区类型的代表,一直都是其他历史街区学习的典范,其保护也应当更加注重细节的修缮和历史文化魅力的体现。中山路作为网格型街区的代表,其突出的商业价值也使其成为青岛旧城改造的核心和焦点,对于它的保护则应当与城市更新和场地开发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和外部环境配套的改造。街道型街区代表诸如馆陶路、黄台路等,则需要先做好与其历史价值相符的合理定位,并端正态度,在改造维护的同时,保持原有街区的尺度、肌理、文脉、特征。对于像观海山、信号山等山地型街区的代表,则应当更多地尊重并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并积极改善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

4 结语

百年老街,百年旧巷都是青岛这座城市最古老却又最鲜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些最具韵味的老青岛风情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在对青岛历史街巷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同时,总结了其存在的格局类型,并对目前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6条可行性的保护建议。不求立竿见影,旨在抛砖引玉,不仅为日后青岛历史街巷的保护规划和旧城改造更新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也为其他城市的街区保护提供经验。希望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能让青岛这座魅力之城承载着昨天的老街旧巷,交织出今天的百味风情。

参考文献:

[1] 鲁海.老楼故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2-33.

[2]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J].规划师,2006(S2):66-67.

[3]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J].规划师,2006(S2):71.

[4] 卢晶.青岛八大关风景度假区景观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48-49.

[5] 宋连威.青岛城市的形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4-6.

[6] 袁小棠.青岛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51-53.

作者简介:仇同文(1981—),男,山东肥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王萌萌(1997—),女,山东东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青岛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青岛明月申牌?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