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中医推拿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2021-08-11王晓川
王晓川
(江苏省工人汤山疗养院理疗科,江苏南京 211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患者常见腰痛、麻木无力、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给其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降低生活质量,甚至会危及患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1]。西医多采用口服药物、物理疗法等治疗该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改善病情,但远期效果不佳。因此,寻求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非常必要。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痹证”“腰腿痛”等范畴,多因外伤、闪挫、劳损所致,且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型,治疗应以活血行气、温经通络为主要原则[2]。 腹针疗法可刺至病所,调理脏腑平衡,标本兼治,疗效显著;中医推拿是一种物理疗法,可起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之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牵引治疗可促进腰椎关节力学平衡得到恢复, 缓解局部压迫。但临床关于三者联合应用的报道较少,故该文选取该院2014 年1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旨在进一步探讨腹针结合中医推拿及牵引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 例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3 例。 对照组:男性 18 例,女性 15 例;年龄 32~69岁,平均(50.50±6.78)岁;病程 5~50 个月,平均(27.50±6.12)个月。 观察组:男性 20 例,女性 13 例;年龄 33~69 岁,平均(50.00±6.80)岁;病程 7~50 个月,平均(28.50±6.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该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属于“痹证”“腰腿痛”等范畴,为血瘀型,中医证候包括腰腿痛、麻木无力、活动受限等。
纳入标准:具有腰痛及放射性腿痛、麻木无力、腰部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年龄32~69 岁;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非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畸形、严重骨质疏松、其他脊柱关节疾病、骨质破坏性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具有精神类疾病或病史;临床资料不完整。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 (1)中医推拿:指导患者取俯卧位,采用按、揉、推、压、滚等方法,将双手掌贴于患者足太阳膀胱经、腰部患处,逐渐加重按摩力度,由腰部至下肢进行手法治疗;之后沿膀胱经行滚、揉法,采用拇指按压承扶、承山、委中、环跳、殷门、阳陵泉等穴,反复操作3 次以上,至肌肉放松。之后换为侧卧位,行腰部斜扳法,手指感受后关节有移动则为整复成功。 20 min/次,1 次/2 d,10 d 为 1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2)牵引治疗:指导患者俯卧于自动牵引床上,双下肢放松,根据病变椎间隙,将其上半身、骨盆固定于牵引床的固定位置,选择20~35 kg 适宜的牵引力进行牵引,30 min/次, 症状较轻者 1 次/d,症状严重者 2 次/d,10 d 为 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腹针治疗: 取穴:水分(A)、气海(A)、关元(A);合并腰痛者:加双侧外陵(B)、气穴(B)、四海(B);合并坐骨神经痛者:加健侧气旁(C),患侧外陵(C)、下风湿点(C)、下风湿下点(C)。 根据患者具体体型,选择对应针具,一次性套管毫针规格:0.22 mm×25 mm/40 mm。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将其腹部充分暴露,进针以A、B、C 为序,由上至下,由健侧至患侧的顺序,适宜调整留针深度,留针时间 30 min,1 次/d。 持续 4 d 后休息 1 d,10 d 为 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腰椎功能、疼痛程度及炎性因子水平。
腰椎功能评分标准: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总分29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腰椎功能越好;疼痛程度判定标准: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分值 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4]。
炎性因子检测方法:采集3 mL 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以3000 r/min 离心处理10 min,取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β, IL-1β)水平。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腰痛及放射性腿痛、麻木无力、腰部僵硬症状消失,可正常生活;好转:腰痛及放射性腿痛、麻木无力、腰部僵硬等症状缓解,基本可正常生活;无效:腰痛及放射性腿痛、麻木无力、腰部僵硬等症状未改善[5]。 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分别采用 χ2检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2.2 对比两组 JOA、VAS 评分
在JOA、VAS 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的评分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对比两组 JOA、VAS 评分[(),分]
表2 对比两组 JOA、VAS 评分[(),分]
组别JOA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VAS 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3)观察组(n=33)t 值P 值18.63±2.01 17.98±2.12 1.278 0.206 11.20±3.36 8.24±3.01 3.769 0.000 6.35±1.12 6.32±1.08 0.111 0.912 3.68±0.65 1.24±0.52 16.839 0.000
2.3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
在炎性因子水平方面,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 TNF-α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IL-1β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ng/L]
表3 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ng/L]
组别TNF-α治疗前 治疗后IL-1β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3)观察组(n=33)t 值P 值1.81±0.42 1.79±0.39 0.200 0.842 1.26±0.26 1.05±0.19 3.746 0.000 0.50±0.07 0.48±0.06 1.246 0.217 1.16±0.04 1.24±0.07 5.700 0.000
3 讨 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是腰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之后,导致腰部肌肉韧带平衡失调,出现腰部疼痛、僵硬等症状,还会引起一定的炎症反应,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6-7]。 及时寻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成腰痛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根本病因为气血运行障碍,治疗应以养血止痛、活血通经、理气等[8]。中医推拿是一种物理疗法,以中医脏腑、经络学为基础,通过对相应穴位进行推拿,可起到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等效果;用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状态,松解神经根粘连,帮助其恢复脊柱功能,增强关节活动力。 此外,联合牵引治疗,可有效解除滑膜嵌顿,恢复腰椎关节力学平衡,拉大椎间隙,加大髓核负压,缩小突出物,从而缓解局部压迫,改善症状。 该文研究发现,与对照组(75.76%)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97%)更高,患者腰椎功能改善、疼痛程度缓解更明显。 腰椎间盘损伤可刺激机体释放一氧化氮、TNF-α 等化学物质,促进局部发生炎性反应,加剧局部疼痛。该文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恢复均更佳。以上结果提示,于中医推拿联合牵引治疗基础上加用腹针的治疗价值更显著。 分析原因:腹针治疗主要以水分、关元、气海为基本穴位, 其中水分穴为治疗腰痛的特定穴位,有助于促进水肿的吸收,减轻炎性的渗出;气海穴与关元穴可培肾固本、补肾活血;对于合并腰痛者,加以四海、气穴,可增补肾气;腿痛者,加气旁可补肾气,外陵穴可调和气血、疏经气;而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为腹针经验用穴, 可引脏腑之气布散于肢体之处,以缓肢体疼痛,联合该种治疗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腹针结合中医推拿及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可改善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程度,改善炎性因子水平,价值显著,可继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