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和滇中地区培菌白蚁促繁鸡菌的生态环境调查研究*
2021-08-11周玖璇杞国信俊1徐继伟
周玖璇,杞国信,何 俊1,,徐继伟,华 蓉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24;2.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3.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4.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大白蚁亚科(Macrotermitinae)昆虫是一类与蚁巢伞共生的土栖性昆虫,常筑巢于地面之下或以蚁丘形式筑巢于地上[1],是培育蚁巢伞属(Termitomyces)真菌的一类特殊的培菌白蚁。培菌白蚁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野生昆虫资源,通过在蚁巢内构筑菌圃促繁名贵的野生食用真菌鸡菌[1]。鸡地从菌(Termitomyces spp).,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伞菌纲 (Agaricomyceles) 伞菌目 (Agaricales) 离褶伞科(Lyophllaceae) 鸡属 (蚁巢伞属)(Termitomyces) 和华鸡地从属 (华蚁巢伞属)(Sinotermito-myces),是世界范围内传统的珍稀大型野生食用菌,具有非常高的食(药)用价值,被誉为“植物性食品的顶峰”和“上帝的食品”[2-5],深受人们的喜爱,亦有极高的市场价值[6-7]。云南作为野生鸡地从菌种类最多地区之一[8-13],鸡地从菌曾为促进当地农户增收、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点基本情况概述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
数据用Excel 2016统计,运用SPSS 17.0进行显著性分析,阈值为0.05,并运用NTsys2.10e进行UPGMA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圃样地土壤环境特点
2.1.1 地理位置
对菌圃样地生境进行实地测定结果表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经度在 100°23′37″E~103°37′25″E 范围,纬度在 24°37′30″N~27°19′37″N 范围,海拔范围为1 152.14 m~2 123.92 m,平均海拔为1 733.81 m。由此可见,培菌白蚁促繁的鸡地从菌可以在云南省的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生长,具体见表1。
2.1.2 土壤状况
菌圃样地土壤特性采用各土壤类型菌圃样地数与总菌圃样地数的占比来分析菌圃样地土壤类型,综合pH、有机质及其他营养素含量进行评价,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 菌圃样地土壤类型及pHTab.2 Soil type and pH value
表3 菌圃样地土壤有机质及其他营养素含量Tab.3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other nutrients
由表2~表3可知,通过观察、检测和分析,各区域土壤主要以红壤土和黄壤土为主,从总体来看红壤土 (50.3%) >黄壤土 (41.1%) >黑壤土(8.6%)。其中易门的菌圃样地土壤中黄壤土(62.5%)>红壤土(37.5%),尚未发现黑壤土;石林的菌圃样地土壤均为红壤土;景东的菌圃样地土壤均为黄壤土。调查区域内产鸡地从菌圃样地及周围土壤主要为弱酸性至中性,pH为3.9~7.6,且菌圃样地15 cm深度土壤pH低于5 cm深度土壤的pH,即越接近菌圃样地,土壤环境酸性越强,这可能与白蚁通过分泌酸性物质建造菌圃样地从而改变周围环境有关。此外,调查发现菌圃样地及周围土壤环境中的有机质及其他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其中速效钾的含量普遍较高。菌圃样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情况见表4。
表4 菌圃样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Tab.4 Heavy metal content in soil
2.1.3 其他环境特点
表5 培菌白蚁促繁鸡地从菌的土壤温度、CO2浓度和坡度环境特点Tab.5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temperature,CO2 concentration and slope
表5 培菌白蚁促繁鸡地从菌的土壤温度、CO2浓度和坡度环境特点Tab.5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temperature,CO2 concentration and slope
地点 土壤温度/℃C O 2浓度/(m g·m-3)坡度/°易门 2 2~2 5 5 8 6~8 3 1 2.0~3 5.0石林 2 3~2 5 5 4 9~6 2 4 7.0~3 2.0楚雄 2 3~2 5景东 2 2~2 3 6 8 2~9 5 7 2 8.0~3 9.0 6 2 2~6 6 7 2 4.0~4 4.0
2.2 菌圃样地区域植被特点
2.2.1 区域植被聚类分析
基于4个区域植被一致性占比,本研究运用NTSYS-pc2.1通过UPGMA聚类分析了4个区域的植被一致度,见图1。
图1 四区域的植被聚类Fig.1 Vegetation clustering of four regions
由图1可知,4个区域植被可分为两大类群,石林植被单独聚为一类,与易门、楚雄、景东的植被差异较大,进一步细分,楚雄和景东的植被聚为一类,易门植被单独成支。另外,基于所调查的179种主要植被类型在菌圃样地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占比,进一步聚类分析表明,全植被聚为2大类和6小类。
根据植被相关聚类综合分析,4个调查区域菌圃样地所处环境中的植被具有显著差异性,表现出植被区域间的多样性和植被类型多样性。说明鸡地从菌的发生与当地植被的复杂程度无直接关系,且无植被特异性选择。
2.2.2 植被类型
通过调查发现,易门、石林、楚雄、景东4个地区培菌白蚁促繁鸡地从菌的菌圃样地所处区域周边植被类型可归为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和藤本植物4类,包括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落叶藤本植物、常绿乔木植物、落叶乔木植物、常绿灌木植物、落叶亚灌木植物、落叶灌木植物、半常绿灌木植物以及二年生草本植物10个小类。各调查地区分析4种植被类型的种的数量占整体种数的比例,其种类占比见图2~图3。
图2 四类植被种类比较Fig.2 Comparison of plant species of four vegetation types
由图3可知,区域植被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种类显著多于常绿灌木植物和落叶灌木植物,常绿灌木植物和落叶灌木植物又显著多于常绿乔木植物和落叶乔木植物,属藤本植物种类相对最少。即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常绿灌木植物种类、落叶灌木植物种类、常绿乔木植物种类、落叶藤本植物种类、落叶乔木植物种类、半常绿灌木植物种类、二年生草本植物种类、落叶亚灌木植物种类,可见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常绿灌木植物是滇西中培菌白蚁促繁鸡地从菌的区域环境中的主要植被类型,不同地区四大类植被数量比较见图4。
图3 十类植被种类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plant species of ten vegetation types
图4 四大类植被数量比较Fig.4 Comparison of plant quantity of four vegetation types
由图4可知从植物数量上来看,所有调查区域内的四类植物的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即草本植物>灌木植物>乔木植物>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和灌木植物是菌圃样地周边环境中的主要植被类型,其次是乔木植物,而藤本植物的数量相对较少,各地区植被数量比较见图5。
图5 十类植被数量比较Fig.5 Comparison of plant quantity of ten vegetation types
由图5可知,十类植被的数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显著多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且前两者数量又显著多于常绿灌木植物、常绿乔木植物、落叶灌木植物、落叶藤本植物、落叶乔木植物等其他类型。
2.2.3 植被均匀度
各地区四类植被均匀度见图6。
图6 四类植被均匀度Fig.6 Comparison of four types of vegetation evenness
图7 十类植被均匀度Fig.7 Comparison of ten types of vegetation evenness
由图7可知,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各个培菌白蚁促繁鸡地从菌的菌圃样地所处区域都是均匀度最高的植被类型,其次是常绿灌木植物和常绿乔木植物,其余植被在不同区域分布存在差异,落叶灌木植物、落叶藤本植物、落叶乔木植物均匀度显著大于落叶亚灌木植物、半常绿灌木植物和二年生草本植物。
2.2.4 植被盖度
各地区四类植被盖度见图8。
图8 四类植被盖度Fig.8 Comparison of coverage of four types of vegetation
图9 十类植被盖度Fig.9 Comparison of coverage of ten types of vegetation
在景东地区,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常绿灌木植物的盖度最高,其次是常绿乔木植物,其盖度显著高于落叶灌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落叶藤木植物、落叶乔木植物等其他类型植被;在易门和石林地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盖度最高,其次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常绿乔木植物,其盖度显著高于常绿灌木植物、落叶藤本植物、落叶乔木植物、落叶灌木植物等其他类型植被;在楚雄地区,一年生草本植物盖度最高,其次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盖度显著高于常绿乔木植物、落叶藤本植物、深绿灌木植物以及二年生草本植物等其他类型植被。通过比较4个不同调查区域的植被分析结果见图10。
图10 滇西、滇中地区培菌白蚁促繁鸡地从菌区域环境中的植被分析Fig.10 Overall analysis of veget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of fungus-growing termites promoting the propagation of Termitomyces spp.in western and central Yu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