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IL-6、NLR和PLR在判断CAP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2021-08-11刘文静朱洁晨李元芹朱述阳
韩 玉,陈 碧,季 磊,刘文静,朱洁晨,李元芹,朱述阳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江苏徐州 22100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4],我国CAP发病率为0.2%~1.2%,每年因CAP死亡的人数约为12.5万,占CAP患者总数的5%[5]。对于CAP患者,临床医师均期望通过简单易获得的指标来早期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以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及缩短住院时间。而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均为临床易获得的指标,且已有较多研究证明其与CAP患者的预后有关[6-9]。本研究通过探讨外周血PCT、IL-6、NLR、PLR水平及变化趋势,以评估以上指标在判断CAP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本院普通病房住院治疗的206例CAP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3)免疫抑制状态(①使用口服性糖皮质激素,②其他免疫抑制治疗,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4)入院前1周内使用过抗菌药物。本研究设计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LH755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检测血常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流式细胞仪)检测IL-6;采用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检测PCT。
1.3方法 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住院号)、既往基础疾病,根据患者在普通病房的治疗结局分为良好结局组(170例,病情稳定后出院)和不良结局组(36例,转入ICU或自动出院或死亡),采集患者入院后第1、3、7天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CT、IL-6水平,并计算NLR、PLR。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不同组间各时间点指标的组间、组内及交互效应进行分析,进一步采用LSD-t法进行两两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预后的判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良好结局组与不良结局组患者入院第1、3、7天外周血PCT、IL-6、NLR和PLR水平比较 同一时间不同结局患者相关指标经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PCT、IL-6、NLR和P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不良结局组患者PCT、IL-6和NLR高于良好结局组,第7天不良结局组患者PCT、IL-6、NLR和PLR明显高于良好结局组(P<0.05)。同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经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显示:良好结局组第1、3、7天PCT、IL-6、NLR和PL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结局组第1、3、7天IL-6、NLR和PL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采用LSD-t法对同组患者第1、3、7天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良好结局组第3天PLR、NLR、IL-6水平明显低于第1天,第7天PCT、IL-6、NLR和PLR水平明显低于第3天及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结局组第3、7天NLR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第7天PLR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及第3天,第7天IL-6水平明显高于第1天及第3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结局组PCT、IL-6、NLR和PLR水平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不良结局组患者PCT、IL-6、NLR、PLR水平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见表1。
表1 各时间点相关指标在两组患者间比较[M(P25,P75)]
续表1 各时间点相关指标在两组患者间比较[M(P25,P75)]
2.2不同时间点PCT、IL-6、NLR和PLR水平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分析 由ROC曲线可知,患者第1天、第3天及第7天NLR、PCT、IL-6水平判断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所对应P值均小于0.05,说明不同时间点NLR、PCT、IL-6水平判断预后不良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的PLR水平判断预后不良的AUC对应P值小于0.05,说明第7天PLR水平判断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表2。
注:A为第1天;B为第3天;C为第7天。
表2 PCT、IL-6、NLR、PLR预测预后不良的ROC曲线
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以患者是否预后不良为因变量(是=1,否=0),以患者性别、年龄、第1天外周血PCT、IL-6、NLR和PLR水平为自变量,采用向前法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第1天外周血PCT水平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即年龄每增加1岁,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变为原来的1.049倍;PCT每增加1 ng/mL,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变为原来的1.043倍。见表3。
表3 影响患者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在传染性疾病中,CAP是导致患者住院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因病原体种类较多,引发肺炎的机制各不相同,且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复杂多样,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许多物质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因此,笔者希望发现一些简单、临床易获得的血液生物标记物[10],它们可在患者肺部感染时升高或降低,通过对其进行检测以期为临床诊断疾病、判断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PCT是具有116个氨基酸的降钙素前体多肽,通常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在健康成人体内水平很低,发生细菌感染时,肝、肾、肺、肠、肌肉等实质组织均可以合成及释放PCT,导致血液中PCT水平升高。因其在体内外稳定性好,可作为判断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良好指标[11-12]。NLR作为全身性炎症指标,已被证实与多种疾病的预后相关[13-14],且其易于获得、价格低廉,适宜在基层医院推行。PLR在既往研究中作为新型炎症指标应用于临床[15],但在判断肺炎预后中的作用尚不明确。IL-6是机体常见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起到调节免疫、抗感染的作用,其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炎症水平,在儿童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16-17],在CAP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上也有一定价值[9,18]。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诊断,收录了大量CAP患者,首先排除一部分年龄<18岁、有肺部基础疾病、1周内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者,其次根据患者相关化验结果,排除未在入院第1、3、7天抽取空腹静脉血并测得相关指标的患者。因此,虽收录超过1 000例患者,但最终纳入统计的患者仅有206例。根据本研究结果,入院第1天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分别测得的PCT、IL-6、NLR、PL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天及第7天不良结局组患者NLR、PCT、IL-6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结局组,主要原因为良好结局组患者相关指标在入院治疗后明显下降,若患者入院后第3天PCT、IL-6、NLR水平不降或上升,第7天PLR上升,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这个结论在同组组内纵向比较中也可以得到验证,并且与国外相关前瞻性研究结论一致[19]。通过ROC曲线分析,外周血PCT、IL-6、NLR水平均可判断CAP患者预后,并且随着时间进程延长,其判断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呈升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越大,PCT水平越高,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越高。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众多CAP患者中快速筛选出高危人群[20]。为了评估CAP的预后,理想的方法是连续测量PCT、IL-6、NLR、PLR等指标,以明确预后良好患者指标下降的时间范围,在临床上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复查,以便及时调整预后不良患者的治疗方案或者对病情恶化的患者进行密切监测。
综上所述,外周血PCT、IL-6、NLR、PLR水平可以作为炎症指标判断CAP患者的预后,CAP患者PCT、IL-6、NLR和PLR水平越高或随时间持续升高均与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关系密切。但本研究作为回顾性研究,在选择炎症指标上有一定局限性,下一步可行前瞻性研究,扩大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种类,把一些临床常规检测指标(如红细胞分布宽度、C反应蛋白、D-二聚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等)均进行比较[21-24],或与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等联合应用来判断预后[21],以降低患者的检查及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