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时代本土党史文化资源融入上海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地教改探索

2021-08-11冯鸣阳周飞

创意设计源 2021年3期
关键词:美育党史思政

冯鸣阳,周飞

一、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在自2004 年以来上海市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地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政教改地探索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号召[1]。同时,这也是应对时代变化发展、提高教育水平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及开创教育发展事业新局面的需要。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不同于专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课程思政需要在以往思想政治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将其他专业课程与思政进行结合并发挥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可以受到思政教育的影响。自提倡课程思政建设这一举措以来,各个高校纷纷作出回应,制定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并不断尝试、积极探索。教育部每年也会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及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予以公示,以提供相应的鼓励与借鉴模版[3]。

(二)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作用

蔡元培先生是第一个在中国提倡“美育”、以“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思想而闻名的教育家[4]。他认为,“美育是实施世界观教育的重要手段。进行美感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性情,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感情”[5]。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6]。

高校美育课程是一个旨在适应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大学生审美、人文、全面及专业素质的系统,其是一个包含着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美的高深知识体系)、课程门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在内的有机的、动态的系统[7]。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美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对美育重视程度不够及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有待提高等。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更注重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思政教育,因此有必要通过高校的美育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改善这一现状。

高校美育是进行思政教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开设美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同时,思政教育为高校美育培养提供了明确的精神方向指引。进行高校美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时代发展下进行高校教育改革、完善美育课程体系的迫切要求。“美育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二、智媒时代的上海党史文化资源

(一)上海党史资源的类型

由于上海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政治经济的开放性及移民带来的丰厚社会群众主体力量等各种因素影响,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与革命活动发生在这里,并从上海开端。上海市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城市。1915 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1920 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陈独秀主持下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1921 年中共一大、1922 年中共二大、1925 年中共四大等重要会议也先后在上海召开。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使上海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走在全国前列[8]。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与初心始发地,在党的历史活动进程中保存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见证党史的红色文物

见证党史的红色文物主要指的是烈士遗物、革命文献资料等,属于可移动革命文物。按照不同的收藏单位,红色文物有以下类型。(1)收藏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 1859 年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清邓世昌印章、1920 年 9 月出版的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1925 年秋李大钊用的英文打字机等。(2)收藏于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中国铁路总公司之印、孙中山和宋庆龄婚后在日本东京的合影照片、孙中山著述时坐的沙发、孙中山设计并穿着的“中山装”衣裤等。(3)收藏于龙华烈士纪念馆的 1922 年李汉俊讲学时用的皮包、20 世纪 20 年代何孟雄、缪博英的藏书《社会结构学》等。

2.革命遗址、旧址、纪念设施类

(1)革命遗址类包括中共中央第一个秘密电台遗址、中共中央文库遗址、文明印刷所遗址、中共中央组织部遗址、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印刷所遗址、中共中央秘书库机关遗址等。(2)革命旧址类包括商务印书馆发行所旧址、中山旅馆事件旧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周恩来同志发布《七月指示》所在地、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3)纪念设施类包括上海韬奋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在上海史料陈列展、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龙华烈士纪念馆、外滩历史纪念馆及纪念塔、五卅运动纪念碑等。

3.党史相关的文艺作品

上海党史相关的红色文艺作品主要指的是红色美术、红色雕塑、红色电影、红色音乐、红色戏剧等。(1)红色美术包括《邮电大楼之战》《宝山之战》《五前委》《金融之战》等。(2)红色雕塑包括《胡文杰烈士》《保卫大上海》等。(3)红色电影包括《南征北战》《南昌起义》《铁道游击队》《红日》《红色娘子军》等。(4)红色音乐包括《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

(二)智媒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渠道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媒时代”随之而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被运用至社会各个领域,并在方方面面改变了大家的生活。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了技术赋能所带来的媒体渠道多样性、使用用户互动性强及信息获取便捷性等特点,探索出多元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渠道。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播渠道主要分为传统渠道和新媒体渠道。

1.传统渠道

主要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红色网站等,如有关上海红色资源推广的官方网站,包括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网、上海党史网等。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网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与复旦大学联合共建,网站包括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概述、上海历史脉络、历史经典人物介绍、各区革命遗址汇总、上海红色旅游线路制定、红色资讯公告几大板块。网站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为大众了解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

2.新媒体渠道

主要包括“两微一端”、短视频平台等。以“两微一端”为例,“两微一端”指的是微博、微信及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主要是在该平台上通过微博官微、微信公众号发布一些相关内容,如官微“@青春上海”进行“青春心向党,奋进新时代”主题直播活动,通过创建微博话题“#青春耀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微信公众号“青春上海”中的“青年大学习”“红色大寻访”板块更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考察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PDI 全景数据评估,定期统计各区、各高校、各单位的青年大学习情况,不再过度关注点赞数,使得统计数据更加合理。新闻客户端包含各种 APP,如学习强国、封面新闻等。学习强国注重互动体验式,“视频学习+知识问答”的模式有利于加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今年建党百年之际,封面新闻 APP 5周年开启全新 APP 7.0 时代 ,融媒体交互技术下,建党百年频道、封面 3 D云展馆、以及 5 G+4 K 加持 R+ 技术带来的超高清多场景观看体验[9]。

三、智媒时代上海党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的教改实施路径

(一)挖掘上海党史文化资源中的美育思政元素

若要实现上海党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美育课程的目标,首先要挖掘上海党史文化资源中可以运用至美育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通过探索二者之间的结合点进而设计教学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基于对上海红色党史文化资源及美育课程特点地分析,将可运用于美育课堂教学,并能够启发学生再创作的思政元素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红色历史事件、人物及事迹、红色建筑、红色歌曲、红色报刊、红色美术作品等。

如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以党的二大这一重要事件为基础编排舞台剧《辅德里》,并作为 2021 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开幕大戏上演[10]。上海财经学院于 2021 年 4 月 8 日举办了“深度阅读红色建筑,纪念建党百年华诞”的主题讲座,使学生通过这一“凝固的历史”追忆党的发展历程中每一个历史性的瞬间[11]。对于红色歌曲而言,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歌曲大赛、音乐党课的形式传唱红色经典,同时对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意义等进行全方位地解读。除此之外,也可以对红色歌曲进行其他形式地再创作,如东华大学艺术与科技班的张馨月同学实地调研之后以《义勇军进行曲》中的元素绘制主题插画(见图 1)。红色报刊是研究党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在纸媒时代对新的文化思想、社会新闻、重要事件等内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新青年》杂志。对于美育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在学习党史知识的同时可以对《新青年》杂志封面排版、字体等内容进行研究,以启发艺术设计类的学生。东华大学产品班的孙艺桐同学对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进行实地考察,从《新青年》封面中寻找灵感设计怀表(见图 2),杨珮珺同学设计的《新青年》主题手机壳。红色美术作品主题鲜明、内容深刻,反映出强烈的革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让红色油画、版画、雕塑等各种形式的作品助力党史学习。在美育课堂中分析其艺术特点、绘画技巧等的同时,透过艺术作品了解当时的历史、学习党史知识。

图1 张馨月设计《义勇军进行曲》主题插画

图2 孙艺桐以《新青年》杂志封面为灵感设计的怀表

除了上述可运用于美育课堂教学的思政元素之外,上海红色党史文化资源中还蕴含着其他非常丰富的内容。将红色基因引进课堂,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认识党史、国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是教学设计的关键[12]。因此,在美育课程与思政实际的结合过程中,需根据美育课程的具体类型、内容及特征挖掘与运用思政元素,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并注意平衡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想性、知识性与能力性的培养。

(二)制定党史文化资源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进行美育思政教学前,需明确并落实教学目标设计。其主要分为美育课程中的思政目标、课程思政下的美育目标两大部分。

1.美育课程中的思政目标

进行美育思政教学的思政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通过课程有效利用上海红色党史文化资源。上海拥有非常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尽管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并加大保护与宣传力度,但在实际的传承保护与运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有一些红色文化旧址在城市日益更新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将本土的党史文化资源带入课堂是有效保护与利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途径之一,这也能够引起当地高校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挥青年大学生的力量。(2)将上海红色党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若想达到美育课程思政的最佳效果,就需确保上海红色党史文化资源中的美育思政元素可有机融入课堂。美育思政课堂切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一样,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需在思想政治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将思政与美育二者有效结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发挥课程思政的最优效果。(3)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精神引领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美育课程思政目的是要通过课程将红色文化精神、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内化于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远大的人生理想,进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2.课程思政下的美育目标

进行美育思政教学的美育目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提高学生对党史文化的认识能力。现在高校的学生更加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学习,若非专门学习思政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容易忽视思政理论方面的培养。党史是最好的思政教材[13]。将上海党史资源与高校美育课堂结合,既加强了学生思政教育,在学习党史文化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对其的认识能力。(2)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鉴赏与利用、再创作能力。立足本专业的视角,不同专业的学生们从多样的维度解读红色文化资源,提取其中的创作元素,并运用至自己再创作的过程中。如针对红色建筑,产品系可能会设计模型、文创产品,而服装系可能会将其中某些元素用于服装设计中。将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培养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鉴赏力与再创作能力。(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美育课程思政兼顾美育与德育,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同时又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党史文化资源美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在美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需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以优化党史文化资源美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高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面对全校学生的公共课与选修课及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如美术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设计学类等的专业课。

以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冯鸣阳副教授的美术史课堂为例,分析如何将本土党史文化资源融入于美育课程教学。该美术史课堂在进行思政教学时,采用“项目式学习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模式”“考核机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课内专题教学与党史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课外实地参观与实践过程的影像化记录及课后教学实践成果的多渠道传播与推广。

1.课内专题教学与党史多媒体资源的使用

在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美术史课堂上,除了课程规定的史论教学外,冯老师每年都会选定一个主题进行拓展教学。2020 年疫情期间线上授课时,选择以“灾难与艺术”为主题,通过解读灾难题材的艺术作品激发大家战胜苦难、不畏艰险的勇气。今年冯老师则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并结合上海本土丰富的红色资源,开设了“上海红色美术”的专题教学。在党史文化资源的美育思政教学中采取了“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以上海红色文化为项目主题,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与课程计划。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鼓励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对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要求完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项目作业,并以课程汇报的形式与同学进行相互交流探讨,最后对该美育思政教学的项目式学习进行教学评价。

在美育课程中嵌入党史文化资源主要为在美术史课堂上开设专门的红色文化专题及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软植入等途径。“上海红色美术”专题立足上海本土的红色文化,充分利用文本、图像材料、在线视频资源对上海红色美术做了系统化地梳理与全方位地解读。除了课堂专题教学外,还鼓励学生们充分利用线上的在线课程、影像资料等数字资源及线下红色文化展览、图书馆资源等。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的《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图片展》、东华大学图书馆二楼的党史学习教育专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基于学院特色开设的“艺说·衣说党史”专栏,以党史微课的形式从百年服饰变迁中看中国的发展变化。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党史文化知识创造便利性。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美术史教学过程中,冯老师也会注重对学生思政方面的培养,以软植入的方式在课堂中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课外实地参观与实践过程的影像化记录

党史学习不仅要学,还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不仅需要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需要经历社会大课堂的洗礼和考验[14]。美育课程思政中的实践活动便是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参与互动性,如此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美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课外实地参观考察是美术史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通过去红色文化遗址、展览馆等现场进行参与式、沉浸式的体验过程,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及探索红色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美术史课程充分借助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鼓励学生们利用好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如冯老师在课外带领着学生到校内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参观《星火初燃:共产党早期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图片展》,学生们自主前往校外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进行参观。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进行红色文化主题再创作的实践作业是美术史课程思政的又一重要内容。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从自己所学专业与兴趣爱好出发,融合考察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所想,创造具有红色元素、文化特征的作品,以实物或者效果图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汇报交流中,学生需陈述自己的创作灵感、创作构思、作品寓意等内容,并以影像化的方式记录从初始到成品的整个过程。以东华大学美术史课堂上服设 2003 班某小组同学制作的纸雕灯为例,作品分为人物层、建筑层、华表层与背景层,以纸雕的形式通过将革命先烈、天安门城楼、华表、党徽、祥云等元素融入其中,寓意革命的胜利及党带领我们走向美好生活,表达了同学们对建一百周年的祝福。同时,同学们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作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分享交流了自己从构思到完成作品过程中的经验。

3.课后教学实践成果的多渠道传播与推广

事实上,美育课程思政这一课程形式还处于不断摸索并改进的过程中。将上海红色党史文化资源融入美术史课堂,以此类美育课程思政形式将德育寓于美育、以美育促进德育,以党史文化资源进校园的形式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具体的课程项目作业取得一系列的实践成果。

冯老师的美术史课程思政并非以“作业-考核”的形式结束,而是会将教学实践成果置于社交平台上进行分享,包括美育课程思政所取得的思政效果反馈,以及通过该课程创作出来的实物成果,主要的分享平台包括微信朋友圈、公众号、B 站等。一方面,美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学经验也可以为别人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遵循“边教学—边评价—边反思—边改进”的四边模式[15],通过分享并听取其他人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客观地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价。立足于教学目标,根据目前的课堂效果不断对课程思政内容加以调整直至完善。另一方面,通过将优秀的学生作品放在公众平台上进行宣传推广、推荐其参加红色文创之类的比赛活动或与校外红色文化机构合作,激励学生的同时,为课程实践成果实物化并能够投入使用创造一定条件。

四、上海党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美育课程中的思政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任务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便是要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以往美育课程中思政观念的缺乏,加之学生缺乏重视思政教育学习的认知,因此通过上海党史文化资源与高校美育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美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具体的结合实施过程中,为了使美育思政课程思政达到预期效果,就需建立明确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得当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完善美育课程中的思政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与美育水平。因此将上海党史文化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有利于完善美育课程中的思政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感知力,提高美育德育水平

通过美育思政课程,教师课内进行“上海红色文化”专题教学及党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地运用,学生课外开展实地参观考察及红色文化主题的实践作业,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齐发力,培养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思想政治水平。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课本上或是课堂中,而是应该亲自去往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地方,切实体会筚路蓝缕的党史历程,感受红色文化的洗礼与浸润并学习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该身体力行,以先进的价值观念指导实践、解决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问题。

(三)有利于保护利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发扬红色文化精神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关于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路径,开展对各区红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制作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地图与旅游路线并推进重点红色文化项目建设,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这个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力量不足、红色文化资源传播能力有待提高等。上海高校众多,青年大学生又是一群有活力、充满朝气的社会群体,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的美育思政课程可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群体主动性,在利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美育课程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们投入宣扬红色文化与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工作中。最终,用高校与青年的力量保护上海红色文化资源。

五、结语

本文以智媒时代上海党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课程为切入点,分析党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课程思政的教改实施路径。以东华大学美术史课堂中的课程思政探索实践为例,将其党史资源美育课程思政的优化过程概括为课内专题教学与党史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课外实地参观与实践过程的影像化记录、美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成果传播与推广。通过对上海党史资源融入美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并以具体的美育课程实例对课程思政的举措进行说明,以期为高校美育课程思政提供相应的借鉴,对完善美育课程中的思政体系、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感知力,并有效地保护利用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美育党史思政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