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书法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2021-08-10姜林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书法教学有效性小学

【摘 要】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小学阶段书法教学,是当前学校和教师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书法教师应通过近几年的书法教学探究、实践,总结做法,以期更好地开展书法教学工作,提高书法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7-0046-02

【作者简介】姜林,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江苏宿迁,223800)教务副主任,一级教师,全国教师现场书法创评一等奖获得者。

书法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书法教育,对于提高教师书法教学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强调学生素质发展的今天,指导学生规范地写好书法,必须提高书法教学的有效性。高效的书法教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細心的学习和处事态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鉴赏力、表现力。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摸索,对书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些许思考。

一、训练“眼”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

书法教学尤其要加强“眼力”培养,在读帖、临帖时都要用眼睛观察每个字、每个笔画,有好的眼力才能有好的观察力、审美力。诸如笔画的起止,转折处的处理,浓淡枯润、轻重缓急的处理,整幅作品章法、布局等等,眼睛注意了这些,并用心揣摩,临出来的字才能得其法,才能形神兼备。眼睛若看不到这些内容,写出来的字在形、神上都不会到位。实际上“眼力”训练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

加强“眼力”训练,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欣赏古今名人的作品,从不同风格的作品中感受作品的古拙、凝重、雄强……学生面对那些小篇幅的作品或局部几个字或许能理解,但对经典的名作理解起来会有些吃力。如笔法、字与字的断连、章法等问题,就需要教师针对艺术家的作品具体剖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讲解更生动形象,学生学起来更高效。我们知道,一件作品原大、缩小、放大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放大若干倍后,往往会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笔者曾经尝试将一些楷书作品,如王羲之的《乐毅论》《孝女曹娥碑》、颜真卿的《勤礼碑》等放大,那种放大后的艺术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学生赞叹不已。

书法教学中,适当进行简单的书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选择较为形象的且学生容易理解的古今书论作为指导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刘熙载《艺概》中的句子“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教师通过形象的解释,让学生知道这四个“如”字,强调了一点:书法能体现或象征书家的人格,是一种渗透着自我、表现着自我的高层次的艺术,这就是“字如其人”的意思。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谁不想在艺术上有成就呢?谁不想把字写美观大方呢?带着这样的动力,学生去读帖,去观察,去理解,去审美,理论与实践结合,相互促进。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潜移默化中被激发。当学生执笔不太规范时,笔者就引用邓铁《书法百问》中的话,做了解释:正确的执笔法,简单地说,就是“指实掌虚”四个字。也就是执笔时指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不易拿住,太用力了手指会很累。如同初学骑车的人,为了不摔跤,手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相反,握把不紧,心态放松,会很快学会骑车。执笔跟攥车把一个道理,要不紧不松,恰到好处。听了笔者举的例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找到了执笔的窍门。这样的教学如果能循序渐进下去,学生就会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以至于爱上书法。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用心读帖,还怕学生观察力、理解力、审美力不能提高吗?

二、训练“手”力,培养学生的模仿力、表现力

模仿力和表现力通常会运用在表演艺术中,其实它们也同样存在于书法艺术中,并始终贯穿于书法的临摹与创作。在书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模仿力、表现力尤为重要。

小学生模仿力很强,理解力、表现力相对来说较弱。教学中教师要多用直观教学法,晓之以书理,动之以书情,深入浅出,以训练“眼”和“手”的精准动作。笔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l.各个技巧元的练习,如中锋、侧缝、回锋、提按、点、撇、捺的练习;2.技巧连贯的练习,如单字笔画间连接,两字间的连接,多字间连接的练习;3.综合性练习,如整行、整幅作品的练习。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对微小的动作看得更加真切。如果我们用上实物投影仪,就能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因学生看的角度不同,距离远近不同,他们看到的与实际的动作可能就不一样,后边的学生经常看不准确,感到很吃力,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让所有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另外,还可以使用电脑课件反复播放名家的演示,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当然,“手”的训练离不开大量练习的积累,反复练习才可以熟能生巧。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书法家苦练写字基本功的故事,如“张芝临书,池水尽黑”“怀素种芭蕉学书”等典故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欲望。

三、训练“思”力,培养学生的领悟力、想象力

领悟力是视觉从事物表面现象的外观形态走向内在本质的一个抽象过程。无论做什么学问,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领悟力。领悟力取决于思想深刻的程度,“思”到什么程度,方能实践到什么程度,心到方能手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青灯苦读很重要,勤于思考亦同样重要。故在教学中要加强“思”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力、领悟力。

1.启发式教学,引导“思”的训练。

在书法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是知识的已知者,熟谙书法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教学情况,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在每一个结构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启发、设疑,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鼓励他们勤于思考,引导他们领悟思考的魅力。

2.博览群书,提高“思”的质量。

宽博的知识面是思想的基石,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更要走入社会,累积生活知识,广博的知识更能造就人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的一个学生多次在书法大赛中获奖,其原因就是他善于思考,他把许多字的笔画进行了归类,写出来的字不仅耐看而且很有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见多识广,感悟才会深,领悟力、创新力才会不断提高。

3.举一反三,形成“思”的习惯。

教育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教学行书中的撇与楷书中的撇,可以通过诸如“皇、周、根、福、稼、襟”这样的字具体分析,归纳出它们在楷书和行书中的不同写法,找到规律,举一反三。再如临摹颜真卿《勤礼碑》中“之”旁的字,首先教师应让学生观察“之”字旁在不同字中的写法,让他们找出异同点,并针对性地进行比较临摹,再带领学生从临摹的实践体验中进行整理、总结,找出规律,做到教学省时高效。

书法课已经在大中小学全面展开了,如何有效地做好书法教育还是一个大课题。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书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书法教学有效性小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