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8-10刘创徐正茂

中国市场 2021年20期
关键词:退役军人高职扩招人才培养

刘创 徐正茂

[摘 要]新时期优化经济结构、高职变革发展理念、培养模式和质量考核标准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成为新生源,提升技能同时降低就业压力。“百万扩招”对高职院校的生源师资、教学管理评价等都将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去定位这群特殊学生从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并解决高职扩招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面向这“三类人员”的高职人才培养教育倒逼高职院校对这类人群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高职扩招;退役军人;农民;人才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172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得到发展主要在于培育什么人、怎么去培育。随着社会大趋势的发展,高职扩招势在必行,除却以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学生报考高职,另外还有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报考。在2019年扩招100万的政策背景下,如何培养这部分特殊人群,提升技能、缓解就业、反哺社会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

传统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的建设输出技术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学校再对口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关联了学生职业规划,学生对高等院校的期待目标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能顺利就业,自然就业也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目前各企事业单位要求毕业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备人文素养,如何让学生离校后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解决当前的人才需求问题,是学校的着重点。此类型人才输出具有从用人利益出发的特殊性,因此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实用性。

2 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人才培养的定位

当前,在职高职前教育、职后的高职教育以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群体等人员为主要导向,此类生源不属于高职教育学龄段学生。这类人员培养是高职院校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重中之难。针对这类人员培养,在不改变全日制大专大方向的前提下,基本路线是拥护党的领导,基本模式是培养政治坚定,既适应社会发展,又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并兼备技术技能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1]。

2.2 高职扩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2.2.1 线上线下教学

针对这部分特殊学生,按照全日制分班制度,统筹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能在学校坚持学习,另一类是因工作或是其他原因不能在校上课,前者采取与普通全日制相类似的教学手段,但也有不同,不同之处是针对部分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教学方面以实操为主,增强专业技能,减少文化课程,期末考核以实操考试为主。后者因大部分未在校,采取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教学方式,按照慕课方式,试行以专业课为主网上视频教学,每个周末或者月底进行一次线下师生交流。

2.2.2 特殊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大部分退役军人、农民工在工厂从事相关工作。学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培养“双高”型人才,并建立健全在职、职后职业教育的“普通工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双高人才-达到就业满意度”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师徒制人才培养结构

以工促学、以学促工,特殊人群,特殊教育是实施招“普通工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双高人才-达到就业满意度”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原则。面向“特殊生源”的在职、职后继续教育目的是服务就业,促进创业。为这类人员提高技能,提升素质,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补齐当今社会技术型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文化素质过低的短板。此类人群不属于高职教育学龄段(17~22岁)的学生,他们具备社会阅历工作经验的同时,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角色与责任,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经济支柱。故而,他们需要在接受高职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就业为家庭提供收入,将学习与责任关系妥善处理,学习与就业统筹兼顾,更有利于他们顺利平稳地完成学业。针对此类人群的特殊性,探索实施工学结合的“普通工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双高人才-达到就业满意度”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2.2.3 实施校企双主体,因材施教培养

对“特殊生源”的培养必须坚持以技能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着力于专业技能精度提升,以实践促进理论深入,从理论推动实践发展。围绕学徒制方式进行“校企双师”培养模式探究,学校教师理论教授+企业技术骨干技能指导结合,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理论水平和人文修养提高为辅[2]。工学一体,利用工余时间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条件允许下,可安排理论教师进工厂,把教学场所搬到企业;随遇而教,随遇而学,校企联合办学。

理实融合、精准教学是实施“普通工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双高人才-达到就业满意度”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措施。坚持一个核心,两个主要:坚持以学员为核心,制定好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再根据精准教学、因地制宜原则,融合学徒制培养,主要以学校、企业为教学地点;主要教授职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不断完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培养目标,整合课程体系。促进“普通工人-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双高人才-达到就业满意度”师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健全。

2.2.4 “1+X”技能培养

坚持教学成效为主,实施好“1+X”技能培养制度。探索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理实融合,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标准化,完善职业技能考核的过程性评估,注重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加强资格证书的获取,让学生一专多能,切实与工作实际融合[3]。

2.2.5 坚持弹性学制,实施学分制管理

探索職业教育“学分管理”,给接受在职、职后受教育者更多就业机会,改进在职、职后教育的“理论教育、技能学习、技术锻炼”合一的综合水平考核,将体现符合这部分特殊群体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资质证明与毕业学分兑换,在岗期间综合表现和获奖证书可作为学分置换条件之一,即使理论知识有所短板的情况下,足够的职业资质证明也能让学生毕业。这是吸引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等社会群体进行在职、职后再教育的主要原因。

猜你喜欢

退役军人高职扩招人才培养
从政策杠杆到关系嵌入:对高职扩招的初步分析
推进高职扩招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问题分析及实践路径
高职“扩招”“提质”一样都不能少
美国退役军人事务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建设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的若干思考
浅析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现状、困境与对策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出击,借退役士兵培训之东风,创交通职业培训新局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