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环渤海城市群的建设探究

2021-08-10徐露

中国市场 2021年20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

徐露

[摘 要]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是环渤海相关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归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日渐完善,对环渤海城市群的展望也愈发清晰。文章从分析环渤海城市群的现状出发,结合环渤海城市群的问题分析,提出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城市群在合作建设、产业转移、配套设施等方面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环渤海城市群;协同共建;产业转移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0.014

1 背景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这不仅加深了区域间的依赖程度,也开启了新形态的区域竞争。然而竞争带来的消耗让区域间越来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配合城市自身的优势与邻近区域的合作就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雏形。

我国城市化从落后到崛起,城市间的纽带联系愈发紧密。从中心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群内城市的数量来考量,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璀璨明珠,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地位极为突出,也为我国城市群繁荣发展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城市群不仅是产业的集聚和升级,同时对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优势明显。可以说,成熟群的发展是城市互联互通、共选择共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环渤海地区,从1986年环渤海城市群首次被提及,引发了人们对环渤海区域的全新认识,到2004年环渤海城市群再度掀起研究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逐步深入,再到2014年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域成为我国北方的发展引擎,整个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清晰。然而,在呼之欲出十余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终于走上了运行的快车道的同时,辗转酝酿了30余年的环渤海城市群目前却依然发展缓慢。环渤海城市群何去何从,环渤海城市如何加强合作实现共赢值得进一步研究。

2 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作为我国的城市密集区,环渤海的范围包括了环绕渤海的五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整个城市群以京津冀为核心,山东半岛城市群和辽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紧密相连。其中,最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发展程度较高,科研能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吸附效应强大。环渤海区域内一方面面积广阔、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产业全面,具有城市群发展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整个环渤海区域辽阔,因此也有着城市构成复杂、城市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

在早期,环渤海城市群的行政体系划分对确定城市发展特色和形成地方产业基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环渤海城市群的提出,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例如区域间各自为政的惯性难以在短期改变,产业结构的相似性造成发展冲突,区域内城市差距明显,甚至城市间存在断崖,产业链残缺带来的地区垄断、无序竞争等问题层出不穷。

现在来看,环渤海城市群中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正以较为开放和自由的状态独自发展,待势整合。其中,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为首要任务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先行兵,经过几年的探索,在圈内交通、环境治理、产业协同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虽然目前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发展的领头羊,尚处于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自我完善阶段,整体带动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进化融合的辐射能力有限,但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已经到了宁可慢不可站的关键时刻,如何推动环渤海的城市群建设和协同发展,哪些领域先试先行,是制约我国“咽喉”区域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

3 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展望

当然,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后的高级延伸。环渤海城市群建设是环渤海相关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趋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归宿,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点。在发展的铺垫阶段,如何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好环渤海地区的延伸合作工作至关重要。

3.1 推进区域合作的高层次发展

目前,各地区仍然很难打破区域壁垒和传统惯性,跳出自身从整体来看问题。如何建立新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打破原有的框架,重构管理决策体系成为发展的关键。首先,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出台相关的合作框架,谋划环渤海城市群治理体系,站在高一层站位,先整体谋划环渤海内部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投资、商务贸易等方面的合作,再深入文化旅游、教育科技、医疗养老等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重塑与定位,与自身构建联系,与区域构建联系。其次,省一级要构建政府协商体系,建立环渤海区域合作平台,加强区域联系,通过专业委员会、联席会议、合作发展论坛、经贸洽谈会、战略研讨会、商会联盟等相关活动,实现环渤海信息的深度共享及路径的共研共建。各行各业也要通过行业内的高度融合连接加快信息、资源的转换和调配。如区域内的高校间要发挥研发、资源、人才的优势,通过学科联合、学科带动,形成区域学科体系,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最后,通过高层次的布局和谋划,指导城市群内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内各项活动衔接有序、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主导产业的确定、产业特色的谋划,更体现在公共资源的共享、人才资本的流动、法规政策的统一等方面。

3.2 产业转移合理高效有提升

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是伴随着北京的“瘦身”和天津、河北的“健身”而形成的三地产业优化。但由于环渤海范围较大,地区发展差异大,综合情况复杂。产业上产业同构现象又十分突出,必然要面临取舍。因此,环渤海的产业转移不仅要与各自的发展方向、发展优势相一致,在转移的过程中更要升级和取舍。在实践中,要深抓区域产业协同,把握好城市产业间的脉络关联,并将解决产业同构严重、产业梯度过大等问题放在核心位置上。地区要从传统优势产业出发,打破坚硬的地区壁垒,挖掘特色,统筹共生,通过协调互补,形成产业耦合。区域间要明确产业分工,结合自身产业基础,集中优势资源,凝练发展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在圈內产业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结合自身产业特征,发展特色外向型经济,加强与东北亚经济圈的互动和对接,在贸易、投资、旅游等方面,体现更大的包容性,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发挥更强的区域作用。核心城市要发挥辐射扩散带动作用,加强资源共享,切实发挥领头羊作用,体现大城市的气度和风范;中小城市要找准自身定位,积极鼓励人才引进,主动接轨核心城市,完善区域产业闭环。不管哪个城市都要从大局出发,建立起紧密相关的利益关系,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
我国产业转移研究进展述评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企业生态视角下产业转移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专业市场向河北转移的适应性提升策略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