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与孕妇分娩前使用催产素的相关性探讨
2021-08-10许艳会刘建兰陆雪娟司红磊王玲波杨辉梅
许艳会 刘建兰 陆雪娟 司红磊 王玲波 杨辉梅
摘 要:目的 研究新生儿黄疸与孕妇分娩前使用催产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准备在富民县人民医院分娩的180例足月分娩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2.5单位催产素,n=30)、B组(5单位催产素,n=30)、C组(7.5单位催产素,n=30)及对照组(完全自然分娩、未使用催产素,n=90),四组胆红素值、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比较。结果 四组新生儿在第1天时,比较胆红素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天、第3天时,A组、B组、C组的胆红素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C组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A组、B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 分娩前使用催产素应当合理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否则容易造成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催产素;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4-0162-03
新生儿出生后较常见的病症是新生儿黄疸,一般情况下,黄疸发生于出生后第2~3天,第5天左右达到峰值,若未及时治疗增加并发症风险,对患儿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经调查研究显示[1],产科分娩中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催产素,其由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巨细胞合成,分泌贮存于垂体后叶,临床应用较广泛,但部分研究结果显示[2],分娩前使用催产素,极易引起新生儿黄疸,若机体发生重度胆红素升高现象,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影响预后,但使用剂量是否与新生儿黄疸存有相关性,临床报道较少见,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准备在富民县人民医院分娩的180例足月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黄疸与孕妇分娩前使用催产素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准备在富民县人民医院分娩的180例足月分娩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四组,A组(n=30):年龄21~36岁,平均(28.45±4.62)岁;孕周38~42周,平均(39.25±8.16)周;其中初产妇19例、经产妇11例;B组(n=30):年龄20~34岁,平均(27.15±3.42)岁;孕周37~42周,平均(39.04±8.03)周;其中初产妇17例、经产妇13例;C组(n=30):年龄22~37岁,平均(28.59±4.43)岁;孕周37~41周,平均(38.62±8.14)周;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14例。对照组(n=90):年龄23~38岁,平均(28.62±4.75)岁;孕周38~41周,平均(39.23±8.15)周;其中初产妇48例、经产妇42例。四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产妇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纳入标准:孕妇身体健康;足月、具备阴道分娩条件[3];单胎头位、持续监测胆红素≥3 d;孕妇年龄≥18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者。
排除标准:新生儿有溶血性疾病、体内出血、败血症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孕妇有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心肝肾功能障碍、催产素过敏、精神障碍及中途退出研究等。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均接受完全自然分娩、未接受催产素。
A、B、C组予以催产素(生产厂家:安徽宏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2979,规格10单位)。其中A组:将2.5单位催产素+0.9%500 mL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予以静脉滴注,每30分钟增加8滴,最大滴数为40滴,并且根据相关的情况将宫缩调至有效宫缩;B组:5单位催产素+0.9%500 mL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予以静脉滴注,其余措施与A组保持一致;C组:7.5单位催产素+0.9%500 mL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予以静脉滴注,其余措施与A组保持一致。
1.3 观察指标
(1)胆红素值:产后第1~3天,同一时间内采用JH20-1B经皮黄疸仪(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咨询开发公司)测定胆红素变化情况,早晚各测定1次,若有异常,抽取静脉血,对血清胆红素水平加以复查。
(2)病理性新生儿黄疸的判断标准:①新生儿24 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总胆红素值达到相应日龄及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升高值>5 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2 mg/dL。若新生儿具备上述任何1项,即能判断为病理性新生儿黄疸。
(3)统计三组发生病理性新生儿黄疸的患病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用SPSS19.0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胆红素值
四组新生儿在第1天时,比较胆红素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天、第3天时,A组、B组、C组的胆红素值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发生率
C组病理性新生儿黄疸发生率(56.7%)高于A组(30.0%)、B组(33.3%)及对照组(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机体胆红素代谢异常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临床主要表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具体划分为生理性、病理性两种类型,致病因素较复杂,可能与胎膜早破、新生儿性别、母亲长期吸烟及高血压等因素有关,未及时治疗可发生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研究表明[4],催产素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可能机制是:使用催产素产妇,剂量越高更容易发生胎儿窘迫,进而更易发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是产前使用催产素具备抗利尿作用有关,若滴注介质葡萄糖溶液,血清钠与血浆渗透压明显降低,使得胎儿处在低渗状态,诱导胎儿红细胞丧失可变形性,脆性、通透性提高,使得溶血率增加,且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无法结合及排出更多的游离胆红素,诱导高胆血症发生。
此外,催产素通过增加子宫肌张力、间接增强收缩频率,在临床催产中应用较广泛,若剂量增大、诱导机体发生强直性子宫收缩,甚至引起血压升高、水钠潴留及脉搏加速等现象,且催产素诱导产妇分娩时,引起胎儿血氧分压降低、明显增加红细胞数量,诱导胎儿在母体内发生酸中毒、缺氧等,若产妇发生缺氧、酸中毒,对胎儿肝脏内胆红素酶活性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摄取,最终对新生儿体内代谢、排泄及运输功能产生直接影响,且缩宫素经脐带到达胎儿体内,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流程产生不利影响,胆红素競争葡萄糖转移酶,诱导机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本研究显示:新生儿第1天时,比较各组胆红素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2天、第3天时,A组、B组、C组的胆红素值高于对照组;C组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A组、B组及对照组(P<0.05),说明本文与王婷婷等[5]文献结果接近。
综上所述,为减少孕母分娩前使用催产素对新生儿胆红素的影响,建议合理使用催产素,催产素剂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母亲在分娩过程中使用过的新生儿,需动态监测胆红素,若出现黄疸则应早期干预,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秀云,崔芹,王婷婷.分娩前运用缩宫素对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1):112-114.
[2]贺健.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前后血清TRF、CRP及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2):116-119.
[3]冉珊,沈聃.早期不同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96-100.
[4]张雷,董巧丽.胆红素的变化与新生儿黄疸发生程度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8,29(6):64-67.
[5]王婷婷,薛飞扬,宋立燕.产前使用缩宫素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水平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8,19(5):459-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