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分析

2021-08-10王孟芹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4期
关键词:视力

王孟芹

摘  要:目的  研究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可行性。方法  本次纳入德州市中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实施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5例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视力

中图分类号:R7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4-0087-02

青光眼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较大的影响[1],以视神经结构和功能改变为主要特点,若是治疗不及时,会损伤视盘典型外观、视野,从而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病因为眼压因小梁网被周边虹膜阻塞而升高,另外晶状体增厚、矢高增大、位置前移,会使晶状体前表面高出虹膜根部附着点,虹膜前移引起前方变浅,增大虹膜曲率,促使虹膜紧贴角膜及功能性小梁网,导致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提示晶状体阻滞同瞳孔阻滞存在相关性。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目的为解决瞳孔阻滞、开放房角、延缓病程进展,故以往临床常采用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该病,但手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晶状体因素是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病程进展中的重要环节,故晶状体手术开始广泛应用在抗青光眼治疗中。本文就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在该病治疗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正文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德州市中医院接收的70例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例选取时间: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44~77岁,平均年龄(61.05±4.63)岁;单眼31例,双眼4例。观察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年龄(61.11±4.69)岁;单眼30例,双眼5例。研究对象间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存在均衡性(P>0.05)。本次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伦理学原则,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在知情本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实用眼科学》(2010年版)[2]中关于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②经暗室实验显示为阳性者;③LOCS分级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Ⅲ级;④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眼部手术史的患者;②存在眼部创伤或葡萄膜炎等其他眼病的患者;③因全身状况差而难以耐受手术或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处理措施相同。

对照组:周边虹膜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术前进行缩瞳处理,予以盐酸奥布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常规冲洗结膜囊并消毒铺巾,将上直肌悬吊后并固定眼球,在角膜缘外4 mm处将平行的球结膜剪开,直至角膜缘后,完成止血操作后,贯通巩膜,作一个3 mm左右的切口垂直进入前房,将切口巩膜侧按住,促使虹膜根部自行脱露,将周边虹膜适当剪除。对虹膜进行整复,促使瞳孔居中。在切口缝合并对眼部进行包扎。

观察组: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术前30 min予以20%甘露醇250 mL静脉输注,进行散瞳处理以及局部麻醉,常规冲洗结膜囊。从12点钟方向作3 mm左右的角膜隧道切口,穿刺成功后进入至前房,再将黏弹剂注入;从3点钟方向在角膜缘作1 mm左右的侧切口,进行连续环形撕囊,将晶状体囊、皮质等进行分离,应用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和皮质,对人工晶状体的位置进行合理调整,吸除黏弹剂后对前房、眼压切口进行检查,当情况正常时,关闭切口并包扎眼部。

1.4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随访6个月,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眼压、视力水平。对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前房积血、轻中度角膜水肿、视觉像差、视物模糊)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眼压水平

术前两组患者的眼壓水平比较差异不大(P>0.05);术后1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眼压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1。

2.2  视力水平

两组患者术前比较视力水平相差不大(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视力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视力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  讨论

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眼科疾病[3],且患病人数越来越多。长期的高眼压状态会严重损伤患者的视功能,且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尽早诊治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视力水平[4]。眼压控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而药物治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眼压,但疗程长、患者经济负担大且效果欠佳,因此临床更推荐采用手术治疗。

周边虹膜切除术应用在该病治疗中可起到减轻瞳孔阻滞、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5],能促使房角加宽,但慢性房角关闭仍无法进行阻止,并可能损伤虹膜阻滞,促使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有助于患者前房容积的增大,从而可增加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晶状体及虹膜间的距离[6],促使瞳孔阻滞、晶状体阻滞情况得以解决。另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能够增加小梁网滤过能力,变宽前房角,确保房水流动平衡,可在有效控制眼压水平的同时,促使患者的视力水平得到改善,同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的眼压水平明显下降,而视力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更少,充分表明了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临床效果、安全性比周边虹膜切除术更加显著。分析原因在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能够将晶状体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解除,加深前房深度,开放房角,进而导致眼压下降;另外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病情,提升视觉质量,手术风险更低,可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总而言之,晶状体超声乳化术适合应用于早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中。

参考文献

[1]董胜华,江晓春,吴彬.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早期干预研究[J].临床眼科杂志,2019,27(3):270-272.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刘晓瑞.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20,41(5):106-109.

[4]程乘.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周边虹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3):126-127.

[5]吴琳艳,王凯,范茂利.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联合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观察[J].实用防盲技术,2020,15(2):79-81.

[6]崔境倩.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早期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观察[D].郑州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视力
漫画一族
保护视力等
眼科看病根本不用测视力
测测你的好眼力
测视力
视力不好的犀牛
视力出了问题
视力下降与眼病
动物玩家之“鹰”
防止儿童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