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2021-08-10潘文丽汪璐璐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徽州民俗文化村落

□潘文丽 汪璐璐

(1.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 历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民俗文化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珍藏历史记忆、彰显民俗特色的重任,旅游开发时,应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事实证明,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得当,可以使特色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独特的休闲旅游文化产品,并带动整个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反之,则可能对乡村民俗文化保护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徽州地区的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十分丰富,以黄山旅游业为基石,开发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成为目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基于徽州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特色乡村文化背景,对其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融合开发进行分析,提出融合发展的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徽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的发展,以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一、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分析

“民俗文化”即民间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徽州民俗文化是当地民间生活方式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形式。

(一)民俗文化种类

徽州地区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按照基本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形态(如图1):1.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与物质生产类型的民俗文化,包括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服饰、美食和活动等,例如马头墙、小青瓦、多进院落式布局民居、端午衣、臭鳜鱼、毛豆腐、干菜、开秧门、祭门神等。2.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类民俗文化包括一些特色的社会组织民俗、礼仪形式、节日民俗等。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民俗文化资源,包括村落习俗、宗族习俗牌坊与祠堂、婚俗“十礼”、新安江船民联姻俗等。3.精神生活。徽州当地精神生活类的民俗文化,主要是以民间信仰、游艺和传说为主。例如皖南地区的建筑有“风水”论的说法,黔县的“金扁担”传说等。

图1 徽州民俗文化种类

(二)民俗文化特征

1.多样化。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归纳为三种类型,而且还涉及诸多小种类,在生活、生产中,徽州人民分别从衣食住行、精神信仰等层面创造出带有地域性特色的民俗文化,而且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与内涵,使徽州民俗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也被赋予了多样性特点。

2.展示性。徽州民俗涵盖诸多文化事象,而且随着文化的不断传承,实物形式与仪式形式这两种载体均具有可展示性特征。例如人们比较熟悉的徽州古村落与牌坊等,属于实物形式载体。“端午跳钟馗”是最具当地特色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在每年端午节前后,徽州当地的村落会组织“跳钟馗”表演,最开始是由一名戏耍人肩上放置“钟馗”玩偶架,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成戏台上真人进行钟馗表演,尽管演出内容、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是作为仪式形式载体的民俗文化也得到流传与广泛传播。

3.地域性。徽州多为山区,群山环抱下使当地民俗也被赋予了地域性和神秘性。除此之外,徽州民俗与徽州人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徽州人从最初的安土重迁逐渐转变为外出经商,这也丰富了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立足于这一角度,徽州民俗文化内涵也直接表现出徽州人坚强不屈、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现状与原则

(一)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开发的现状

徽州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全国各地现有数千个传统村落,其中徽州地区所有传统村落数量就有超过300个,在全国传统村落总占比接近5%。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黄山景点的旅游接待量达到了3434.29万人次,旅游行业总收入为313.39亿元,可见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为一些传统村落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增长、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成为当地村民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不可否认,徽州乡村传统村落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乡村民俗文化失真的情况。

针对徽州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当地开发了旅游模式化项目之后,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系统性被打破,出现了同质化、商品化与失序化现象。比如徽州当地西递、宏村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尽管开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但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效应形成直观的影响,逐渐出现了游客接待量超负荷、旅游项目经营者排放污水与游客乱扔垃圾等系列问题,导致传统村落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尽管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对建筑物、公共设施进行了整治,但实际上村落乱建、乱拆等问题依然存在,情节严重的已经对传统村落风貌、建筑形态造成破坏。[1]因此,在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时,需要关注当地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乡村民俗特色建筑资源与乡土人文资源这三个方面的内在优势。

1.徽州传统村落有“山川秀美、钟灵毓秀”之称,徽州当地居民自古以来十分注重风水学说,讲究“相形取胜”和“辨方正位”,传统村落的规划与选址更加体现出这一原则,应根据“择地而居”“天人合一”的理念,使自然环境和生态聚落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徽州先民在徽商、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十分注重“尊崇自然”的原则,积极改造了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仿生”型生态环境,为当地民俗文化保护工作贡献了极高的价值与思路。

2.徽州建筑的建设与规划无一不体现出徽州先民智慧和文化寓意。独树一帜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古徽州几千年文明史,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例如人们所熟知的马头墙、四方天井等,均体现出明显的徽州地域特征。建筑资源的总体布局,多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和山川河流相融合,平面布局灵活多变,格局虽然紧凑但也十分舒适。空间结构的资源利用构思巧妙精巧,十分注重韵律与形式,建筑雕刻艺术也十分得精美,融入了砖雕、木雕、石雕等多种艺术形式。[2]

3.徽州文化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到了明清时期最为鼎盛。徽州不仅文化内容丰富,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现代旅游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渠道,一方面体现在精妙地选址与布局,抑或是大规模民居、书院、祠堂、牌坊等所体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例如许国石坊和胡氏宗祠等都是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们旅游必须要“打卡”的文化场所。[3]另一方面则与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民土人情、传统手工艺有关。如徽派版画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由文人画家参与版画创作,与徽州刻工合作,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体现出徽州民间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风情。

(二)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原则

在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特殊性。特殊性原则也可以直接理解为“独特性”。结合徽州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开发旅游资源要遵循特殊性原则,核心在于民俗旅游项目与模式的独特性,不能与其他地区旅游项目重合,只有如此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占据领先位置。比如徽州地区有古民居建筑,这与当地皖南地形地势、多雨气候有分不开的关系,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结合多进院落式布局、排水性与透气性强的斜坡屋顶,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可以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来此参观,感受当地建筑特色。

2.保护性。徽州民俗文化中开发旅游资源,需要注重民俗文化资源保护,而且要合理控制资源开发力度,以免给当地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所以,开发旅游资源务必要遵循保护性原则,注重资源开发与保护融合,加强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

3.文化性。遵循文化性原则,可以清晰地划分为民俗、自然两种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也要适当提高文化起点,深度开发民俗文化的特色文化内涵,以免出现旅游资源开发“庸俗化”问题。作为旅游开发商、景区经营者,需要树立旅游文化观念,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时准确把握内涵,为民俗旅游项目赋予灵动、鲜活的生命。[4]

4.参与性。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民俗文化发祥地当地人民的支持,遵循参与性原则,尽可能让所有居民都能参与到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队伍之中。现如今徽州当地建立起十分完善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机制,当地居民可以作为民俗文化传承者,为民俗旅游资源保护、传承作出了贡献。

(三)乡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困境

1.现代文化冲击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造成阻碍。由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选择去城市发展,城市的现代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必然对传统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播、保护带来影响,这导致一部分年轻的当地居民对于传统习俗的了解很少,甚至产生了距离感,致使不同类型的文化载体开始退化。例如以歙县为代表的北乡话、旌德话、郭村话及移民方言江淮官话等具有徽语特色的方言,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搬离农村,年轻群体很少会说方言,所以方言这一文化载体也趋于被融化的边缘。

2.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够重视。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关于河北正定古城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秉持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切实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习近平关于古城保护的理念给乡村民俗文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徽州特色传统建筑作为乡村民俗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当地人的深刻记忆。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针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树立保护理念。观照现实可见,个别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导致传统民俗文化遭到破坏。例如部分开发商对一些文化名村进行开发时,完全推倒了传统村落原有建筑,采用重建的方式,将原本古朴且带有民俗特色的砖瓦,替换为钢筋水泥,不仅无法保留独特的乡土气息与民俗文化,也完全违背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主旨。

3.人才数量不足是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限制因素。青壮年作为乡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劳动力流出也意味着人力资源流出,这成为乡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建设的限制性因素。当前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开发与保护过程中,虽然也开始有年轻人加入其中,但是依然是以当地的中老年群体为主,一些传统民间习俗传承与民间工艺面临失传,导致民俗文化保护出现断代现象。例如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徽州民歌“滚声——哈哈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了解徽州社会历史、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桥梁。作为徽州地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但目前能演唱原生态徽州民歌的人越来越少,部分年轻人甚至不知道当地民歌。在此状况下,徽州民歌面临失传的危机,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抢救保护措施,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其中。

三、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

针对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需要在肯定其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控制核心保护区内历史街道、巷道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的开发力度,避免造成徽州古城传统村落破坏。

(一)实现区域协调、打造“文化”+“旅游”模式

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是各个地区特有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在肯定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同时,做好规划、开发工作。例如,对于传统村落的建设,可以通过民俗文化展览馆的形式进行宣传,使当地民俗文化能够得到统一规划管理。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与民俗文化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建立乡村旅游长效发展机制。要想真正实现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一方面,必须要体现出当地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性特征,开发当地特色农耕文化遗产,在思想层面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传统村落是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需要将其作为现存传统村落保护的重点,作为农耕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进行规划建设。2016年起安徽省颁布《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条例,针对徽州府城、古县城、渔梁等区域,提出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统一管理的原则,并将11月21日为徽州古城保护宣传日。另一方面,整理并完善民俗文化档案。这就需要当地的群众投入到民俗文化的归类、整理中,可以在徽州当地建立民俗文化展览馆,或者使用智能化手段建立民俗文化体验馆,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旅游资源开发上加大力度,也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到徽州民俗文化的传承中。

(二)构建政府、村民、新乡贤、开放商四位一体参与型模式

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只是以商业获益为最终目标,村民是旅游开发不可替代的主角,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调动当地村民的主动性,为村落传统风貌的修复和改造、旅游项目开发等贡献力量。村民不仅可以在旅游景区附近开设民俗文化的主题,民宿,也可以销售带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组织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吸引广大游客的关注。政府可以正面引导村民参与旅游项目定期培训,转变村民的观念,使其了解当地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和项目,村落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实施情况等在为当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过程中提升其乡村民俗文化保护的意识。同时,当地政府也要重视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挖掘新乡贤人才。近年来,徽州各地新乡贤自发组织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文化保护活动。例如一些乡贤会在徽州古祠堂里组织《乡约家法》宣讲仪式,要求族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等。这些民俗活动,在丰富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百姓重温和感受徽州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增加基础教育资金,例如可以组织民俗文化教育、培训,乡土民俗文化的宣传活动,吸引当地年轻人从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在政府、村民、新乡贤、开放商四个主体的基础上,组建四位一体参与型模式,整和所有当地主体在民俗文化保护这一方面的优势,不断壮大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保护队伍。

(三)推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协同发展、统筹兼顾

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具有原始性、纯真性和异质性特征,符合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市场需求和游客猎奇心理相吻合,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可以开发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立足于当前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乡村传统民俗旅游从原本的旅游观光已经逐渐转变为深度体验,徽州民俗旅游项目开发与推出,必须要将重点放在传统村落体验这一点,以传统民俗活动展示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丰富旅游业态,将品牌向消费转化,不断形成市场化、外向化、产品化、常态化、产业化,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真正融合。同时满足民俗传统文化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学生等各个群体的需求,使徽州文化传统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例如,徽州的歙县雄村、许村、三阳、昌溪、深渡等地每年会相继举办了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乡村游系列主题活动”。“跳钟馗”“大刀灯”“板凳龙”“叠罗汉”“舞草龙”“舞狮子”“昌溪花灯”等系列民俗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让观众近距离领略到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也是解决旅游淡季不淡的具体措施。歙县等地也不断推出“旅游+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深度挖掘徽州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借用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三潭”枇杷节等一些比较成熟的节庆品牌,推出“民俗节庆·乡村游”系列营销活动,打造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不断提升其旅游知名度,打响歙县旅游国际化品牌。

现阶段,我国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民俗文化旅游,建立旅游品牌可以规避同质化的问题,使各个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更具差异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徽州地区可以将西递与宏村这一类世界文化遗产地作为核心,重点开发特色传统村落,搭配带有古徽州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民俗活动、特色饮食等,例如臭鳜鱼、黄山烧饼和徽州三雕,展开品牌创新设计,并且利用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加大宣传与推广,发挥民俗文化品牌效应,重点推进全域旅游,将徽州当地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民俗文化保护等加以整合,打造文旅示范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徽州乡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当前关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除了要保护文化完整性、生态环境之外,还要将民俗文化和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加强两者协调性,发挥民俗文化优势推动当地旅游行业发展,而且旅游项目本身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一种有力途径,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徽州传统民俗文化,吸引年轻人作为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主体,壮大文化保护与传承队伍,带动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

猜你喜欢

徽州民俗文化村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人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