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互联网时代乡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新

2021-08-10郭丽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村干部学历混合

□郭丽云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其中人才振兴至为关键,这种人才包括乡村振兴所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国务院也明确提出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2019年8月2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推进‘互联网+教育’,满足群众教育需求、更好惠及边远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公平。”[1]本文以参与“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学习的人员为研究对象,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型、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多个维度,探索“互联网+”时代乡村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一、核心概念界定

乡村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指在“互联网+”的融合思想指导下,[2]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激励理论、移动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面向乡村(农村)受教育者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实践活动程序。其教学实施的对象是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信息化水平相对较弱的村干部(农民)。

“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 是依托国家开放大学、省、市、县四级开大(电大)办学体系而实施的乡村人才培养工程,目的是显著提升农村“两委”干部学历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脱贫攻坚,培养对象是50岁以下的村党组织书记、党员村主任、党员后备干部,部分偏远落后、村干部学历水平较低的村为入党积极分子。

二、“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是在“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面向乡村(农村)人才培养所探索的一种适用于“互联网+”条件下乡村(农村)大学生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通过树立一个理念、依托“线上+线下、请回来+送下去”的两种教学路径、坚持三个“便于”的平台建设原则、改革四个课程模块、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来构建“互联网+”条件下乡村(农村)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

1.树立一个理念:即树立“以学生便捷学习为中心” 的服务理念。这个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始终,无论是课程的设置、平台的开发、资源的建设、教学方式的选择,都紧紧围绕学生的便捷学习而展开。

2.依托“线上+线下、请回来+送下去”两条教学路径:线上,通过“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专用学习网+网络直播课堂”的形式实现异地远程教学,专用学习网的教学,“教”与“学”的双方是不同步的,而网络直播课堂的教学,“教”与“学”的双方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不同步的(通过“回放”功能,可随时收看);线下,通过“课程资源学习包+集中面授+专题讲座+实训基地”的形式实现本地教学;“请回来”,即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乡镇没有相应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室的课程请回到市级电大或有条件的县级电大进行集中授课;“送下去”,即学校组织专业课程教师送教下乡,将课程实践教学送到县乡,把上门辅导送到乡镇,课堂教学设在农村,教学实践放在田间地头,彰显“在家门口上大学”的特色优势,为提升乡村两委主干及乡村(农村)青年学历素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路径选择。

3.坚持三个“便于”的平台建设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按照“便于教学、便于学习、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专用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

4.改革四个模块教学:即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合农民大学生特点的改革,课程设置以农民急需的“思想道德文化模块(党建模块)、应知应会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拓展模块”四大模块来构建。

5.采取五种学习方式:即自学(利用文本教材、课程包、视频资源等),面授(通过专题讲座、课程难点辅导等)、远程直播课堂(利用云教室的直播教学)、网络学习平台(包括电脑PC端、手机端的微信公众号、快手、抖音等)、现场实践教学(田间课堂、实践基地等)。

(二)“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模型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农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用模型来表示的话,如下图1。

图1 “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模型图

图1所示教学模式是由“国家、省、市、县”四级开大(电大)一起来完成学员在学期间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其具体的教学任务与职责如下图2。

图2 “国家、省、市、县”四级开大(电大)教与学任务图

(三)“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3]这个目标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乡村(农村)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探索并构建“互联网+”条件下乡村(农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实现“提升农村干部的学历与素质”、 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农村)干部队伍和新型实用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这是创新乡村(农村)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同时,探索并构建“互联网+”条件下乡村(农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也为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探索、为培养其他类型的农民大学生和其他职业人员提供便捷、有效、实用,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也为更好地推动“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现成的参考与直接的借鉴。

(四)“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学环境的构建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4]而“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中的教学环境特指网络教学环境和面授教学环境。

在“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大的框架之下,网络教学环境的构建,主要通过以下3种形式:一是通过针对农民大学生所开发的专用学习平台来构建,学员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系统观看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这一类资源的呈现方式有专门针对课程内容的微课资源和VOD资源,基本上是按照章节来串讲下去的,学员只要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二是学员还可以与老师及同学们通过“专用学习平台”的“讨论区”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互动与交流,交流的内容可以是学业方面的,也可以是非学业方面的其他诉求,老师都会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回复与解答;三是管理人员通过这个专用学习平台,可以及时地跟踪、监控学员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向学员提出学习任务的提醒、帮助、服务。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中面授教学环境的构建,是这种教学模式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在线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保证远程教学效果与“乡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这一教学模式紧紧立足于农民大学生的实际,结合农民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对农村发展政策的关注、对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需求及学生分散于农村田间地头等方面的特殊情况而构建的。具体表现:一是将学生“请回来”,集中到县级教学点或是分校的直属教学点,集中进行计算机等课程的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二是将知识“送下去”,就是每个学期,各个分校(教学点)根据当地的实际,利用农闲时间,进行送教上门,有的是由分校直接送教到教学点,有的是由省校送教到分校,也有的是送教到田间地头;三是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结合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学生以县或乡为单位进行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在产业发展的现场讲解内容,助力学生为乡村振兴服务。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切实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质、增强了信心。特别是许多红色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现场教学,为这些主要以“村党支部书记、党员村干部及后备干部”的农村大学生建强当地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建设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根据农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增加体现区域特色的地方性资源。从内容上讲,主要是4大模块,一是“思想道德文化模块”,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二是应知应会模块,主要包括一些专业基础课程;三是专业技能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课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课程;四是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与专业发展相衔接的内容及专业内容的拓展课,比如,“乡村振兴专题”等课程。从课程类型上讲,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文本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材和各地根据实际需求所编写的校本教材,比如,有的分校根据“农村干部”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编印了校本教材《实践教学案例》,助力了当地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这类资源基本上是一门课程成体系的完整资源;二是课程学习包,主要包括DVD资源与光盘,这是每门课程随着教材一起配送给学员的,学员可以随时收看,供学员自主学习所用,这类资源是课程的系统讲解;三是专用学习平台上的网上资源,这些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收看、浏览,学员通过手机、电脑都可以进行学习,这类资源也基本上是课程的系统讲解;四是云教室辅导与讲座资源,这些视频学生可以同步实时听,也可以课后通过“回放”功能随时收听学习,这类资源一般是课程内容的重点辅导及专题讲座,是对课程内容的补充、拓展与提升;五是集中面授资源,这一类教学资源主要也是对课程内容的拓展与重难点的辅导,是学员最喜欢也是最接地气的一类资源;六是实践教学资源,这类资源虽然与书本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一对应,但却是对学员帮助最大的一类资源形式,比如,有些教学点,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员策划他们所在乡(或村)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也为其他教学点开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六)“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从教师“教”的一端来说,通过线上的“专用学习平台”(非实时)、云教室(实时与非实时)和线下的“学习包”(非实时)、集中面授(实时)、现场实践教学(实时)5 种形式来完成教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采用多元混合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特点与学员的基础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课程采用全线上教学,如《形势与政策》这类课程,学生的所有学习行为全部在网上进行,每一章节的内容讲解完成后便有测试题,学生做完相应的题,即进入下一个单元,所有课程内容听完,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就结束了。大部分的课程则是采用“线上+线下”“自习+面授”的多种教学形式的混合使用。从学生“学”的一端来说,主要也是通过线上的“专用学习平台”“云课堂”及线下的“学习包”、集中面授、实践教学等学习形式来完成。

三、创新与效果

在探索“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品牌,强化了教学效果,助推了产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一)“创模式”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

结合农村学生特点,探索“远程(网上教学)+面授(线下专题辅导)+实践(实践实训)”的立体式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确保了乡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期初将教学包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网上学习。在此基础上安排专业教师的专题辅导,省级层面的专题辅导通过“云教室”面向全省所有学生,一个学期三次,一次一天,学生可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随时随地听课。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结合疫情防控要求,邀请当地传染病专家通过远程“云教室”面向全省“工程”学生开展了“农村传染病防治”等专题讲座,保证了教学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市级分校根据各地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有的采取巡回教学的方式送教到县级教学点,有些地方采取“请进来+送下去”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还有的分校组织学员到各县级教学点集中收看省级云平台授课和请专家辅导。更有一些教学点创新教学模式,在2020年春季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通过“快手”直播对全县“工程”学生直播疫情防控、旱地西红柿栽培技术等专题讲座,满足了农村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需要,也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二)“可复制”蹚出了高教、远教与职教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在各地探索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全省教学模式的百花齐放,但是其核心的模式框架还是“远程(网上教学)+面授(线下专题辅导)+实践(实训)”的立体式多元混合教学模式,这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国开、省、市、县”四级办学体系的教学支撑与网络环境的构建。这一教学模式在全省各地的成功实践,创新了远程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有机融合的新路子,成为“互联网+”时代可复制、可推广的助力乡村人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社会治理人才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新型教学模式。有的地方经过两年多的成功实践,他们将这种模式成功复制到了社区干部的学历提升与民(辅)警的学历提升上,及时启动了“社区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和公安系统“民(辅)警学历提升工程”,这两项工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完全类同于“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所实践与探索出的教学模式。

(三)“重效果”助力了乡村产业发展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架构注重顶层设计的优化、协调推进的统筹,整个教学体系的各个层级紧密配合,制定了符合本地农业农村实际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教学方案,招生、教学、管理等各环节紧密衔接,课程设置涵盖了思政、地域文化、农村实用技术等,特别是便捷实用的专用学习平台、方便有效的实训基地、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助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发挥了明显作用,农民大学生(农村干部)把学习所得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让原本沉寂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有的学生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才干,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有的学生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增;还有的学生结合电子商务课程,开设了网店;更多的教学点通过“红色教育”强党性,“乡村发展论坛”帮助学员所在村设计特色产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提升党性,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增强了学生致富创业劲头和本领。

(四)“固根基”强化了农村基层党建和“两委”领导能力

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事关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落地和实施。通过组织措施,让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村干部是大学生,是党对农村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抓手。农村干部通过参加学历提升工程,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技能学习双管齐下,农村党建培训和农业知识传授双轮互动,解决了农村干部在开展农业农村工作上的本领恐慌问题,凝聚起了做好农村党建工作的有生力量,对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强素质”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互联网+”条件下乡村人才培养的“12345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注重乡村治理路径、理念等的传授,注重教育学生从产业发展上凝聚人心,在急难险重下汇集力量。特别是有的地方帮助学生设计“一村一品”产业特色,使许多村找到致富门路的案例对学员的影响很大。理论教育与实践示范结合,凸显了“教学模式”的教育效果。农村干部通过参加学历提升工程学习,政治素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在提升,“两委”班子和村级组织的领导力在提升,乡村的自治、法治、德治水平在提升,带动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不断强化。

(六)“显特色”获得了社会的好评

“农村干部学历工程”的实施,创新了“互联网+”时代乡村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全国办出了特色,社会反响良好。有专家评价这是一项“顶天”(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立地”(满足最基层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的事业。这一教学模式在全国开大(电大)办学体系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与目标,也成为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凸起带。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在全国办学体系多次做了经验交流。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工程”在乡村人才培养中所取得的成绩,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学生及社会各界给予良好的评价,认为是一件“得人心的惠民工程”。

猜你喜欢

农村干部学历混合
混合宅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混合运算的方法要领
农村干部贪污土地征用补偿费的法律认定
西安市农村干部素质提升研究
膨胀学历
县级党校应加快培养经济型农村干部
知识无力感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