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开启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启示
2021-08-10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党校郝利华
◇文/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党校 郝利华
40多年春风化雨,砥砺前行,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开放的开启历程
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让我们揭开历史的帷幕,回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开启改革开放的。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思想先导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下半年反右运动开始,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左”的错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群众生活贫困,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当时提出和推行的 “两个凡是”,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上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中国共产党人紧迫的历史任务是:拨乱反正,端正思想路线,既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由于“文革”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加上受到“两个凡是”的限制,拨乱反正每往前一步都十分艰难,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种状况引起党内党外许多人的思考: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毛泽东的指示?判定历史实践的是非标准到底是什么?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争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思想解放大潮。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应该按照实践的标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正因为如此,此文受到责难,刚刚兴起的讨论面临夭折。关键时候,邓小平挺身而出,他对文章予以肯定并批评了反对观点。在邓小平的领导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在全党全社会展开。这次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想保障。
通过这场讨论,恢复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内外思想日益活跃,开始酝酿对外开放和对各方面体制进行改革。
(二)“北方谈话”:提出改革新要求
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在本溪、大庆、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唐山、天津等地,着重就如何加快工业化建设速度和改进企业管理体制进行调研,他阐述了改革的总要求、理论依据以及改革的精神。在这次调研中,邓小平还提出,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要适时结束,转入正常工作,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主张。这为随后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访日访美: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看看发达国家是怎样建设的,在邓小平的大力倡导下,1978年我国相继派出多批考察团出国考察,目的地大多是西方发达国家。邓小平本人也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他们无不痛切地感受到,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多了!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太大了!“睁开眼睛看世界,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为此,把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邓小平指导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式开启。
1.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新时期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农村存在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和分配中的严重平均主义等弊端,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比较缓慢。1978年,全国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安徽省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风险,在“分田到户”的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1982年,党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3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到1987年,全国98%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摆脱了停滞困境。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到1984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实行了20多年的人民公社制度至此不复存在。这是农村经济和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展开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远比农村改革更为复杂。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借鉴农村改革中扩大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经验的基础上,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全国推开。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城市改革逐步推向经济责任制方面。把企业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与实现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使广大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也在展开。从1979年起,国家重新限定农副产品的统购和派购范围,放宽农副产品的购销政策,规定供销合作社基层社可以出县、出省购销,集体所有制商业、个体商贩和农民也可以长途贩运,这为加快城乡商品流转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也开始进行。1979年,全国出现知青返城大潮。为了缓解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党中央、国务院果断采取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方针,开启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改革。在此情形下,“个体户 ”应运而生。198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决不是一种权宜之计。”在新的政策指引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全民、集体和个体联营共同发展的新经济形式。
3.对外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开展国际信托、投资、租赁等业务。1980年,我国恢复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权,并加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从这些国际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随着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外合资经营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1979年初,蛇口工业区设立,同年7月,中央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按照市场取向进行改革探索。1984年,国务院决定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1985年,中央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成为经济特区。1990年中央推进形成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带。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和繁荣起来,使市场因素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力地冲击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吸收利用外资从弥补“双缺口”为主转向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转变,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来,更拓展到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领军者、推动者,这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迸发出更大活力。
4.政治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党中央认真总结和汲取以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经验教训,以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起步。
(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党中央对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980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明确了基本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机构改革也很快提上日程。通过改革,解决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作风拖拉等问题,领导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重要法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迈出重要一步。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因为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微观交易行为,比如商业谈判、签订契约、解决纠纷等,无不需要法治的规范。顺应这一历史发展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理念。1999年3月,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强调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主要围绕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改革开放方法论、党的领导、人民首创精神等展开,构成了指导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严密逻辑体系,对于确保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新时代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
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改革开放在方向和道路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其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回顾中国40多年改革的经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其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土地公有制、国有企业发展、政府管理经济活动等方面,国家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坚持一定程度的调控力。同样是采用民主政治模式,但不同于外国的是,中国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并未照抄照搬三权分立,而是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民主政治模式。在经济领域,中国始终坚持宏观调控,却也给予市场经济极大宽松的发展空间。因而既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能够发挥市场独特的魅力。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当代中国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实践要求,着力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们应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智慧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不仅是过去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也是新时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基本遵循。
(三)坚持科学有效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的论述,不仅涉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而且涉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不仅注重改革实践中的大胆试验、大胆突破,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仅坚持以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开放,而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开放;不仅包括创办经济特区,而且包括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强调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关系,而且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此外,诸如“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功成不必在我”“钉钉子的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等一系列既形象生动又铿锵有力的措辞,也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方法论论述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
(四)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了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开放方方面面。为此,要着力提高党把方向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自觉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着力提高谋大局的能力和定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着力提高定政策的能力和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着力提高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征程,中国收获的最珍贵的启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改革开放一定能够劈波斩浪,不断赢得新的成功、取得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