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与思考

2021-08-10内蒙古党委统战部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共通符号共同体

◇文/内蒙古党委统战部 曹 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重大论断,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进党章。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来予以强调,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重要。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讨。

一、共同体意识与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一般认为由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开创,由布鲁默于1937年正式提出。该理论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作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象征符、意义、共通的意义空间等是符号互动论的重要概念。

2.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青觉、徐欣顺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偏正结构类概念,“中华民族”是限定语,“共同体意识”是中心语,具有元概念属性,所以是关键所在。同时,他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共同体和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共同体就是由共同性关怀构成的一种人群关系聚合。”“共同体意识,就是特定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在感知自我与他者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基础上所具有的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凝聚意愿。”大到国家、小到村落,以致网络社群等都是聚集特性的人群,成员间以各种信息符号为媒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对群体的辨识认知、价值规范、归属期许。

3.相互关系

从符号互动论的观点来看,实现社会互动的前提是,通过象征符交换意义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即传受双方拥有接近的生活经验和相似的社会生活背景和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象征性符号共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在社会互动中传受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及其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包含的价值具有共同的理解才能实现交流交往。比如,不同语言,在没有中间媒介的情况下,即使各自都对自己的意思作了充分表达,但却无法实现交流的目的。再比如,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龙图腾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因此,共同体的存续与发展,成员间同样需要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越大,传受双方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的程度就越深。如果我们在语言共通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文化传统共通,生活习俗共通等,共通的方面越多,在交流中所需的解释的方面就越少。认知越省力,交流交往越紧密,共同体的价值规范就越容易形成。群体团结凝聚的意愿越强,共同体结构越稳固,共同体意识就越强烈。

二、符号互动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其核心所在,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巩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郭庆光引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关于文化的定义,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说明象征符体系与文化的关系,强调了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而厘清象征符体系的认识,对增进文化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象征符体系是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文化认同的宝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漫长的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渐凝聚出特有的象征符体系。比如,作为文化基本载体的文字,就是古代先民在不断劳作过程中,为信息交流需要,逐步从图形到象形文字渐渐演化而来。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象征符体系,集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通过一代代传承发展被每个中华儿女共享,能够唤起共同情感体验,形成群体共情,从而进一步增强身份认同。

2.象征符体系有利于文化秩序的形成,促进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并作为“继承性观念体系”作用于社会,形成行动和思维的框架,规范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我们日常所见的制服为例,人们在着不同制服的同时,就会不自觉按照制服所代表的职业行为规范来思考和行为。像着军装的军人、着警服的警察等。

3.象征符体系的扬弃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界始终处于运动变化当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象征符体系作为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必然适应时代来不断变化发展,一些旧的象征符被舍弃,新的象征符进入体系当中,形成新的社会共识和“社会同意”。比如,在封建社会三寸金莲、缠足是女性的象征符,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三寸金莲、裹脚这种戕害女性的社会陋俗早已不具有女性的象征意义。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分析

1.要强化交往交流交融,注重筑牢共通的意义空间。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史,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并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一致的身份认同。而交往交融交流的一个重要前提要素就是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使传受双方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因此,要加强通用语言教育,通过通用语言的学习和普及,形成共通的意义符号,进一步减少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增进相互理解,达成社会共识。

2.要立足当下和面对未来需要构建象征符体系。

一方面要注重立足历史文化,构建符合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集体记忆框架。在框架理论中,怎样反映现实,如何构建意义、规范人们的认识,这需要通过文本或话语得以体现。所以在文本建构、诠释或话语生产分析中要不能脱离社会现实。因此,从历史文化中梳理挖掘出的象征符必须体现集体记忆的“当下性”与“社会建构性”特征。与此同时,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由统治阶级所书写的,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价值。因此,在具体象征符方面,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些象征符指代的是封建统治阶级视角的意义,已不符合当代精神价值,需要从当下视角出发来进行重新阐述,在历史基础上的重构,“使过去的形象适合于现在的信仰与精神需要以及情绪状态”。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现实题材,充实丰富文化体系。比如近期热播的聚焦建党史的《觉醒年代》,聚焦脱贫攻坚的《山海情》等,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化,将深奥的理论故事化,淡化宣教色彩,人们在沉浸于故事进展的同时,通过故事所营造的情感链接纽带与认知符号,并通过参与弹幕、评论、讨论等方式互动,升级情感体验,形成情感共鸣。

3、要注重用好传播方式。

一是打造象征符体系的体验情境。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相关符号构建设计的特定情境下的沉浸式的体验和互动,强化直观感性认识,感知系统更易被调动和激发,形成情感共鸣。因此,可充分利用社区、学校、公共场馆等,建立小型体验式场景供群众参观感受。针对有组织的群体,可更多采用实地考察、社会调查、主题活动、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情境交流体验。二是要用好移动网络媒体。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手机上网人数达9.86亿,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用户已超7亿人,2021年预计将超过8.09亿人。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至2020年11月,仅抖音用户规模就有4.90亿人,约96%用户为40周岁以下人群。因此,要针对年轻人特点制作短视频。三是要区分人员层次。心理学研究证明,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经历、文化水平不同,其行动受理性和感情支配的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通过象征符构建话语体系上,要注重“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相结合。针对学历较高、经历阅历丰富、知识储备较足,思辨能力较强的人群,要偏重运用“诉诸理性”的方式,即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对于学历偏低,经历阅历偏少,知识储备不足,思辨理解能力偏弱的人群,要偏重运用“诉诸感情”的方式,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谋求达到特定的效果。

四、小结

本文从传播学符号互动理论视角出发,讨论共同体意识与符号互动理论的关系,推理出共同体存续与发展的一个前提是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着重分析了象征符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文化认同的作用,并围绕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路径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还需要从更多角度来进行系统研究思考,共同推进这个宏大课题。

猜你喜欢

共通符号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影视化妆与戏曲化妆的共通与差异
浅议创造性思维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音效在动画影视创作中的运用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