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暴力及其成因分析

2021-08-09王辉

西部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特征

摘要:校园暴力中的对象主要包括在校师生,发生的范围主要在学校周边,且形式多种多样,校园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还会导致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小学校园暴力是十分复杂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造成小学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

关键词:小学校园暴力;特征;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1-0047-03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类型划分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

近几年,关于校园暴力事件的各种报道显著增多。国内外已有不少关于校园暴力方面的研究,但目前有关校园暴力的概念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定义,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和定义。

美国学者Henry指出校园暴力不仅指身体暴力或性暴力,还包括由于强行控制导致的情绪和心理痛苦,种族、性别和阶层歧视导致的人际关系伤害,以及集权引起的冲突①。这一个概念的界定是结合美国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提出的,着重强调了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

徐久生认为,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1]。由上可以看出,该概念界定突出强调对象与在校师生密不可分。

郭广一对校园暴力的界定不仅强调了校园暴力的对象,还强调了校园暴力的空间位置,他认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地点主要位于学校附近,涉及的人员主要包括老师、学生和校外人员,这一行为将会对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学校正常秩序和学生学习生活[2]。

姚建龙在《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这本书中对校园暴力和校园事故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校园暴力与校园事故两者都属于威胁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但两者在性质、恶性程度、危害后果、责任认定、处理程序、防治对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3]。在他看来,学校经常把校园暴力“事故化”,以减轻对学校产生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暴力概念关注的角度不同,但是校园暴力现象还是有许多共同特征的。本文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总结了以下几大特征:第一,校园暴力中的对象主要包括在校师生;第二,校园暴力发生的范围主要在学校及周边;第三,校园暴力的形式多样,不仅指身体的直接攻击,还包括言语攻击等;第四,校园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还会导致受害者产生心理障碍。

(二)校园暴力的类型划分

校园暴力是一种复杂并且特殊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小学校园暴力。不同的学者对校园暴力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方式也大不相同。学者苏尚锋将中小学暴力划分为轻微的肢体碰撞、符号化的暴力、应激性对抗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等四种形态[4]。

1.按表现形式划分

一是肢体暴力。肢体暴力通常出现在体形、权利不对等的学生身上,多是以大幅度的身体动作进行的。有一些身材高大的学生长期欺负、殴打弱小者或者年级较低者,比如无缘无故地推搡同学、对同学扇耳光等,有的给受暴同学留下明显的身体伤痕。

二是语言暴力。如果说肢体暴力是通过身体实施的,那么语言暴力则是通过符号化的文字进行的,施暴者通过充满嘲笑、讽刺的语言或者能够泄露他人秘密的文字、图片使他人难堪,从而使得受害者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与精神压力。语言暴力会使个体陷入不利的舆论环境中,心理有可能发生扭曲,从而丧失自我价值感。

三是关系暴力。关系暴力也称冷暴力。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看,某个个体采用忽冷忽热的方式或者冷落他人的方式淡化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从社会联结的角度来看,采取切断某个个体的社会联结,比如,团体集体孤立某个人。这种暴力通常通过语言暴力进行表达,比如说散布谣言、冷嘲热讽。一些女生小团体中最容易发生关系暴力。

四是性暴力。涉及性与性别的侮辱和侵犯,这种暴力在初高中发生较多,小学较少。在小学中,性格比较柔和的男孩子或者性格比较刚强的女生容易遭受性暴力。

五是网络暴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网络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近几年和中小学生有关的网络暴力渐渐出现,有一些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对其他同学进行谩骂或羞辱,使受欺凌同学的身心受到伤害。这种暴力类型影响面广、速度快、杀伤力大,在初高中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在小学,这种暴力类型不是特别多,但随着手机越来越便利和可接触,仍避免不了有个别同学实施网络暴力。

2.按校园暴力主体数量划分

一是群体暴力。这种暴力行为通常表现为一群人对某一个人的暴力或者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暴力。一般而言,群体中有带头施暴者,也有在旁边起哄叫好者。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由于从众心理和附和群体心理,顺应强硬者的权威加入到群体中,大多数承担了冷眼旁观者的角色。

二是个体暴力。这种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一个个体,多表现为强者对弱者的长期持久的暴力行为。

综上所述,校园暴力是十分复杂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因为有个别校园暴力的种类性质不是单一的,所以不同种类之间可能会出现相互交叉的情况。随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小学老师道德素质、职业修养的不断提高,师生暴力在小学校园发生的频率逐年降低,在此不再赘述。因为本研究主要从小学校园暴力出发,所以主要着眼于发生在同学之间的直接肢体暴力、语言暴力和关系暴力。

二、小学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是四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个人方面

1.就施暴者而言

一是自暴自弃。有许多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因为学习成绩太差和有不良行为,很容易被老师批评(忽视),他们持对学业不报任何希望的态度,有的开始打架、欺负他人等。他们并非为表现自己,只是破罐子破摔。

二是不良模仿。这一点与社会文化是交互作用的,一些小学生模仿网络暴力游戏和影视剧中的某些不良内容,从而获得满足和快感。

三是自我中心主义。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呵护下长大,很多都被宠成家里的“小公主”和“小皇帝”。当与别人发生矛盾时,一味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理解与关爱。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总是希望别人都听他的。

2.就受暴者而言

一是性格有缺陷。绝大部分小学校园暴力的受暴者性格孤僻,不善于与别人交往,总是独来独往,尤其是那些身体存在缺陷的儿童。这些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比较自闭,施暴者常常盯上这样的学生,对其进行长期的欺压以获得某种快感。

二是缺乏自救方法。如果学校较少进行相关讲座与普法教育,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保护自我的意识,遇到校园暴力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也不知道该寻求谁的帮助。大多数学生被欺负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也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长此以往,给了施暴者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同时对受暴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

(二)家庭方面

一是家庭组织结构不良。家庭组织结构不良主要指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组合家庭、孤儿等。近些年来,我国的婚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家庭结构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合理。鉴于家长的学历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家长会采取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例如,有的家长对儿童过于严格,有的家庭对儿童过于言听计从,有的父母之间教育思想不一致,有一些家长没有真正的关注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使他们偏离正确的成长轨迹,进而发生暴力行为。

另外,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因此他们所处的家庭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处于糟糕的家庭氛围中,父母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这很容易使他们学到不好的相处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同伴关系。

三是陪伴孩子时间太少。小学校园里大都是一零后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工作、生活上的压力是很大的,大多数既要抚养孩子,又要赡养老人,不少父母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无法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监督及改正。

(三)学校方面

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的起点,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研究表明,学校的种种因素,如学习的氛围、老师的素养、学校的周边环境等存在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校园暴力事件。

一是忽视道德教育。多年来,我国一直很重视道德教育,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落实情况参差不齐。综观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有的内容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专注于理想性和先进性,表现出对高层次道德的偏爱,道德理论与道德现实脱节[5]。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课和主题班会等。从笔者在一所小学实习的情况来看,思想品德课有时会被其他主要学科所占据,主题班会进行的次数也不是很多。

二是老师教育方式不当。小学生在学校中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是非常多的(尤其是班主任),所以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老师不是本着平等的思想与孩子相处,而是以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进行教学和教育,当学生犯了错时,老师就大声呵斥甚至对学生进行体罚,就会使学生将这种方式应用到他所能用的其他领域,比如对弱小同学施暴等。

三是同伴的感染。在学校中,小学生会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网,所以同伴之间的感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其同类或同伴的影响。如果人们发现某种行为已经成为其同类中的一种流行行为,他们往往也就会跟着做,心理学家称之为“同伴影响力”。在小学中,如果一个小学生在同伴中具有某种威信,恰巧他又有暴力倾向,那么他很有可能影响他周围的人。有一些学生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同,盲目地跟从别人做一些攻击行为。

四是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社会的小学生心理年龄是早熟的,他们的心灵也变得越来越敏感。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烙印。尤其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隐蔽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对受害者没有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会对其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四)社会方面

一是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电子产品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小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信息的轰炸。他们只要拥有一部有网络的手机,轻轻一刷,就可以得到各种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如果媒体对暴力事件进行详细报道,极有可能对小学生产生不当模仿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一些男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以致于他们分不清虚拟与现实而做出出格的事情。

二是快娱乐的快速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对应的流行文化,当下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快娱乐,所谓快娱乐指的是伴随着当代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而随之出现的满足人们休息间隙的短时间的娱乐活动。例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的各种短视频APP,不仅消耗了成人的碎片化时间,更令小学生乐此不疲。一些视频中有暴力行为,有的小学生受其荼毒也学着拍暴力视频求赞求关注。小学生认知发展能力较低,是非分辨能力较弱,这些不良的文化价值观输出很可能会导致儿童的价值观和行为发生偏差。

三是防范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2016年“两会”期间,向全国政协提出与校园暴力相关内容的提案。他认为,目前校园暴力事件发生频率逐步升高,可能是因为在法律法规方面的不完善,因为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校园暴力行为采取具体规定措施。由于缺少法律的制约,从而导致校园暴力施暴者的肆意妄为。

四是缺乏对特殊群体的关注。校园暴力的受害者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比如留守儿童和身心障碍儿童(身体残疾或者有心理疾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入大城市打拼,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乡上学,因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正处于成长发育和人格完善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的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有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成为暴力实施者,有的孩子则因身体弱小成为受欺负者,还有一部分有身心障碍的儿童,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因身体或心理的缺陷被其他同学歧视,进而成为可怜又无辜的受害者。

注释:

①HENRY.S.What is School Violence?An Nlegrated Pefinition.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567.

参考文献:

[1] 许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2] 郭广一.中学校园暴力产生原因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0(27).

[3] 姚建龙.校园暴力——一个概念的界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4] 苏尚锋.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特征及其规训[J].中国教育学刊,2013(3).

[5] 张蒙蒙.中国社会道德现状浅析及其重构[J].学理论,2011(33).

作者簡介:王辉(1997—),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单位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工作记忆。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特征
根据方程特征选解法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