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意义、困境与路径

2021-08-09骆维

老区建设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四史新媒体大学生

骆维

[提 要]从筚路蓝缕到伟业再创,“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开天辟地、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实践史。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既是现实选择,更是时代要求,意义重大。针对新媒体大背景下开展“四史”教育面临的新媒体使用监管的不到位、舆论场交流引导的不重视、对大学生“四史”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的不科学、新媒体平台运用的不充分等困境,提出思想引领夯实教育根基,理论先行增强教育生机,质量把关引导教育冲劲,实践优化鼓足教育干劲,制度保障增蓄教育后劲等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四史”教育;新媒体

[作者简介]骆 维,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江西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赣州市社联课题“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路径研究”(2021-002-0002)

长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强调发挥“四史”在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1]勉励当代青年要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大趋势,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是篇大文章。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颖而强大的网络传媒媒介,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在网络世界自由传递思想的同时,缺少主旋律声音的引导与教育。因此,以“四史”教育为契机,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探索主旋律思想“抢滩登陆”新媒体舆论场,高举“四史教育”大旗,引领大学生“四史”教育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扎实推进,成为一项关键和紧要的任务。

一、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意义

育人之根本,在于明大理、立德行、铸品格。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应始终恪守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四史”是我们党和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知古鉴今,以史明智。大学生学习“四史”,可以深刻地铭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风雨走来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增强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本质认识,树立起衷心拥护党的领导的坚定意识。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既能创新性地开展“四史”教育,又能促使大学生对“四史”教学内容有更进一步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成效和科研水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创新开展的现实需要

利用新媒体开展“四史”教育,有利于创新“四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载体实现了从纸质媒体向移动电子终端的跨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应适时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创新。[2]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质是注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灌输,要求大学生能在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中汲取精神力量与经验养料,牢记初心与使命,以高度的责任感融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历史代表着过往,新媒体反映着现在。利用新媒体传播媒介进行“四史”教育,丰富了“四史”教育体系,增添了“四史”教育的活力。以开展“四史”主题的短视频剪辑大赛为例,大学生在视频剪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有关“四史”的知识,并在剪辑视频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体会,既能掀起一股“四史”学习的热潮,也有助于“四史”教育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二)燎原大学生“四史”教育时代薪火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四史”教育研究,可以把“四史”教育内涵与时代精神更加充分地结合起来,将“四史”教育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丰富当代“四史”教育的内容,赋予“四史”教育新时代的思想信念,从而对“四史”教育的理论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当今时代各种思想风云激荡,轮番在时代的穹顶上碰撞交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激烈的对抗中屹立不倒,就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四史”这一幅鸿篇巨制,浸透着我们党和人民百年奋斗挥洒过的最滚烫的汗水,凝聚着我们党和人民百年风雨穿行中最热血的信念,要赓续“四史”的精神血脉,燎原“四史”的时代薪火,使“四史”精神的伟岸丰碑在当代青年的信仰世界里高高矗立。此外,通过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研究,可以直观全面地了解到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参与情况与开展成效,及时发现缺陷和问题,调整并更新教育内容与进度,由此可以進一步完善高校“四史”教育理论。

(三)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科研产出的重要途径

当前,在运用新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德育中,主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理论进行研究,较少运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交叉分析和探讨。而传播学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四史”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借鉴,研究“四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则为进一步探索留下了发挥、深化和创新的空间。通过新媒体开展“四史”教育,有利于促进“四史”教育与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度融合。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四史”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进一步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媒理论实现协同创新,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内的理论体系。通过新媒体开展“四史”教育,能够为“四史”教育带来可观的增益成果,但新事物的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媒体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种种瓶颈与挫折,但有了问题就需要寻求突破之路,求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推动科研产出的过程,进而推动“四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融合发展。

(四)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亲和力的实践要求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动画与文字的深度融合,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图文并茂的信息接受方式。传统艰深的大部头教材以及典籍文献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品析和研读,还对大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出了挑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也相应地推动了青年人阅读方式的变革,青年人往往需要通过较短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适应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节奏。通过新媒体媒介把厚重的“四史”浓缩进小小的手机,呈现在小小的荧屏上,实现了随时随地皆可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把有关“四史”重大事件的珍贵影像资料经过视频的二次加工,深度还原,制作成符合当代青年审美需要的科普短剧;将有关“四史”的重大历史节点进行融汇整合,绘就成一条由时间轴串联起来动漫图画,寓教于乐,既减轻了大学生自主梳理时间脉络的负担,也节约了学生概括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具有竞争机制的网络答题活动针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渴于表现自我风采的心理,能在大学生之间激发“争先恐后”的学习热情,大学生在紧张刺激的答题中收获知识,满载体验。

二、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面临的挑战

在新媒体倍受青睐和广泛使用的今天,其空前迅捷的传播速度、空前深广的影响力、空前汹涌的信息浪潮无疑是时代的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当其被应用于承载着厚重民族记忆的 “四史”,肩负着立德树人职责的高校教育,更引发社会的种种隐忧。“四史”教育的意义不同凡响,“四史”铭记着过往,启迪着当下,指引着未来,对“四史”教育的深入开展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轻视和淡漠。运用新兴的网络媒体平台开展“四史”教育,既考验着学生的自控意志,也考验着教师的把控能力,呈现出一道道的难题。

(一)对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监管的不到位

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其获取资讯和传递思想的渠道无所不在,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各种渠道便捷地了解和获取信息,自由地表达情感。新媒体背景下信息资源的海量性以及强大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自身参与在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奠定大学生接受“四史”教育的内驱力之基。然而,一方面互联网智能时代,新兴传播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并以零门槛和极高的迭代速度为张扬个性、释放自我的大学生施展个人才华创造了绝佳的舞台。互联网的“触手”没有禁区,新媒体的膨胀更是缔造了信息大爆炸,并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少数居心叵测的极端分子通过网络平台肆意造谣、恶意中伤英雄的方式,毒害大学生的思想,严重污染了大学生互联网空间的纯洁环境。这类人员置网络文明的公序良俗于不顾,将新媒体平台充当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武器,严重威胁了新媒体下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健康生存空间。

(二)对大学生舆论场交流引导的不重视

信息共享共建的网络时代,大学生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易出现网络认知偏差。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流通于网络世界,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受制于人生阅历与思维方式的不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深入了解事实的真相,易受偏激的情绪所左右,所以他们的观点很容易被带偏,出于正义,却误行错事,进而导致“四史”学习被不良用心者恶意解构。在良莠不齐的信息裹挟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他们走向歧途。缺乏强有力的交流引导是制约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四史”教育健康进行的一大悬而未解的难题。极少部分新媒体从业者无视社会责任,为博取流量而丧失原则与底线,成为主旋律的对立面和阴暗面,设计“误解”的圈套,煽动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导致主旋律的声音没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而虚假驳杂的错误思想却如同蔓草在大学生交流平台滋长蔓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四史”交流的正向引导,保证大学生“四史”教育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营造学生成长与学术拓展的良好土壤,是实现新媒体下“四史”教育之树枝繁叶茂的题中之意。

(三)对大学生“四史”教育方式方法运用的不科学

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之下,高校教育者也面临着潜在的挑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教育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灌输过程,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变得更加方便,自主性和创新性得到极大提高,他们能够从网络平台上自主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这就使得老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网络在线参与“四史”学习,能够给广大学生带来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新鲜感,网络短视频的特色解说、图文并茂的微信推文能直观介绍和诠释“四史”的内容,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四史”学习中获得的融入感和满足感远大于传统教学。而出于好奇心的心理因素和叛逆情绪,他们往往不情愿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板一眼地学习“四史”知识点,正襟危坐地接受“四史”教学内容。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传播媒介,以新颖、轻松、通俗的方式对“四史”学习内容进行认知和吸纳。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当代大学生“四史”教育方式方法运用不科学,另一方面他们利用新媒體进行“四史”教育的开展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这就形成了当前教育者在“四史”教育中面临的巨大窘境。

(四)对大学生“四史”教育新媒体平台运用的不充分

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热潮的裹挟下,开始感受到了新媒体教育所迸发出来的“洪荒之力”,于是相继开始了新媒体教育的探索之路,并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实践。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不少教育工作者仅是单纯地把教学内容转移到了线上,并没有考虑到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例如,他们把“四史”知识不折不扣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进行讲解,却忽视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教师无法获得学生“四史”学习情况的真实反馈,学生也只是象征性地滑动手机屏幕,新媒体“四史”学习成为流于形式的作秀。此外,部分新媒体“四史”教育实践无法给学生带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他们在内容的概括上不够深刻,一味浓缩,却矫枉过正,导致思想层面过于狭小和粗浅,削弱了“四史”的实际影响力;在视觉设计与画面布局方面不够精细,色彩单调,原创元素匮乏,千篇一律,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审美疲劳,加深“四史”与大学生之间的隔膜。

三、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路径分析

国务院颁布的有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有效利用新媒体教育手段,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通过校内网对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同时对学生群体开展有效的引导,使其获得更广阔的教育学习空间”[3],这对于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选择正确的大学生“四史”教育途径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指导。如何立足实际,回应学生需求,创新“四史”教育思路,吸纳最新教育成果,探索出一条新媒体与大学生“四史”教育融合发展之路,是当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思想引领,以坚定的信仰夯实“四史”教育根基

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四史”教育理论的认知,从而增强“四史”教育的亲和力。“四史”教育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开拓进取的光辉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回顾,其中不乏晦涩难懂的论述及篇目,可能使部分大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其内涵。因此,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其内容进行阐释时,既要做到以情动人,满足大学生的知识文化需求和内心情感追求,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受众是青年学生,学生的需求所在,便是我们开展“四史”教育的重心和突破所在。首先,作为教学主体,思政课教师要把线上的舆论引导和线下的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既当好三观正的“热心”网友,也要做好线下教学的良师。利用和开发“四史”学习教育线上课程,充分运用“学习强国”等权威的线上平台的丰富资源,以鲜活的时事素材充实“四史”教学课的案例,精选富有趣味的“四史”故事解读视频引入教学资源库。同时,创建“四史”学习师生线上交流平台,增加师生之间的理论学习互动,在频繁的交流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有关“四史”重要概念的认识程度,从而以坚定的信念在激荡的网络世界里站稳脚跟,以深刻的觉悟自发抵御和廓清不良思想的腐蚀。紧跟时代、把握大势,让更多青年学生从“四史”学习中汲取营养,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理论先行,以簇新的资源增强“四史”教育生机

教育工作者要研发好一批公开课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学课资源共享。网络公开课能最大程度地不受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选取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教师,并能接触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他们参与“四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习成效的稳步提升。首先,在信息共享的新媒体时代,要增强“四史”教育的生机,就要加强“四史”教育资源的交流性和主导性,就必须加强其载体的互动功能。例如,“学习通”平台相较传统网络教育载体的优势之一是具有互动性,它能有效实现用户即时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对话框末端设置的讨论区里,大学生可以针对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他们之间也能互相评论,交流意见观点。此外,还可以借助评论功能实现对教学的意见反馈,促进“四史”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从而提升“四史”教育效果。其次,创新学习教育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四史”网络知识答题竞赛,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提高学习热情,巩固学习成果。再次,以“玩”促学,利用好当下各具特色的“四史”学习教育新媒体传播平台。借助VR视频等新技术、新媒介,通过云参观网上纪念馆、云走访革命遗址等形式,让学生与“四史”零距离接触,以新时代的心灵贴近往昔的峥嵘岁月,在血液里留下滚烫的红色印记,汇聚“四史”所烙印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质量把关,以专业的师资引导“四史”教育冲劲

在新媒体时代自由的话语体系下,师生发声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在互联网平台上,师生之间没有讲台与阶梯座位之分,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发声体,不受身份与职称的限制,表达思想与见解具有同样的发言权。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资源丰富、获取渠道广泛、传播速度迅捷、接受程度平等的当下,由教师队伍主导进行的“四史”教育权威性被相对削弱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高校思政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线上“四史”学习的教育引导,严抓交流质量,严守评论底线,严控思想舆情。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担当起有关“四史”学习交流管理的责任,就学生存在疑惑的问题要及时答疑解惑,阐释自己的见解,并在第一时间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从而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把握好“四史”课题讨论导向的话语权。为加强对大学生“四史”线上学习过程长远有序的建设,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组建一支大学生网络“四史”学习教育引导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和具有新媒体工作经历的学生干部组成。确定线上“四史”学习引导与把关专业队伍的具体成员后,高校则应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四史”重要概念知识和舆情引导的科学培训。此外,还要融合现有资源,创建一支“科班出身”与“业余选手”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职辅导员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工作,因此往往只能分拨一部分时间监督大学生线上学习。为提升大学生“四史”学习的质量,高校还应设置专门的“四史”学习引导工作者。例如可安排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人员专门负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这样一来,即可整合成一支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

(四)实践优化,以新颖的活动鼓足“四史”教育干劲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对于实践作用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新媒体时代。当下“四史”教育活动中,应通过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促使理论更好与实际相融合。就目前的常规思路来看,理想信念教育在具体实践中仍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对比于新媒体通过虚拟画面进行的教育模式,其深刻性有着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的最新焦点与动态引入用户的视野里,使得大学生长时间游荡在网络空间中,逐渐与现实社会脱节,情感体验走向缺失和冷淡,少与人交流,进一步降低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新媒体时期各种思想暗流涌动,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便很容易误入歧途。因而需要不断翻新教学模式,尋求有效策略规避新媒体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实践上,可以勇于进行有益的尝试,通过形式多样的“四史”微信推文的呈现,改变传统教材的隔膜感与空洞感,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欣然接受“四史”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对于教学手段要更为充分地予以更新和创新,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各类四史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活动产生的丰硕收获让学生对此更为热心和关心,也借此增进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对“四史”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进入到更为深刻的层面,形成对史料更为理性的认识。

(五)制度保障,以健全的机制增蓄“四史”教育后劲

互联网时代“四史”教育导向是否能顺利进行,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确保互联网新媒体运营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治理好网络,规范化科学运作,就要做到加强对各类资讯的审核,加强对各类教育网站的监督和分级管理,提升新媒体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规范自媒体平台乱象。无规矩,不成方圆。互联网不是阳光无法照耀的阴暗角落,也不是法外自由之地,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四史”工作同样离不开网络法治的保障。同时,要不断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力度,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懂法守法用法,规范大学生网络平台的使用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法治氛围。此外,守正创新是党对新媒体工作的基本要求,创新的前提是基础足够扎实,只有通过完善网络舆情监管制度才能保障“四史”教育发展的长远后劲。利用不断健全的管理机制推动围绕有关“四史”的新闻舆论工作不断强起来,有效提升“四史”教育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要坚持守正不渝、创新不止的理念,严守如实如是的事实之正、主旋律舆论的导向之正、服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职责之正、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宣传之正,紧紧抓住“四史”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优化课题选择、丰富传播方式、提高宣传质量,让党的声音始终在新媒体思想高地飘扬,保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分流中汇主途。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存在着机遇,“打铁还需自身硬”,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提高新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练就稳健的驾驭本领,善于转变思路,化挑战为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推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培养具有坚定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青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6/30/c_1126176 482.htm..

[2]孙少春;李伟.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以“学习强国”平台为例[J].决策与信息,202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 _20566.html.

[責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四史新媒体大学生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