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1-08-09吴雨星
[提 要]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的要求,是为了老区人民实现更好地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是饮水思源、勿忘老区的要求,在新发展阶段仍不忘铭记老区、回报老区、发扬老区精神;从现实上来说,是老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满足老区人民在新发展阶段对物质、精神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从战略地位来说,是统筹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欠发达地区
[作者简介]吴雨星,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福建福州 350000)
在土地革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及老区人民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饮水思源,勿忘老区。勿忘老区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同样要注重推进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5月在江西于都考察時,要求江西“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1]很多革命老区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推进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政治要求,也是经济要求。
一、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本精神的坚持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同样是以人的发展为宗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能体现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执政宗旨。
(一)经济发展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
经济增长不一定以人的发展为目的,而经济发展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有关“经济增长”的表现,通常“以GNP或GDP及其人均产值或增长率来表示”。[2]而“经济发展”较“经济增长”的内含更广:一是后者偏重于结果的增长,而前者则包含过程、结构当中的优化。二是后者偏重于“物质”这个维度的增长,而前者不仅包含“物质”的增长,也包括文教、卫生、权利等“非物质”方面的发展。换言之,后者偏重于“量”的增长;而前者则在“量”增长的基础上,也包括“质”的提升。片面地谈论经济增长,其出发点及落脚点不完全是为了人的发展,甚而有时候是建立在损害人发展利益的基础上。马克思早就批判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给资产阶级带来了巨额财富,却是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发展利益为代价。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社会财富的增加只会让少数最富有的人受利。随着资本的累积,分工的扩大,工人的发展越来越片面化,越来越“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3]。因此,即便是在财富增加、增长这样貌似最有利于工人的状态下,工人越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3]。除此之外,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还破坏了人赖以生存的环境,空气受到污染,自然资源耗用过度,工人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身心发展均受到阻碍。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了实现人更好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4]经济高质量发展则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首先,从人发展的维度来说,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一是促进“德”的发展。如:协调、共享发展,要求发展成果更加平等地惠及更多的人,特别是惠及老区等欠发达地区,这将增强人的公平正义感。又如:绿色发展要求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的延伸,“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3]。对自然的保护有利于扬弃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实现“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实现人的自然主义的发展,向自然状态复归。老区生态环境有着基础优势,要继续巩固老区人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但是部分老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左右江老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石漠化问题,陕北老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这就要求加大老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力度。二是促进“智”的发展。如:创新发展尤其是科技创新必然要求增加人的知识储备,提升人的能力素质。新科技革命给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带来深刻改变,尤其是数字经济发展给各国带来新机遇。各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数字人才储备。中国特别是发达地区也积极培育数字人才。老区相较于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弱,老区人民的知识储备与创新技能不足。推进老区创新发展,将引导老区人民由注重“体”的发展向注重“智”的发展递进。又如:开放发展,从外部特别是国外借鉴学习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人的知识技能。在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追求自我封闭地发展,而是立足国内,推进国际国内相互促进。老区因地理因素多处于相对封闭的位置。老区的相对封闭不仅表现在与国内其他地区未能连片发展,还表现在因多处于山区未能充分与国外链接发展。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老区人民将能吸收更多的“智”。三是促进“体”的发展。绿色发展直接与人的健康发展相关,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有利于塑造健康体魄。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也都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诸多老区兴办康养小镇、康养农村产业,体现了老区利用生态优势助力“文旅康养”品牌塑造。当然,经济高质量发展所营造的美好工作、生活氛围也将提升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四是促进“美”的发展。如:就创新发展而言,老区过去创新能力弱,通过创新发展给老区人民带来创造性的美。就绿色发展而言,老区生态美的基础较好,但还需继续巩固与发展自然的美。就开放发展而言,老区的相对封闭使得老区人民思想相对保守,眼界相对狭窄,对美的见解可能还较为传统。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将大大开拓老区人民的视野,丰富认知,提升审美的水平。
其次,从促进人群发展的视角来看,将着力推进城乡人群协调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问题,而促进乡村发展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与全面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促进农民的发展,弥补过去因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民发展的相对落后问题。由于地理、历史与社会发展等综合因素影响,老区农村覆盖范围更广,从老区内部看,老区农民相对于老区城镇居民发展相对滞后;从与其他地区相比看,老区农村问题也比非老区农村问题更突出,农民发展也更为滞后。因此,推进老区平衡发展,将重点关注老区农民发展问题。
二、体现“饮水思源,勿忘老区”的政治要求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没有老区的贡献与牺牲就没有新中国的建立,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开启。饮水思源,勿忘老区,就是要铭记历史、回报老区、发扬老区精神。
(一)铭记“血色老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人民。革命老区及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为党及人民军队,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付出巨大的牺牲,作出重大的贡献。首先,老区人民用生命成就革命。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老区人民先后有1215万人参军参战,牺牲280万余人,支前6624万人,遭敌杀害809万人。许多地方老区人口数量伤亡过半,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涉及县域,宁冈县(现已并入井冈山市)原有9万人口,第三次反“围剿”后,只剩3.5万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东兰县,原有11.8万人口,经敌人多次“围剿”后,至1934年仅剩下5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更是在根據地制造了诸多骇人听闻的“清剿”惨案,不论男女老少,甚至不放过孕妇及襁褓中的婴儿,有的家庭或家族惨遭灭绝。如1941年5月,日军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雁北地区实行“三光政策”的1个月中,共抓群众6000余人、残杀5300余人,强奸妇女7680余人。又如1942年12月5日,日军血洗滦县潘家戴庄,刀砍、火烧、活埋男女老幼1110人,其中30名婴儿被摔死,60名孕妇被剖腹,全村27户被杀绝。其次,老区人民财产遭到敌人极大地破坏与掠夺。湘鄂赣根据地平江县群众的房屋十有七八被烧毁,许多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左右江根据地在敌人“围剿”中,富宁七村九弄被烧毁124个村寨,1300户民房,5000多头家畜被抢劫;仅1935年10月的多曼惨案中,就有71个村寨800多户人家被烧毁。再次,老区人民为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财物支持。革命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但老区人民仍克服重重困难,节衣缩食,为革命捐款捐物。如山东老区人民动用146.8万车辆、76.5万头牲畜、43.5万副担架支援革命;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仅云南省文山地区群众捐出的活动经费即达3万多元法币,枪械1000多支,粮食80多万斤。①
(二)谨记“回报老区”
饮水思源,勿忘老区,强调的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要谨记回报老区。在革命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军队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就包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廉洁自律、诚信感恩条款。当时,中国共产党就十分注重帮助老区人民,供给必要的生产物资,恢复经济生产。例如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耕田队和劳动互助社,缓解苏区劳动力紧缺无力耕种问题,狠抓粮食生产,满足苏区群众和红军的日常需要。[5]但彼时党对老区人民的帮扶工作,主要还是为了补给革命战争的需要,对老区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的恢复及切身利益的回馈杯水车薪。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物质基础日益积累,有能力逐步弥补对老区的历史欠账。国家先后颁布实施诸多政策措施扶助老区发展。1952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老根据地工作的指示》,对恢复与发展老根据地各项事业做了部署。1953年国家要求对782个老区县给予重点扶持。“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终止了对老区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又加大了对老区等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1979年《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明确了革命老区的界定标准,对老区社队企业给予税收优待。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都强调对老区的倾斜照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老区振兴发展,出台了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与脱贫攻坚的“1258”政策体系②。2020年革命老区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实现了全面脱贫奔小康。在国家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实现全面脱贫攻坚的新起点上,仍然不能忘记老区,要继续回报老区,使老区人民同全国其他地区一道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赣州、三明等城市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6]
(三)牢记“传承老区”
在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也是为了铭记历史,继续发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老区精神,激励时代新人砥砺前行。其一,是为了学习与传承老区人民爱国、爱党的精神品质。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老区人民为了党和人民共同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节衣缩食支援红军抗战。众多老区群众在经历严刑拷打,面对生命威胁时仍不背叛党和人民军队。他们用血肉之躯换取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胜利,迎来新中国的成立。反观今日,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受国内外综合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未曾停歇,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加之,敌对势力利用各种平台机会渗透不良思想,少数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政治立场不坚定,易受煽动。在新发展阶段,对老区爱国、爱党精神确有必要常学常新,以抵制不良思想入侵,坚定爱国、爱党情怀。其二,是为了学习与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也曾辉煌一时,但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逐渐走下坡路,帝国主义的侵略更是给予当头棒击。老区人民同党心连心,为了民族独立作出巨大牺牲。新中国的成立宣示着民族复兴之路的开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历经70余年的不懈奋斗,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又一新起点,中华儿女要继续秉承老区人民大无畏民族精神的步伐勇往直前。其三,是为了学习与传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7]。老区人民为了党和人民军队取得抗战的胜利,为了民族利益的集体大义,牺牲个人的自我小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就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对个人利益实现的需求比以往更甚,甚至出现公然踩踏集体利益的情况。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民众不听劝告,以个人自由为名,在公共场合拒绝佩戴口罩或不配合安全性检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合力,只有发扬大无畏的集体主义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全面的胜利。
三、老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現实需求
“执政为民”,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及执政合理性的视角,论证推进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必要性。而“追求更加美好生活”,则主要从人民及满足主观情感的视角,论证推进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必要性。
(一)把握老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两重逻辑”
老区人民追求更好生活,可以从理论与历史两重逻辑去解读。
首先,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提供理论渊源。“有意识的生命活动”[3]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的实践能力与动力内含着人“有意识的”前提,并由此驱动人的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促升级,即促使“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循环螺旋式上升。因而,人的需要是历史的。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享受、发展三个层级。与此对应的是三种社会形态,第一种社会形态是指人的依赖关系,此时人们普遍期望的是“生存”的需要;第二种社会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此时人们已逐渐从“生存”的需要转向对“物”的享受并试图追求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第三种社会形态突破物的禁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好生活的追求已完全实现。当然,马克思还强调,“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准备条件。”[8]即,美好生活的追求事实上要建立在物质基础充分累积的前提下。在三个发展阶段中,人的需要也从“物质需要”向“物质与精神需要并重”到“精神生活日益丰富”转化。
其次,从历史逻辑上看,老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这个阶段,老区物资匮乏,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正在缓慢修复,但未能完全修复。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家将主要人力、财力、物力集中用于重工业发展,对老区的扶持极为有限。“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区经济建设更是停滞。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要素充盈着人们的精神生活。[9]从长远看,精神生活的追求仍然要以坚实的物质力量作为基础。二是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期间。国家更加重视对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通过重大的改革策略及系列脱贫扶贫的战略决策,推进扶贫事业的开展。对老区的扶持主要体现在国家扶贫开发的政策上。老区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以赣南11个中央苏区县为例,人均生产总值从1978年175元增长到2010年9545元,增长约54.5倍。③老区人民在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同时也呈现出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层面的需求。三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在这个阶段,主要伴随的是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与应用。“1258”政策体系就是“精准”服务于老区振兴发展的。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如期实现全面攻坚脱贫。老区人民精神生活需求逐步走向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维样态,要求政治更加民主、文化更加多元、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在新发展阶段下,老区人民也与发达地区人民一样追求享受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体验。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区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两大维度”
推进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将满足老区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精神两大维度需求。
首先,从物质层面来说,目前老区人均GDP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原中央苏区赣南地区为例,2020年赣州市人均GDP为41860元,排名在江西11个地市中的第9位,低于江西省平均水平5506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2447元。④老区产业结构优化不足,以五大跨省重点老区主要地级市老区为例,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老区三产结构比为15.4:38.2:46.4,全国平均为7.7:37.8:54.5。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占比较大、服务业占比不足。⑤由于三产结构优化不足带来就业层次相对较低,工资收入不高,影响老区人民物质生活的幸福感。
其次,从精神层面来说,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更美好的追求。其一,民主法治的政治需要。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10]列宁指出:只要国家还存在,“对被压迫阶级都是‘特殊的镇压力量”。[11]因此,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的国家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民主与自由,但是“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11]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是可以做到更加民主的。与此同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受到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制约。老区过去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势必会影响其民主法治程度;加之老区发展相对封闭,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但老区人民又迫切需要享受平等的民主法治权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物质积累及内在的“协调”“共享”发展要求,将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民主法治的宣传教育,提升老区人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与能力。其二,高品质的文化需要。随着物质基础的日益积累,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一些不良的文化风气也逐渐滋生起来,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等。这实际上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种种表现。充分发挥老区红色文化的引领与净化作用,有助于克制不良文化风气,塑造高品质、高层次的文化氛围。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的创新发展要求,有助于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文旅经济带动宣传教育功效。其三,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冲垮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剩下赤裸裸的物质关系。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超越物质主义的认知,回归“社会人”的主观与尊严。包括老区在内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体现。列宁指出:富裕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就是不公平。”[11]更不能因物质基础的相对薄弱造成更大的不公。在新发展阶段,不能忽视甚至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区等欠发达地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以期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其四,和谐美丽的生态需要。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12]新时代“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经济发展要以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也有助于经济发展。老区生态基础良好,可因地制宜走出特色生态发展之路。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的“绿色”发展要求,能有效激发老区生态优势,满足老区生态发展的需要。
四、统籌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
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不意味着国家经济整体取得高质量发展。从地理分布上看,相对发达的城市及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在深入推进,如京、沪、粤、浙、苏等省市,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港粤澳大湾区等经济带或经济区。当前学界也较关注这些发达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忽视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但是欠发达地区在新发展阶段的落后将会引起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不利于整体上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推进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整体布局的战略之需。
(一)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整体性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从“量”上看,革命老区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国土面积三成以上,老区县级行政区划1599个,占据全国行政县近六成,老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推进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量上至少是完成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一半的工程。二是从“质”上看,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掣肘在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中的很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而且综合“老少边穷”等各种贫困特征,过去是全面攻坚脱贫难啃的硬骨头,而在新发展阶段,或将继续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骨头。及早部署、统筹推进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进国家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需要。
(二)作为各地区间的链接点促进融合性经济高质量发展
老区可作为国家各地区发展之间的链接点,联动各地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上所述,革命老区多处于多省交界处,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湘赣两省边界,原中央苏区位于赣、闽、粤三省交界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位于滇、黔、桂边区,等等。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区域间统筹协商机制,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协调、开放发展。另外,老区因多处于山区、农村,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推进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着重打通省际交界处、山区农村“任督二脉”,使省与省之间、山海之间、城乡之间的人财物等资源充分流动共享,经济发展共促共建,逐步形成“点线面”合力,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向外疏通与发展。
(三)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标杆促进示范性经济高质量发展
老区地理范围分布广,多处于边远山区、多省交界处,部分老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发展困难问题更加突出,推进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更具有在经济发展上的示范意义。可以说解决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就是促进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从整体上看,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难推进的是山区和农村。而因地理、历史等综合因素,老区又多处于山区和农村。推进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在山区、农村发展方面发挥显著的示范作用。
首先,推进老区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意义。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党和人民军队多选择山区,而且是边远深山密林之地作为革命根据地。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选址依据:“境内山高林密,重峦叠嶂”“湘赣边界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和险要地形”“地理位置处于湘赣两省边界,远离长沙、南昌、武汉、广州等中心城市”[13],这样的地理特征对于开展游击战争十分有利,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区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乡村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独立存在。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生产发展落后,人才外流严重,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存在人、财、物等诸方面的不足。但是存在不足,不是说不能推进,更不是说不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审议团时,指出包括欠发达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都要推进高质量发展,而且指明了推进路径:“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14]。老区山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但也包含诸多优势,如生态基础优势、多处跨省交界处的地理区位优势等等,可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如将偏远山区地理劣势转化为当今的“城市后花园”等等。结合特色优势推进老区山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国家山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其次,推进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意义。如上所述,由于革命战争的需要,党和人民军队实施“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举措,多选择农村地区作为革命根据地。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由于老区农村占比高,经济发展慢,城镇化进程也慢。对比来说,老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未城镇化的乡村发展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地理偏僻、人力短缺等发展硬伤。但是多数老区农村也存在山林等资源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辩证思维在促进农村发展上的运用,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他就指出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闽东的振兴在于‘林”“靠山吃山唱山歌”[15]。除此之外,老区农村也存在着红色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都有利于高质量振兴发展。结合资源优势促进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对于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五、结语
在新发展阶段,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遵循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要以执政为民作为总的思想统领,以“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作为历史依据,以老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作为现实依据,以统筹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依据,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推进革命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1995年主编《中国革命老区》、2013年主编《全国革命老区“万人千县”联合调研资料汇编》。
②“1258”政策体系指的是:1个总体指导意见、2个区域性政策意见、5个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8个涉及老区的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其中5个重点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包括:赣闽粤、川陕、大别山、陕甘宁、左右江等革命老区,系五大跨省重点老区。
③数据来源:江西省1978、2010年统计年鉴。
④数据来源:2020年江西省统计局公布数据、国家统计年鉴。
⑤数据来源:选取五大跨省重点老区中下辖县域全部为老区的地级市作为样本,按照2020年各地市统计公报及国家统计公报进行测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奋力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5-23(01).
[2]秦宪文.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03-26(01).
[5]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6]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 ce/content/2021-02/20/content_5587874.htm.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徐艳玲,王敏.考量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生成逻辑的三个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14]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21-03-08(01).
[15]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马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