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分析

2021-08-09叶红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碑文

叶红霞

摘 要:作为“大礼议”的产物,明显陵的研究价值极高,2008年8月复原的《睿功圣德碑》便属于其中代表。基于此,文章将简单分析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研究意义,围绕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权威版本确定、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内容分析,开展基于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嘉靖行孝研究,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睿功圣德碑》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

0 前言

嘉靖六年(1527)怀念父亲的嘉靖亲笔撰写的《皇考恭穆献皇帝睿功圣德碑》碑文如今安置于明显陵,《睿功圣德碑》于2008年8月复原,2009年启动碑亭保护修缮工程。

虽然不少历史著作收录了《睿功圣德碑》碑文,但现阶段该碑文的相关研究较少,弥补相关研究的空白正是本文研究的目标所在。

1 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研究意义

《睿功圣德碑》碑文对兴献帝逝世及“大礼议”等内容进行了记述,具备一定研究意义,整篇碑文情感真挚、说理透彻、用语典雅,同时拥有较高文学价值。

在历史上明显陵经历过两次浩劫,损坏极为严重,修复前仅留下80字的残片,这使得《睿功圣德碑》的全貌无法展现。

值得庆幸的是,《睿功圣德碑》碑文在不少方志与典籍中收录,如《承天大志》《兴都志》,这为《睿功圣德碑》碑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由于文献重抄和重刊导致不同版本出现,各个版本间存在一定差别,《睿功圣德碑》的碑文复原一度面临着较高挑战,文物恢复和古代文化传播因此受到严重制约。

虽然《睿功圣德碑》已顺利复原,但结合复原过程开展的相关研究仍具备较高价值,同类实践可由此获得依据。①

2 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内容分析

2.1 成书过程和命运对比

在《睿功圣德碑》的复原过程中,《承天大志》与《兴都志》属于重要参考文献,二者均成书于明朝嘉靖时期,但结合考证可以发现,相较于《兴都志》,《承天大志》(现藏于钟祥档案馆)更准确、更权威。从成书过程和命运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嘉靖二十一年《兴都志》成书,以顾璘为首志修专家未能较好领会嘉靖帝的意图,这使得《兴都志》因“纪事实多误”“体例不合”等原因不予刊行。嘉靖四十五年《承天大志》成书,徐阶等阁臣基于《兴都志》的教训和对帝王心事的揣摩,重新修订了《兴都志》,嘉靖帝对《承天大志》高度赞赏并大量刊发。嘉靖在世时编成的《承天大志》与《兴都志》均收录有《睿功圣德碑》碑文,由于嘉靖亲自审阅可确定碑文的抄录不存在错误。但对于未能正式刊行的《兴都志》来说,其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并未刊印,这就使得内容错讹存在于碑文中,《承天大志》的嘉靖刻本与民国版本也存在一定用字差异。②

2.2 残碑内容和用字角度对比

进一步将《睿功圣德碑》残碑与《承天大志》《兴都志》两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碑文末尾20字落款均未在两本书中记载,但其他保存下来的60字残文与两书符合。在用字方面,残留碑文与《承天大志》完全相同,但《兴都志》存在两处不同,包括“于”(德配于天)、“统”(既予绍统),《兴都志》中分别写作繁体字“于”“统”,虽然这种差异不影响理解和表达,但这足以说明《兴都志》不足信,仍保留明朝时用字的《承天大志》则属于较为可信的文献。

2.3 碑文的用词对比

进一步围绕碑文用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承天大志》存在规律性较强的用词,具体习惯符合明朝背景,如其中的“于嘉靖三等年”等记载,《承天大志》与《明史》相符,这里的“嘉靖三等年”指的是嘉靖三年。在明朝的公文中,“等”字多加于“年”字前,以此表示某年,无实际意义的“等”字实质上属于句中助词。以往研究中明朝“等”字的这一用法很少有人关注,这种用法未记载于各工具书中,但在明代的公文中较为常见,很多明末清初的文人也会采用这种用法,但在之后这种用法便少了。

在《王端毅公奏議》《陆子余集》《何文简疏议》《方麓集》《名臣经济录》《东田遗稿》《潘司空奏疏》等明朝文献中,刚刚提到的“等”字用法较为常见,如“答应成化十三等年用药有效”“万历十三等年”“查得成化十三等年”“正德三等年”“隆庆元等年”“于嘉靖二等年”。进一步围绕“于嘉靖三等年”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等”字在《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明显陵探微》中均被删掉,这说明抄录者不了解明朝公文书写方式,这类改窜必须得到重视。由于不知道“等”字的使用习惯,为保证意思连贯,“锡予良臣”等数句也往往在抄录中被删除。

分析“于”“于”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睿功圣德碑》碑文中用介词“于”共计15处。其中《承天大志》中用“于”、繁体字“于”的次数分别为5、10次,《兴都志》的15处则均使用“于”。《承天大志》中的用法包括“德配于天”“奏于皇兄”“谋于士民”“诚孝以致于亲”“于嘉靖三等年”“又至于口授诗书”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于”与繁体字“于”两种介词后面所跟对象及用法的不同较为明显。《睿功圣德碑》碑文中的介词“于”以时间性短语或一般性的普通名词作为宾语,介词繁体字“于”则以存在尊崇意味的词语作为宾语,二者使用明确且不存在混淆问题。民国出版的《承天大志》不存在“于”与繁体字“于”的区别,仅采用“于”,这与《兴都志》的用法相同。从词义角度开展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于”字寓意的包括“大,广大”等,如“况于其身”。这里的“于”字存在大、宽的寓意,在高贵神圣的对象前使用“于”较为恰当,这是由于“于”本身存在褒义色彩。《说文解字注》中认为“于”有着尊经卑传的作用。当然,“于”字在《睿功圣德碑》碑文中的应用可能与嘉靖帝的心理特点存在一定关联。总的来说,《承天大志》所载的《睿功圣德碑》碑文较为权威,因此在2008年8月完成复原的《睿功圣德碑》碑文主要以《承天大志》为依据。①

2.4 碑文内容分析

为深入研究《睿功圣德碑》碑文内容,应从碑文的流传细节入手。基于复原的《睿功圣德碑》碑文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兴都志》《钟祥县志》《湖广通志》《荆门碑刻》《显陵探微》《荆门古迹碑文抄注》《承天大志》(民国版)等著作中均存在一定问题,讹误属于碑文流传中问题的代表。以《钟祥县志》为例,该书以“国郡”替代了“国都”(“出就湖广安陆州为国都”),而在《荆门碑刻》《钟祥金石考》《钟祥县志》中,“我皇考纪恩诗记之详矣”中的“恩诗记”被记做“恩纪诗”。在《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湖广通志》中,“诚孝以致于亲”被记做“诚已以致于亲”。《荆门碑刻》《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湖广通志》《兴都志》将“随遣使闻于圣兄”记做“皇兄”,同时《明显陵探微》《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将“即奏于圣兄”记做“皇兄”。《荆门碑刻》《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湖广通志》《兴都志》将“几于伦叙失序”记做“几于伦常失序”,《显陵探微》《荆门碑刻》《兴都志》将“朕以孩童生昧之年”记做“朕以孩童孤昧之年”②。

《兴都志》《钟祥县志》等著作中也存在一定脱漏之处。如《显陵探微》《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湖广通志》《兴都志》中将“又至于口授诗书”记做“又至口授诗书”,《湖广通志》中将“又命文臣一人”记做“又命臣一人”。《显陵探微》《兴都志》将“以金册封王”记做“以金册王”,《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湖广通志》中同时还未能记录“锡予良臣”“众议顿息”等句。

随意用字同样属于《睿功圣德碑》碑文流传中存在的问题,将假借字改回本字、随意使用异体字等情况较为常见,这虽然不影响文义理解,但显然无法满足明代的用字情况研究和原碑复原需要。如《显陵探微》《荆门碑刻》《钟祥金石考》《钟祥县志》均将通假字“蚤”(“蚤膺宪祖之命”)改为本字“早”,《荆门碑刻》则将假借用字“锡”(“锡以恩赉”)改为“赐”。

避讳也会导致《睿功圣德碑》碑文在流传过程中出现问题,如《钟祥县志》《钟祥金石考》将“玄”(“奉安玄室”)记做“元”,这虽然不算错误,但同样导致碑文与原貌不符。

3 基于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嘉靖行孝研究

《睿功圣德碑》碑文源于明朝的一桩公案“大礼议”。所谓“大礼议”指的是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由地方藩王入主皇位的嘉靖因改换父母问题引发,争论的焦点为“能否改换父母”。登基后的嘉靖帝准备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并将其牌位移至太庙中,事实上这种行为在明朝有过先例,如朱元璋、朱允炆等,儿子追封父亲在封建社会属于行孝的一种方式。但在追封问题上,内阁首辅杨廷和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提出了反对,其认为过继给孝宗皇帝朱祐樘是嘉靖继承皇位的前提,并要求嘉靖脱离与其生身父母的关系。在杨廷和的带领下,文官集团组团上奏章要求嘉靖帝称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叔、叔母,尊孝宗为父亲。嘉靖帝自然勃然大怒,但当时刚刚14岁的他无法辩过百官,因此其选择直接下圣旨为父亲正名分。但这一圣旨却被使用“封驳”权利的杨廷和退回,孤立无援的嘉靖帝十分郁闷。整个朝堂大多数官员要求其废弃亲生父母,这显然让孝顺的嘉靖帝无法容忍,此时他发现了与其亲生父亲颇有交情的、担任正三品礼部左侍郎王瓒决定站在自己这边,但不久后其便因杨廷和使出的栽赃毒计不得不离开京城。

随着双方斗法的日渐激烈,以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选择集体请愿施压,以此谋求最终的胜利。杨廷和之子杨慎更是喊出:“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在斗法的最高潮,紫禁城左顺门前跪着的一百余名官员,他们痛哭、流涕、呐喊,声动整座紫禁城,并提出:“今日不得谕旨,誓死不退!”此时嘉靖帝已经登基三年多,这三年正是他被文官团体欺负的三年。在无法与亲生父母相认的怒火下,嘉靖帝要求记录全部闹事官员的名字,随后令锦衣卫将这些人全部抓进诏狱。而在短短两天后,所有名单上的人均在左顺门外受到廷杖,134人同时廷杖,当场死亡16人,很多被打成残疾,杨党骨干杨慎、王元正、何孟春更是在几天后“享受”了第二次廷杖。最终,“大礼议”以杨党成员大多被贬往边疆结束,得偿所愿的嘉靖帝称父亲为皇考。

获得胜利的嘉靖帝为亲生父亲和先人建造了宗庙,安陆州也因作为其故乡升为承天府。嘉靖三年,嘉靖帝以“皇考恭穆献皇帝”为其父尊号并诏令全国,嘉靖十七年将牌位升袝太庙,并将其父亲追封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兴献王墓由此改为显陵,其父排序在明武宗之上。褒贬不一的嘉靖帝虽然常常被人称为昏君,但其对父亲的纯真至孝不应被忽视,“大礼议”之争正源于嘉靖帝对父亲名分的执着。三年多的時间里嘉靖帝承受了大量的痛苦、耗费了无数周折,但其孝心在这一过程中并未动摇,这源于超越封建政治秩序的纯粹亲情,父子之情最终也因此回归。

围绕《睿功圣德碑》碑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嘉靖行孝在其中占据很大篇幅。《睿功圣德碑》的碑文由嘉靖帝亲笔撰写,碑文主要内容为嘉靖之父的生平及父子间的故事,如碑文记载的“乐善好古之心”“爱育朕躬”“又至于口授诗书,手教作字”“方当日听严训,膝下承欢”。同时,《睿功圣德碑》碑文还对“大礼议”进行了定性,基于“泥古弄文”“几于伦叙失序”“欺朕冲年”“群邪解争”等内容可了解这一点。在碑文的最后,嘉靖帝对其父做出了深深的悼念,如“悲号伏前”“以报昊天”“永奠万年”“痛彻九泉”等内容。

4 结论

综上所述,明显陵《睿功圣德碑》碑文具备较高研究价值。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嘉靖行孝研究等内容,则围绕碑文内容开展了深入剖析。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现阶段《睿功圣德碑》碑文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将在未来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对碑文的研究。

猜你喜欢

碑文
浅析现存碑文中建筑修缮的历史沿革
黑田氏碑文研究
明代碑刻兴福院寺碑考究
从《永宁寺记》碑文语言文字体系中探究女真拟声语演唱语汇
《安养院记》中的人性善良
皇清诰封奉直大夫刘府君宜人祖姓孙太君“万古流芳”墓志碑
安庆万寿宫考辩
彝族碑文略论
彝族碑文略论
关于辽代翰鲁朵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