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下爱情女

2021-08-09喻美玲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形象诗经爱情

喻美玲

摘 要: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选取《诗经》中“桑”意象与爱情有关的女性形象的诗歌基础上,着力探究女子的不同形象。

关键词: 《诗经》 桑 爱情 女子 形象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在阅读中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多层面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而提高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实践的活动。这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速度及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理解,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想做好群文阅读,我认为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选准进入群文阅读的点,即引导学生进入群文的那一篇文章;其次是选好群文阅读的主题;再次是选择群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围绕主题寻找相关论据;最后是形成读书报告。

具体操作上,笔者选取了《陌上桑》作为群文阅读的点。然后选取“桑”意象、女性形象、爱情这个主题词,最终确定主题:“桑”下爱情女的形象分析。具体的群文主要是《诗经》中描写桑意象关于爱情的诗歌。

为什么选择《陌上桑》作为群文阅读的点?

因为《陌上桑》几千年来一直流传,故事很形象生动,人物形象很鲜明。叙述了“喜蚕桑”的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陌上桑”为这个故事提供了背景。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也保护了自己的爱情;同时,陌上桑树也象征秦罗敷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这首诗歌中桑树的意象是我们此次阅读关注的点。作者在这样一首诗歌中为什么要选择桑树这一意象呢?因为桑树与女子与爱情一直有密切联系。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云:“桑中即桑林所在之地,上宫即祀桑之祠,士女于此合欢。”古人在重要的祭祀场所社的旁边种上桑树,因为桑树是生命之树,意谓生命的繁衍代代不息。爱情发生在桑林中就不难理解,桑林为男女的爱情提供了重要的无限广阔的场所,桑树不像其他桃树、梨树长在庭院中,而是长在郊外。爱情就从狭小的庭院空间跳到郊外广阔原野。桑树所代表的养蚕业是古代重要的生产活动,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古代男女在桑林中采桑、劳作非常常见,久之产生感情也是理所当然的。

采桑女形象深入人心,桑树在古代具有特殊内涵,在这篇文章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用这样一首诗歌进入群文是非常合适的。

选定主题之后,进入群文,要求学生在《诗经》阅读中梳理“桑”下爱情女的形象并做读书笔记,最终形成读书报告。

经过梳理,《诗经》中“桑”下爱情女的形象多样,有主动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有爱情受阻后倍感烦恼的形象,亦有失去爱情后或幽怨或决绝的女子形象。

一、主动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

在“桑”意象下,追求爱情的女子既有贵族女子,又有平民女子。

《国风·墉风·桑中》通过简短的诗篇,记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多次约会的情景。诗中男子是从事采集劳动的青年,一直暗恋一位气质优雅的贵族女子。但因为地位低下,只能强自隐忍,然而这位贵族女子对男子产生了好感,并且看出了这位男子对自己的心意。于是,她“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主动邀约之后,表露心迹,与男子在桑中,在上宫展开了一段美好的恋情。在劳作中这名贵族女子与男子于“田野中萌发的爱情悄然增长”,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贵族女子不在意两人的门户之别,而主动向仰慕自己已久的男子示爱,可以看做主动追求爱情的贵族女子形象。这里的桑林是爱情的发生地。

《国风·魏风·汾沮洳》描写了一位勇敢主动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不过,这位女子是一位平民。這位平民女子对自己心仪的男子极尽褒扬,说他“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这位平民女子不仅认为男子长得好看,而且认为他“殊异乎公路”“殊异乎公行”“殊异乎公族”,也就是说达官贵人也比不上这位男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因为这位男子一直在进行采摘活动。他忙着采摘野菜,采摘桑叶,采摘泻泽,这样劳动的男子自然比饱食终日的贵族要美好。所以,当这位男子要走时,这位姑娘丝毫不放弃,用采桑等做借口,一直追赶尾随。这位女子为何选择采桑这个活动作为掩饰呢?因为桑树本身在古代非常普遍,采桑缫丝是古代重要的农业活动,这种活动能够给人们带来物质与精神的丰收,采桑这种活动本身无疑就体现了劳动之美。男子的劳作之美与女子的劳动之美恰相得益彰,更适合爱情的发生。采桑这个活动既是女子追求爱情的借口,又是真正的劳动,没有采桑等活动,该女子一定会对男子萌发爱情,女子追求爱情的行动会让人感觉突兀。

两位女子对自己心仪男子的表现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她们的直率、天真却是一致的。这种直率、天真正是我们对待爱情的样子。

二、爱情受阻后倍感烦恼的女子形象

在男女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许多时候都伴随着压力与阻挠。这些压力与阻挠是多方面的,总结说来无非是外力和自身。不论是外力还是自身,她们在爱情受阻后的种种表现却总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从心底里喜欢她们。

《国风·郑风·将仲子》描写了一位顶着父母兄长的压力,顶着邻居流言蜚语的压力,与一位男子相爱的女子形象。“畏我父母”“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诗歌给我们展现了这位女子所面临的爱情困境。她想爱,所以男子能来到她家;她又害怕别人说她不矜持,所以在男子到来时,她不停地叮嘱男子“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这不停的叮嘱恰恰反映了女子因爱情受阻后两难的处境。“无折我树桑”正是她两难心理的反映。她絮絮的叮嘱,正体现了相爱而不敢爱的矛盾与艰难,她的矛盾与艰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爱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爱情中除了外来的阻力以外,很多时候爱情的阻力来自自身。《小雅·隰桑》中就描写了这样一位因为自身没有勇气表达爱情而烦恼的女子形象。这位女子在美丽的桑林中,面对枝干粗壮、枝叶繁茂、秘密低语的桑林,不再似往日害羞、缄默,主动表达了见到男子的愉悦:既见君子,其乐如何。而且这位女子还设想每次见到男子时,桑叶都有不同的形态,第一章“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既见君子,其乐如何”中描写桑叶长得很茂盛柔美,主人公的心情很愉悦;第二章“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说桑叶很润泽肥厚,还用反问语气,强调主人公愉悦的程度比之前提高;第三章“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既见君子,德音孔胶”中,说桑叶已经变得墨绿,主人公对男子的思念更加牢固。桑叶的生长变化,正象征着女子对男子感情的逐渐深入。然而,这一切仅限于女子的幻想,虽然她“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但终究是没有勇气表达。她静静地一个人在桑树下百般思念又不敢表达的热烈、孤独、伤感、烦恼终究打动着千年后的我们。桑树见证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期待,并成为她表现爱情心理的载体。

三、弃妇形象

有些女子在爱情中得到爱的滋养,也有女子在爱情中逐渐被生活打磨而导致婚姻或感情破裂而被丈夫抛弃,成为“弃妇”。虽然都是弃妇,但她们被弃后的心理还是略有不同的。

《诗经》中描写弃妇形象的诗歌有人认为有11首,比较确定又与“桑”意象相关的首推《氓》。《氓》中描写了一位决绝的弃妇形象。她年轻时就像未落的“沃若”桑叶,柔美而光彩照人。这个时候男子醉心于她,把她娶回了家。嫁与男子多年,“夙兴夜寐”辛苦劳累,过着贫穷的生活。即便如此,本无怨言,像桑树枝条一般柔顺。没想到的是,丈夫却变了心,因为多年后的她,就像凋零的桑叶“其黄而陨”,面对年老色衰的妻子,丈夫抛弃了她,使她成为弃妇。虽然成为弃妇,她伤心却表现得很決绝。她痛恨男子的“二三其德”,坚决表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了一个女性的决绝与自尊。桑树的茂盛与凋零正是女子容颜的巅峰与低谷,象征着女子爱情的起与落。

女子被弃一般情况下都会有痛恨、有懊悔、有伤心绝望,但也有女子仍然对丈夫恋恋不舍、牵挂不已。《诗经·小雅·白华》就塑造了一位被弃而仍然对男子牵挂不已的女子形象。这位女子用“樵彼桑薪”比喻自己就像桑树被柴烧一样被丈夫无情抛弃,又用“之子之远,俾我疧兮”描写自己被弃后的茫然与郁郁寡欢。即便如此,该女子仍然在内心思念着丈夫,她“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她说“维彼硕人,实劳我心”。这些语句都体现了女子虽然如桑树被烧一样被抛弃,但内心仍然对丈夫牵挂、怀念。用桑树被烧体现男子的绝情,恰体现了女子爱情破裂后可怜的处境。

此外,《诗经》中还塑造了其他类型的采桑女形象,如在《国风·魏风·十亩之间》中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给我们展现了一群纯粹的采桑女形象。又如《国风·豳风·七月》中描写了一群整日担惊受怕、被欺凌却不敢反抗的采桑女形象,这和《陌上桑》中义正辞严、坚贞自洁、奋起反抗的女子形象大有不同。这些女子形象虽都与“桑”意象有关,但与爱情无关,所以不做赘述。

也有同学注意到桑下爱情女在后代诗歌中的继承与发展。

有同学找到了唐朝张祜的《车遥遥》这首诗。这首诗中“桑间女儿情不浅,莫道野蚕能作茧”两句,让我们看到这位采桑姑娘虽然被弃,但仍然希望男子回心转意,说自己对男子情深,外边的女子如野蚕一般结不了茧,自然对男子就没有情思了。这和《诗经·小雅·白华》中的采桑女形象几乎相同,可以算作一种继承。

有同学发现唐诗中出现了“桑”意象下新的爱情女形象,如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春闺思》中塑造的思妇形象。这首诗中的思妇在有着“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的春天,提笼来采桑叶,可是却“提笼忘采叶”,为何忘记呢?是因为她想到了昨夜关于渔阳的梦。渔阳乃边境征戍之地,想必这位采桑的姑娘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想得太投入,以致倚树凝思忘记了采桑叶。这一类的思妇形象在《诗经》中几乎看不见,但唐诗中却有。这类纯粹的思妇形象给我们带来艺术美感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爱情之美。这里的“青青陌上桑”非常有力地衬托了这位思妇对心上人思念之深。

再如唐诗《薄命妾》中塑造的弃妇形象也与《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大为不同。诗的内容是“薄命常恻恻,出门见南北。刘郎马蹄疾,何处去不得。泪珠不可收,虫丝不可织。知君绿桑下,更有新相识。”这首诗塑造了一名因丈夫有了新欢而伤心欲绝的弃妇形象。这名弃妇不如《氓》中的弃妇决绝,也不如《诗经·小雅·白华》中弃妇的牵肠挂肚,她“常恻恻”“泪珠不可收”,仿佛更多的让我们看到的是她的伤心,但是,这位女子内心其实是非常清醒的,她知道丈夫在“绿桑下”有了“新相识”,这样的命运认知使她决计不去绿桑下。这里的绿桑成了勾起弃妇伤心的事物。

本次群文阅读到这里基本可以结束,给我们的启示是:以人物形象及相关联的某个意象来带动群文阅读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学生能够在此主题下进行阅读、探究、深化。像唐诗中的女子形象就是在《诗经》启发下的深化,学生能有如此想法,实属难得。当然,群文阅读还有其他很多路径,我们应根据情况而做出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形象诗经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