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重维度

2021-08-09田莉

文教资料 2021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田莉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必须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学生的新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积极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原理”课铸魂育人作用。

关键词: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改革

在社会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直面现实问题,不断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问题的出现是改革的动力,问题的解决是改革的目的,问题意识是推进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同志强调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要“树立问题意识,把重大问题作为思考着力点,查找并研究关键性问题,大力促进解决中国发展遇到的一连串突出矛盾与问题”(1)(21)。同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之一,必须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学生的新特点,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积极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原理”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原理”课铸魂育人作用。

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深层缘由

问题导向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方法论,是立足现实基础,联结历史未来,联系认识实践,聚焦问题,展开工作的工作范式。“原理”课教学改革必须围绕“问题”中心,立足问题、面向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

当前,世界局势急剧变化,国际力量调整重塑,各类矛盾纵横交错,各种问题互相交织,各级能量不断积聚,变局之大百年未有。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各国之间总体稳定、和平共處、合作共赢的全球趋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各国之间矛盾依旧、暗流涌动、风险积聚的不消停不确定加剧升级,国际社会面临诸多共同挑战。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基础产业飞速发展,科技发展不断实现创新突破,国家整体实现历史性变革和跨越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是,当前我国正处在历史交汇期,任务艰巨,是我们最接近、最有能力、最有信心谋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也是面临最大艰难险阻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期许轻轻松松就能成功实现。同时,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经济转型升级还处于攻坚阶段,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尚需协调,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科技创新任务还很艰巨,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存在等。这些新形势新问题对“原理”课教学提出新要求,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课程改革创新,以深刻理论剖析时代问题,切实回应时代关切,深入阐释社会发展规律。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是实现原理课教学目标的内在诉求。

“原理”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帮助学生从内心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洞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对“原理”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拥有更广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和锐利目光分析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比如: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为什么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为什么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不是在补课?是不是无法跨越“卡夫丁峡谷”?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在这种新变化中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情况下不再是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人们支付的资金到达中间平台,确认收货或到达一定期限资金才会到达商家手中,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还是支付手段职能?房地产市场中的期房交易货币是执行的什么职能?这样的交易方式是否违背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是否已经过时了?为什么都是支付工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剥削?我国已经消灭了剥削但为什么还存在剥削现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如何看待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调整我国分配格局?如何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这一政治经济学理念?如何理解“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在“原理”课教学中遇到的学生非常关注和聚焦的现实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复杂且尖锐,极其容易使大学生陷入困惑和迷失方向,在重要的选择关头容易立场不坚定,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因此,坚持问题导向进行“原理”课改革就是要求教师聚焦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用透彻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答。“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不能回避现实社会问题,更不能脱离现实问题,不能只回答老问题,更不能忽视新问题,如果离开了对现实问题的回应和解答,就会陷入理论和现实各自为阵、自说自话的“两张皮”泥淖,造成理论课堂和社会课堂脱节,理论和现实相分离,就可能成为“经院学派”,与“原理”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因此,“原理”课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大学生应对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原理”课教学既要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更要从铸魂育人的高度和站位用理论直接学生心灵的园地,引领学生的思想。信息化是当代大学生生活最大的特点之一,多元信息容易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造成他们思想困惑,使他们对党和国家的看法呈现出不稳定、易摆动等特点。因此,“原理”课的教学必须切准学生的关切点和聚焦点,尤其是现实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将问题导向原则作为“原理”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将问题导向原则贯穿“原理”课教学的全过程,理论教学贴合社会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自觉思考和探索“原理”课的思想精髓,切实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说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学懂,只有学懂才会“真信”,只有“真信”才会真正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原理”课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二、问题导向视角下“原理”课教学的存在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高度重视“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创新,对“原理”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刻探索和大量实践,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融入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程度的思考与研究,“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原理”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原理”课课程特点带来教学改革创新困难

“原理”课是四门思政课中最具理论性、抽象性最强的学科。就课程内容本身而言,一方面,“原理”课教材通过七章内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内容,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比如第四章涉及“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新界定,教材只是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属性阐述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也提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变化带来的生产目的的改变,要重新对“生产性劳动”进行认识和界定。但就如何认识和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到底是什么?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生产性劳动”有什么区别,教材未进行阐释。再如第五章中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自身政策的调整孕育着“某些社会主义因素”,包含哪些政策的调整?又孕育哪些社会主义因素?如何理解这种调整和孕育与成为社会主义前奏的关系,等等。可以看出,“原理”课教材具有教材话语范式和逻辑理路,受到篇幅与编写要求等影响,教材体现出学理性、抽象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特点,这对“原理”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原理”课教材不断修订,内容的增加、整合和调整,要求“原理”课教师对教材进入重新学理思考及深刻把握。

(二)“原理”课教师队伍教学改革创新的问题意识还需提升。

“原理”课教师是“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原理”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理论功底深、专业素养强、教学水平高,还应该密切关注理论前沿、关心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拓宽视野,具有高度的问题意识,积极推进“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创新,及时更新教学案例,及时融入新的教学资源等。但是,目前“原理”课教师推进课程改革创新的问题意识不够、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部分教师对“原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求在“规定动作”内完成课程讲授的本职工作,存在教学案例陈旧跟不上新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不符合学生时代特点和心理需求,不会主动思辨、应变和改变等问题。二是“原理”课教师队伍并不都是本专业出身,对于“原理”课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把握不够,自身尚未很好地构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思维体系。三是部分教师仅停留于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对于“原理”课教学进行的科研较少,还不能以科研促教学。四是“原理”课教学面向对象具有多样性,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部分教師不能结合不同专业进行课程思政,同样的教学案例用于所有的专业,无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不够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

(三)学生对于“原理”课课程学习目的定位不准。

对于“原理”课的学习,学生学习目的的定位呈现多样化。一些学生认识到学习“原理”课能够帮助自己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伟大思维工具。有的学生单纯为了修学分,只求考试顺利过关;有的学生认为在考研政治中《原理》部分相关知识占分比重高,因升学需求所以认真听讲以奠定基础;有的学生因为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考试内容对于“原理”课有所涉及,所以才学习;有的学生因为奖学金评定的需要所以“原理”课成绩想拿高分等。学生的学习目的直接决定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思想的引领,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学习《原理》的重要性。

(四)大思政格局尚未形成,“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还有待大力营造良好环境。

“原理”课教学直接或间接涉及学校党委、教务处、学工处、宣传部、所有的招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图书馆等多个部门,目前一些高校还没有形成大思政格局协同育人,比如对于思政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科研项目并未设置思政专项,教学改革支持不足等,造成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不强,积极性不高;还存在一些非思政课教师不能高度认识到思政课、“原理”课的重要性,认为专业知识才是学生的看家本领,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些高校党委领导虽然意识到了“原理”课的重要性,但相应举措落实力度不强等,使“原理”课的教学改革遇到一些障碍。

三、坚持问题导向下“原理”课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针对“原理”课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境,必须保持高度清醒,认清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贯穿问题导向原则,针对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积极推进“原理”课的改革创新。

(一)高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为“原理”课教学改革提供组织保障。

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想政治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3)“原理”课教学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一方面,高校党委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把加强和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深刻思考制约“原理”课教学的突出问题,积极支持“原理”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各学院、各部门协同发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共思共建共促“原理”课的教学创新改革。

另一方面,学校党委和各部门领导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从自身做起,率先垂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教学管理中,让学生在浓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氛围中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磁场。学校各级领导应该带头走进“原理”课课堂,倾听学生的需求,倾听教师的声音,积极参与“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同时,“原理”课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基地建设、教研项目等,需要大量经费资助,各高校领导应该加强对“原理”课专项经费支持,确保“原理”课教学改革过程中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保障教学改革稳定推进。

(二)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健强《原理》师资队伍,为“原理”课教学改革滋养内生动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关键在“原理”课教师,各高校应该大力实施人才强教工程,健强《原理》教师队伍,为“原理”课教学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方面,“原理”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认识到作为“原理”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是“原理”课教师应该提高积极性,坚持常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从读原著中悟原理。只有经常读才能理论更透彻,透彻的理论才能更好地结合实践和学生特点,深入浅出,以理服人、以理育人、以理树人。二是“原理”课教师应该提高主动性,坚持积极思变。根据时代需求和“原理”课教材的变化更新学识,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革新教学手段和利用最新教育资源。三是“原理”课教师应该提高创造性,结合不同专业积极了解专业背景,融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促使“原理”课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多元渠道健强教师队伍。一是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尤其是积极给“原理”课提供培训机会和平台,包括学历提升培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学习以扎实学习。二是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各级高校应该把好人才引进关,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且师德良好的博士人员,筑强师资队伍。三是强化师资队伍考核。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建立健全“原理”课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队伍活起来,积极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使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步提高。

总之,新时代“原理”课必须以问题导向为原则,针对当前“原理”课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推进“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推动“原理”课创新发展,有效发挥铸魂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

[2]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3]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项目基金:本文系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GYB201920。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