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2021-08-09梁金龙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三全育人

梁金龙

摘   要: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方法,其中,全员育人为劳动育人主体单一化增加了协同性,全程育人为劳动育人过程断层化增加了耦合性,全方位育人为劳动育人途径简单化增加了实效性。因此,高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应坚持全员育人,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坚持全过程育人,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进程;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各方资源有效联动,以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大学生   劳动教育   实践路径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准确把握育人导向,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2020年7月由教育部印发实施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作为《意见》的重要补充性文件,对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基本理念、评价体系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阐述和规定。在“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如何解决劳动教育面临的育人问题,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及如何有效挖掘、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透视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拓宽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新思路。

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但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未受到足够重视,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境地。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劳动育人观念,创新劳动教育工作方法,建立健全新劳动教育实施与评价机制。“三全育人”包含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三大要素相互贯通、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可为劳动教育提供全新工作思路。全员育人要求“人人参与”,为全过程和全方位提供主体支持与育人保障,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多重育人要素的有机整合,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育人主体的思路;全过程要求时间上的广延性和空间上的伸张性,有效衔接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各个阶段与各个维度,拓宽高校劳动教育的思路;全方位要求整合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线上线下、校内外间的共同联动,构建全新劳动教育的育人格局,拓宽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不仅为高校各项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还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学校教育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价值,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三全育人”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全员育人有效落实相关主体的劳动育人职责,通过全过程育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劳动实践的各个阶段,通过全方位育人有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达到以劳增智、以劳树德、以劳育美、以劳强体的综合育人效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价值遵循。

二、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主体单一化,缺乏教育合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道:“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不仅明确了劳动教育内容的涵盖面要广,还为劳动育人要素指明了方向,即以高校辅导员、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为实施主体,家庭、社会为支持主体。但在具体育人工作中仍存在育人主体单一化、各自为政等现象,导致劳动教育在实施中缺乏教育合力。

辅导员身兼多职,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还要进行毕业就业、生涯规划与人际关系的指导工作。因职能较多、工作范围较广,职能界定具有模糊性,多数辅导员显得分身乏术,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只是简单下发教育实习、职业规划的任务,单纯地通过体力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忽视劳动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此外,在多数高校中,专职劳动教育师资贮备不足,缺乏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水平超高的劳动教育教师;后勤管理人员育人意识薄弱、职责定位模糊,校友资源利用不当等问题影响综合育人的实践效果。

(二)劳动教育过程断层化,缺乏有效衔接。

教育部印发《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阶段性要求,研究制定学校学年(或学期)劳动教育计划……”[3]明确了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阶段性、连续性和针对性,高校劳动育人工作既贯穿于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又体现在各个学科间的相互融入,更凸显于学生假期的教育中。但在实际劳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断层化、衔接不当的问题。

劳动教育过程断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断层,首先,高校缺乏入学前、在校中、毕业后三个阶段的劳动衔接教育,各阶段劳动教育目标不清晰未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一味地追求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发展、就业率的实现;其次,劳动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偏差,具体体现为生产性、服务性、日常性劳动的内容混杂、陈旧;再次,在劳动教育实施方面,虽少数学校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仍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出现课程衔接不当、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忽视各个阶段的协同育人作用;最后,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层面,过程性评价缺失,评价主体单一化问题都会影响劳动育人工作进程。

二是横向断层,即高校忽视劳动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科融合,无法实现学科间的“共生共促”。此外,第一劳动教育课堂缺乏活力、教学内容简单,第二课堂教学路径单一、第三课堂网络开发空間不够,都影响劳动育人工作的推进。最后,寒暑假的劳动育人存在断点,寒暑假劳动教育内容缺失,寒暑假多数学生选择回家,或去其他城市从事兼职工作,正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无法开展正常的劳动教育课程,只是通过线上交流开展育人工作,育人时间相对分散,育人方法相对单一。

(三)劳动教育途径简单化,缺乏资源整合。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因素,各方教育资源的整合将丰富劳动教育的途径,实现劳动教育的良性发展。当前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家庭中劳动教育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仅靠学校单一的教学途径,缺乏三者间相互协同发展、资源整合,影响劳动教育时效性的提升。

第一,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随着各项劳动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高校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但在片面追求就业率、升学率的同时忽视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使得劳动育人的作用不能充分体现;第二,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软化,受社会文化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给予较多的关注,而对于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采取忽视态度;不少家长将劳动与学习置于两个对立面,假借学习之名剥夺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出现劳动意识匮乏的现象。第三,劳动教育在社会中被淡化,社会劳动教育缺乏活力,企业、组织、机构等社会资源缺乏合作。其次,在不良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念发生偏差,不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全员育人,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全员育人要求人人参与,各自履行育人职责,实现劳动育人主体由“单”向“多”转变。高校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切实做到“行为示范”,通过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标杆[4](58-62)。

第一,高校辅导员坚定“三全育人”的理念,加强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每位学生各阶段的教育工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构建劳动育人桥梁。劳动教育专职教师要以劳动教育课程为主阵地,根据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和劳动理论的发展规律,与学生共同开展具有专业特色、行业需求等相关劳动理论知识的研究,推进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大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劳动意识,充分挖掘第三课堂的劳动教育因素,实现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

第二,习近平同志的新时代劳动教育观,赋予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全新意蘊,赋予高校后勤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的全新任务[5](4-6)。首先,后勤工作人员应清晰认识到自己劳动育人的光荣使命与责任,始终践行服务育人理念,强化劳动效果。其次,后勤系统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精心设计不同阶段的育人课程模块,开设后勤岗位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体验劳动,培养正确劳动意识与择业观。还要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在大学生生涯规划中的价值引领,因教育经历的相似性,校友与大学生在沟通中产生情感共鸣,校友可以给予大学生一些求职经验,为他们在求职中面临的问题答疑解惑,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此外,通过邀请知名校友分享求职及创业之路,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并分析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与其他育人主体共同形成多方教育合力。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推进一体化进程。

全过程育人,应在纵向上做好劳动教育各阶段的整体衔接工作,在横向上加强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活动内容放在重要位置,开拓劳动教育新的发展渠道,通过课程、思政、实践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将劳动教育纳入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育人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转变。

一是纵向上做好劳动教育各阶段的整体衔接工作,首先高校要做好大学与高中阶段的入学适应性劳动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劳动理论课程,大二大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劳动课程,大四这一学年要紧跟社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

二是横向上,首先,在课程劳育上,高校应开设劳动理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劳动文化精神、劳动情感态度、劳动习惯等相关内容的教育,还可以在劳动课程中融入劳动社会学、劳动政治学、劳动教育学等相关劳动领域的知识,实现不同学科间的融合与发展。其次,在思政劳育上,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劳动精神与劳动元素,从历史文化、现代劳模精神等方面挖掘劳动教育与德育的协同育人功能。最后,在实践劳育上,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高校可依托学生会及相关社团在每学年、每月、每周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大赛、求职现场模拟,以促进实践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共同提升,做到知行一致。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实现各方有效联动。

劳动教育可以比喻成一个圆圈,以学生为圆心,以教育价值为半径,实现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树德,应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发展,实现育人方位由“面”向“体”的转变。

第一,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学校劳动教育常态化。高校在育人过程中首先要统筹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整体规划。其次,要开足开齐劳动教育课程,合理安排劳动教育课时所占比重,对将要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设计。再次,要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格局,在评价中给予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管理者更多的话语自主权,整合多维评价、发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等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评价方式并存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第二,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首先,家长应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明确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诚实劳动、奉献劳动都应该被尊重。其次,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家长可以利用优良的家风家训丰富和创新家庭劳动教育内容,逐步使大学生养成勇于奉献、勤劳节俭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和劳动价值观。最后,家长要避免包办一切,掌握好适度原则,学会放手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独立意识。

第三,营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实现社会劳动教育的多样化。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鼓励单位、企业、工厂、教育机构等社会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地和硬件设施,为协调各方力量提供全方位支持。其次,要加大大众传媒宣传力度,结合线上与线下资源,传递主流劳动价值观,开拓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使全社会形成学习模范、争做模范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4]刘瑶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

[5]刘向兵,李珂,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

中北大学研究生科技立项资助课题“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项目编号:20201776)。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劳动教育三全育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