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切实抓好“课程思政”

2021-08-09林慧薛媛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林慧 薛媛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旨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高尚人格、有崇高信仰、有渊博学识、有仁爱之心、有坚定意志的学子。一些学校,在推进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育人意识不强、育人能力不高、育人方法改善不及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增强“课程思政”实效性,就应当整合优化教师队伍,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掘育人元素,运用多种方法、多样思维、多方途径增强育人实效,使其在育人方面发挥最大效用。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是各课教师提取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贯穿课程全程,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同时,强调所有课程都蕴含育人资源及育人功能,其目的是改变教师原先的“固化思维”,增强教师育人意识、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改进教师育人方法,使本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的前进方向上保持一致,解决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使其差异最小化,育人效果最大化。为此,必须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深刻研究、分析、探讨、辩论、协商其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与缺陷,寻找最恰当的方式探索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实施路径。

1.“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

在了解、思考问题前,应深刻认识其提出的背景,本文将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首先是初步探索阶段。2016年12月7日至8日,习近平同志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该句对各类课程的建设目标提出要求,指明育人一个大工程,既要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基,又要大力构建综合素养课及其他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座高楼大厦更坚固、更牢靠、更稳定。指明目标是实施的第一步,健全相关的处理方式是第二步。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2]。各学科都蕴含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资源,但是,其产生并不是自然而然、主观随意、任性而为的,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各门课程,运用以往的渊博学识、扎实功底和积累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处理课程。在教师做好基本工作的同时,高校应健全完善管理办法,对其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深化,为高校发展指明改进方向和前进道路。

其次是拓展深化阶段。2018年10月8日,教育部发布意见从教师、课程、课堂等方面阐释和说明“课程思政”,提出要选拔优秀教师,传播弘扬正确的育人理念、育人方法,教师要交流学习、互相沟通配合,形成你追我赶的和谐氛围。该意见使关于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更加全面、细化,在对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基础上,强调课程的育人效用要继续加强。随后,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表的意见[3]指出,要逐步建立、慢慢发展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课堂、示范名师和团队、示范教学研究中心。这“四个一批”的提出,表明国家和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坚定信心和强烈意志。

最后是形成发展阶段。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指导纲要[4]表明根据不同特色的专业,实施不同的办法推进课程思政,更明晰其具体内容和建设目标,健全其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从内容、目标、具体实施、评价机制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提出要求,使其更全面化、系列化、规范化、合理化。

2.“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2.1“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坚定

目前,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在育人和育才方面比较注重育才,然而,育人与育才应同步进行,二者没有先后之分、轻重之分,因此,应着重关注教师对育人的认识。从强化育人意识和提高育人能力着手。

长期以来,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在“育才”与“育德”方面通常都会选择前者,会下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忽略有关德行方面的教育。但是,习以为常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个人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浇灌,还需要德行的润化,只有二者合一,才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相关教师应改变以往的固化思维,与时俱进,既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又加强道德教育。

“课程思政”的提出,进一步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素养,能够深挖出不同课程中拥有的育人元素和资源,并分析、研究,使其能够更好、更合适、更恰当地融进课程,这无疑使相关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与困难,教学任务进一步加重。教师在实现课程目标、完成课程任务的同时,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将价值引领融于知识传授,促使学生能真心接纳,易于接受该课程。

2.2“课程思政”育人方式不灵活

“课程思政”强调以隐性的方式育人,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显性育人不同。课程不同,教育方式也应随之发生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梳理课程知识、理清课程结构的基础上,把育人理念融入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在育才的同时兼顾了育人。专业课教学富含知识性,缺乏人文性、亲和性,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正确且坚定的政治意识,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担当、责任和使命,处理好育才和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育人效果只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课程思政”不是一种标签,也不是简单地打造“品牌课程”。其建设与推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配合,既要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支撑,又要有配合默契、知识深厚、能力高超、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基础,还要根据学校所处地域的特色、学生所学专业的差异、优秀人才资源分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经过长时期的磨合與试验,打造出符合本校特色的、独一无二的“课程思政”。

2.3“课程思政”育人制度不完善

当遇到棘手问题时,恰当合理的制度往往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不合理的制度会使问题的处理难上加难、无从下手。“课程思政”作为一个完备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面且科学规范的制度确保其正常运行。但是,由于其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概念,因此相关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不全面。

第一,“课程思政”健康、良好地运行需要行之有效的机制。为此,党委应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政部门发挥管理作用,相关部门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此基础上,高校要根据自身特色与实际情况,相应地建立领导机制、组织机制、保障机制。在完备机制的基础上,促使相关部门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发展,有关教师积极提高能力和素养,形成全校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要着力挖掘除思想政治教育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促进相关教师的配合,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

第二,“课程思政”的健康发展需配套的保障机制,包括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在建立相关机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于认同且不断认真践行的教师给予认可,表现突出者给予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对不认可的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改变其原本的错误意识。合理的评价机制既能延续以往的正确措施,又能及时纠正错误做法。应在日常实践中不断总结相关经验与认识,积极构建合理恰当、全面广阔的评价体系,其中应包括包罗万象的评价内容、各式各样的评价方法和清晰明确的评价目标。

3.“课程思政”的实施对策

3.1大力整合、优化“课程思政”育人队伍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教学方式的改变对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队伍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提升。

第一,教师需明确“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并不是违反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宗旨,而是在教授好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与道德的双重教育。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固化思维,正确认识、认真对待“课程思政”的实施。韩愈在《师说》中表明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告知学生知识、理论,还是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生而为人的责任、使命和担当。教授学生道理时,专业课教师和通识课教师应该做到言论和行为一致,亲身体验、努力实践所说观点,学生只有看到教师的所作所为与其倡导的观点统一,才会从心底里接受该观点,继而在行为上实践。

第二,大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教师不仅应政治强,还应具备价值引导力。认真研究分析生活热点,知学生所知、想学生所想、关心学生所关心,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纠正其错误观点并引导其向正确的道路前进。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发现并且挖掘出课程深处具有的育人因素,再利用学科优势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并着力将“四个自信”思想融入课程,更好地发挥育人效力。

3.2积极调整、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比分析法的使用。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因素有差异。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要从本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善于发现其他人不易发现的内容,提取出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比较、分析,目的是深刻领会知识教学的本质、宗旨、内涵。通过对比分析,能够增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促进知识性和思想性的交融,让学生不仅入耳、入眼,还入脑、入心。

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法的使用,真实的案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可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获取知识。但是,他们获取的知识大都呈现碎片化、零碎化、不系统、不全面的特点。因此,学生在线上获得的“知识”需要教师在线下课程予以纠正。专业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将育人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让其思想由理论回归现实、了解现实,面对突发事件、未知事件具备稳定的心态、睿智的头脑,学会多样的处理方式。

3.3充分挖掘、提取“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中的课程指多门课程,包含多个专业。

对于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教师应在专业课程完成的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领会和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所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知识发挥的实效性、效用最大化。要帮助学生成为有崇高信仰、有家国情怀、有广阔视野的人,使其在面对民族问题、国家问题及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时,保持政治清醒和人格独立。

对于工学类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在讲解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相关理论时,应将国家积极推行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低碳环保国策及新发展理念融入其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意识。在讲解建筑设计类专业相关知识时,让学生明白中国的高层建筑数量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赶超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多项技术已输出到世界各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及科技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于医学类专业课程,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新冠肺炎谈中医药理论,分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化工应用,从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思考,从生命伦理学中的后果论与道义论研究新冠肺炎的实施情况,学习“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医者精神及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灵活思辨、从容不迫的表现。

对于农学类专业课程,相关教师应将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及杰出人物融入课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农”意识,培养其从乡村出来,又报效乡村、回归乡村的无私奉献精神。将乡村振兴战略穿插于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

对于艺术学类课程,专业课教师应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如参观革命遗址、了解革命文物,或者是将革命人物的伟大英雄事迹融入课程知识的讲述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情感教育,深化情感。

不同的课程教授的知识不同,其中蕴含的育人要素也具有差异性,各专业课教师都应积极探索课程中包含的育人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爱国情怀,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与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完美契合。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应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01).

[4]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N].人民日报,2020-06-06(04).

[5]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5):98-101.

[6]何云峰,吉列丽,张青青.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能力:“课程思政”的新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8):37-39.

[7]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186-191.

[8]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2):1-6,15.

[9]罗仲尤,段丽,陈辉.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8-143.

[10]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01):102-107.

[11]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03):59-62.

[12]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N].光明日报,2017-12-07(12).

课题来源:2018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课题号:L18DSZ011。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