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言》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研究

2021-08-09李倩邵蔚旸

文教资料 2021年13期
关键词: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

李倩 邵蔚旸

摘   要: 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宣言》中论述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及自由人联合体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同志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应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条件,以及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三方面,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始终将全人类共同利益作为奋斗目标。

关键词: 宣言   世界历史   资本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当前,我们生活在市场资本运作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全人类目前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2013年习近平同志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给时代之问交上了完美答卷,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

一、《宣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基石

(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阶段,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作出合理客观评价。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提升,自然科学在生产领域广泛运用,社会生产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常常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后期,在资本利益的驱动下,各商家为了抢占市场,不断更新、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努力让自家生产的商品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导致同质商品数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量,社会陷入产能过剩危机。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到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需要,驱使资本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可见,社会化大生产的提高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世界市场机制的形成为全球治理提出时代要求

在资本的驱使下,社会人情伦理道德变得涣散,因有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资本阶级不得不去世界各地开拓疆土,积极开发市场,建立世界市场联系。资产阶级的扩张并不是公平、合理的,这种盲目扩张并没有将整个人类的利益作为未来发展目标,仅仅是为资产阶级少部分人谋求利益。这种谋求利益的方式注定会引发诸多社会治理问题,造成不同程度的全球治理困境,打破全球治理平衡。当今诸多国际问题的频发、争端的存在是不良谋求利益方式的产物之一。在此种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市场机制急需一种囊括全球范围的、以谋求全部人类利益为目的的治理体系。

目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世界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美国版本的“马歇尔计划”,是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扩展的掠夺摧毁模式,真正将人类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伟大战略。这种顺应世界发展进程的战略正是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良方。

(三)自由人联合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美好愿望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对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概述。每一个人作为构成社会的每一个独立单元,其意志的表现不仅关乎这个独立个体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发展动向。将每一个自由发展的人集合形成一个整体,将会焕发出分散个体所不能匹敌的生命力。这种自由人联合体就是马克思、恩格斯预测未来人类命运的最终目标,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之奋斗一生的高级的社会形态。

二、《宣言》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心聚力

(一)《宣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开放合作共识

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让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撇开世界市场的潮流独善其身。分工与合作细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因为利益关系更加密切。打开国门,进入世界市场,必然存在利益的往来。各国因在世界市场平台上进行频繁的利益往来,逐渐拓宽领域,使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开放的深度越走越深。确立开放性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的必要前提。

顺势者昌,逆势者亡,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求各国敞开大门,实现资源流通优势互补。既然开放成为无可避免的客观存在,那么在开放的状态下如何共同进步、整体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必须面对的课题。恶性竞争或许对某些国家而言能获得短期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必定会导致整体的溃烂,必定会损坏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相反,互利合作是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共同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确立合作性共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有益手段。

随着世界日趋多极化、文化逐渐多样化、社会愈加信息化,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完全切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与要求。

(二)《宣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文化共识

资产阶级无限制地对外扩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融合,促进文化的交融。“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往那种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闭关自守状态完全被打破,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是《宣言》对公共文化形成的有力阐述。放眼全球,任何国家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开放、思想多元性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文化相通,民心才通。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建起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融合互鉴编织纽带。

(三)《宣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政党力量

《宣言》对无产阶级的诞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释:“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身于死地的武器,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无产阶级伴随着社会化大生产而生,随着社会化机器的普遍运用及分工的细化,无产阶级逐渐沦为机器的附属品,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无产阶级如要改变被压迫的命运,只有联合起来发动暴力革命,才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共产党就是从工人阶级中脱颖而出的阶级力量,其先进性表现在了解全部历史发展进程,是优秀的无产阶级政党。

三、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联合国安理会在2017年3月17日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记入会议决议中,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性的肯定与支持,中国的宝贵智慧为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战略的启动和实施,展现了中国以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实践蓝图。

(一)建立新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在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不断加深,世界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大,呈现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生动场面。中国改革及发展的过程一直依赖于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二者缺一不可,做好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协调配合,发挥国际和国内两类资源优势,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议的伙伴关系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

(二)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

近些年,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做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落实与沿线国家的具体工作。

1.高层引领推动。近些年习近平同志、李克强同志等先后出访近三十个国家,数次参与到促进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友好伙伴关系的对话中,深入细致地向世界阐述中国“一带一路”的关键内涵及重要意义。例如,我国在2017年5月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议,受到近三十余位政府首脑及国家元首、一千六百余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的参会支持,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阶段,不再只是停留在理念、规划阶段,而是迈入行动、实施阶段。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9年4月26日召开,习近平同志在会议开幕式上深入细致地向世界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介绍了中国未来的计划,呼吁世界各国要在当今这一新工业革命时代,即使站在风云变幻的时期,也应全力践行“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6月中国召开G20峰会,习近平同志在会上以世界经济形势和贸易问题为主旨做公开演讲,反复提道:中国倡议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主要目的是通过调配更多资源,促进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加强经济增长动力,确保世界各国市场交流联结,使得经济全球化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最终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2.推动项目建设。做好各项基础设施工作的建设规划并对各项技术标准进行整体性连贯与交接,合作建设国际性基础设施主干道、主通道,可从交通、能源、通信网络等三个方面日渐完善亚洲全地域及与欧洲、非洲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一带一路”的主要通道,打通被堵塞的公路设施,落实主要道路所需的设施,确保交通道路的通达性;能源建设方面要加强合作,共同保障输气、输油等管道的安全性,积极促进跨境电力建设与输电通道的设计开发;通信网络建设方面沿线各国要联合做好跨境网络干线上的光缆铺设,全面推动通讯互联,大力加强信息互通。

3.合作機制建立。构建双边或多边的联合性工作机制,共同探讨建设“一带一路”的执行方案、时间进度、运行路线图。借助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性合作工作组织的作用,把握住沿线各国区域国际论坛及展会、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及展会、欧亚经济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等平台的合作机会,在中国与亚欧非、东盟、俄罗斯等国家博览会上密切沟通与交流。确保国家间合作畅通,确保“一带一路”倡议惠及更多地区或国家的人民。

4.融资平台建立。亚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融资难、融资少等问题,亚投行的成立有效解决了这类问题,不是中国自己的银行,而是世界的银行。亚投行的存在不是对世界银行的替代,而是有力弥补了世界银行的不足。亚投行逐渐成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提供者,有力解决了亚洲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世界金融体系投资缺口问题。

5.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良好的沟通是各国加强经济互动的敲门砖,促进不同国家间的深入合作,建立不同政府间的多层次沟通机制,加深利益合作,积累政治信任,确保达成合作共识。实现国际和国内两个广泛市场的沟通与合作,加大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6.加强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是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落地的社会根本与基础,各国应对传统丝绸之路上形成的合作精神深入地挖掘与弘扬,大力举办文化与人才交流合作活动,如学术往来、青年和妇女交往、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等,以此作为促进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民意基石。例如,为沿线国家设立政府奖学金,与沿线各国联合组织艺术节活动、文化年项目及电视周电影节、图书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可通过联合创作或翻译广播电影电视等精品节目促进人文交流,共同进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及联合保护行动,开展旅游合作,积极联合主办体育活动,共同参与体育赛事,通过运动比赛建立友谊。

(三)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地球上生活的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仅是全球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还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能源治理、气候治理、野生动物治理等多方面一直承担着大国应该肩负的责任。近年来,中国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工作,无不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中国人民始终将全世界人类的命运融入自身发展中。

(四)严厉打击全球恐怖势力

威胁全人类生命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恐怖主义带来的全球恐怖势力。随着世界动荡不断加深,恐怖势力、恐怖分子袭击事件频繁出现,严厉打击恐怖势力成为全世界面对的挑战。面对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的蔓延,中国在反恐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深入参与反恐合作,通过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支持会员国反恐能力建设,为国家反恐斗争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始终愿意与全球各国一起,携手共建,共同面对、应对、打击恐怖势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世界仅有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全世界人民的命运是相互联结、密切相关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表明中国在谋求利益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国家的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其他国家发展。这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优秀品质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7.

[2]赵馨姝,李传兵.《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理论月刊,2018(11).

[3]伍胤鸿.《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4]史少博.论《共产党宣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18(05).

[5]唐成涛.《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1).

猜你喜欢

世界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宣言
Father's Day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思考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乌托邦思想、工程及其命运
TA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