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BC态度模型的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研究
2021-08-09王舜程美超李姗姗
王舜 程美超 李姗姗
摘 要:居家運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智慧抗疫”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基于ABC态度模型,分3个维度构建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理论模型:认知维度以健康信息搜索行为、运动参与程度为变量,情感维度以感知价值、感知风险为变量,行为倾向维度以居家运动意愿为变量。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大学生态度对居家运动意愿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认知态度与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行为倾向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从认知态度对情感态度的作用来看,大学生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对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对感知风险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运动参与程度对感知价值和感知风险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影响;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对感知价值的影响作用大于运动参与程度,而感知风险更容易受到运动参与程度的影响。从情感态度对行为倾向的作用来看,感知价值和感知风险对居家运动意愿分别产生正向和负向影响,相对于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对居家运动意愿的影响程度更高。根据研究结论,对居家运动的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居家运动;意愿;ABC态度模型;运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2-0079-09
Abstract:During the new crown pneumonia epidemic,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of "intelligent anti-epidemic", the home movemen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ABC attitude model,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uses health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and the degre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as variables, the emotional dimension uses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 as variables, and the behavior tendency dimension uses home exercise willingness as a variable to construct college students' home spor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willingness.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carry out empir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on the willingness to exercise at home,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attitudes and emotional attitudes towards home sports,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tendenc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attitudes on emotional attitudes,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erceived value, bu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rceived risk; the degree of sports particip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 respectively And negative impact; the effect of health information search behavior on perceived value is greater than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the perceived risk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ffect of emotional attitude on behavior tendency,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 ha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willingness to exercise at home,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perceived value, perceived risk has a higher degree of influence on the willingness to exercise at home.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me movement.
Key words: home exercise;intention;Tricomponent Attitude Model;sport participation
2019年末,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简称为新冠疫情),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疫情成为“应激源”,导致人们出现过度担忧、恐慌、焦虑、厌食、入睡困难等症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各地体育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疫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倡导居家科学健身”[1];教育部也及时颁发了《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按照“停课不停学”的要求[2],在线体育教学成为疫情期间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阵地[3]。此外,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积极响应,推出适合居家科学健身的方法,如江苏省推出4套适合不同人群的居家锻炼方法[4];上海武术院主办的“武术云挑战”活动吸引了近70万武术爱好者参与[5];“抖音”和“快手”网络平台共同发起了3个居家健身活动和赛事,其中“居家健身玩出花样”话题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近12亿次,快手平台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近26亿次[6]。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全民居家运动的发展,居家运动在排解人们长期居家的不良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意愿是指个体对事物的看法或者想法进而产生的主观性思维[7]。运动意愿是指个体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愿意付出努力的程度,是个体参与运动的意识基础[8]。AJZEN[9]指出,运动意愿是产生运动行为的核心影响因素。GUINN等[10]发现,运动意愿能够显著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BRUIJNL等[11]指出,运動意愿能够指引个体产生锻炼行为。综上,本研究认为居家运动意愿是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愿意主动参与居家运动的程度。
已有研究发现,运动意愿除了受到学校、朋友支持、家庭、社区体育、政策支持、社会支持、运动场地、体育器材、体育设施、运动氛围等外界因素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以外,还受到运动认知、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技能、意愿、经验等因素的影响[12-14]。因此,本研究借助ABC态度模型分析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重点从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3个维度选取变量,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在认知维度,融合现代化信息功能的独特优势,社交媒体对大学生认知的重要作用,依据运动与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和运动参与程度作为测量变量。在情感维度,感知价值是大学生对居家运动整体效用及价值的评价,而感知风险又作为大学生不确定性的主观感知,以感知价值和感知风险作为测量变量。在行为倾向维度,已有研究提出,除极少数的知觉行为控制能够产生行为以外,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是由意愿产生的[9],故以居家运动意愿作为测量变量。研究旨在丰富居家运动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时对于加强疫情防控、推广居家运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 研究模型与假设
1.1 研究模型
ABC态度模型(又称“三元态度模型”)是由ROSENBERG和HOVALAND在消费者行为学领域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态度由情感(Affect)、行为倾向(Behavior Tendency)和认知(Cognition)3个维度构成(图1)。情感是指个人的主观感觉,行为倾向是指个人的行为动作或意向,认知是指个人具备的知识与信念[15]。由于3个维度的相对重要性不同,故利用层级效应解释3个维度间的作用关系。在标准学习层级,认知作为基础,行为倾向作为结果,情感在认知和行为倾向之间起调节作用,认知通过情感进而影响行为倾向。ABC态度模型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紧密联系起来,能够较好地反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研究理论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1.2 研究假设
1.2.1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是指人们以任何方式搜寻、捕获和利用健康信息的行为[15]。大学生通过健康信息搜索行为获取健康信息,形成对居家运动的价值体验与付出评价。陈忆金等[17]指出,大学生信息搜索行为能够显著影响认知需求;YAN等[18]认为,信息支持和情感态度具有相关性,信息支持通过情感态度进而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BROSTEIN等[19]研究发现,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对先验经验以及情感状态具有正向影响;董庆兴等[20]认为,信息可靠性、来源准确性及时效性有助于个体感知价值的提高;韩景倜等[21]指出,健康信息搜索具有健康促进和感知疾病风险的作用。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1a: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感知价值;
H1b:健康信息搜索行为负向影响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感知风险。
1.2.2 运动参与程度
运动参与程度是指基于个人的经历或经验,存在于个体记忆中的信息和评价,能够体现个体的运动兴趣以及对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将运动量作为衡量运动参与程度的指标。ECCLES等[22]研究指出,个体决定是否参加某项运动之前,会考虑运动价值的“损益比”,如果正面的价值成分越高,则越有助于提高感知价值,而代价、风险等负面的价值越高则感知价值越低。PROCHASK等[23]研究发现,个人参与健身运动的程度显著影响参与运动的价值感知。高观福[24]依据跨理论模型提出,个人的运动乐趣对成就价值具有正向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a:运动参与程度正向影响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感知价值;
H2b:运动参与程度负向影响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感知风险。
1.2.3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与运动参与程度
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健康需求开展健康信息搜索活动,最终是为了获取对解决其健康问题的相关信息,大量健康信息的积累有助于促进健康行为的发展。HORGAN等[25]研究指出,健康信息搜索的主题主要包括运动伤害、健康营养等方面,随着大量健康信息的不断积累,个体的运动参与程度也会不断提高。换言之,大学生的健康信息搜索行为越频繁,运动参与程度就会越高。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正向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
1.2.4 感知价值与居家运动意愿
感知价值是指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价值及效用产生一定的主观评价。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感知价值包括有形价值和潜在价值两个方面,有形价值主要通过媒体、网络发布的居家运动宣传和健康运动倡议获得,潜在价值主要来自参与居家运动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技术成本与获得的运动体验之比。杨敏[26]认为随着个体运动感知价值的提高,运动满意度也会提高,进而激发个体的运动意愿。董庆兴等[20]研究发现,感知价值能够显著影响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刘东锋等[27]指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能够正向影响在线健身服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4: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大学生的居家运动意愿。
1.2.5 感知风险与居家运动意愿
感知风险是一种对损失的预期,当个体在行为发生后未达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感知风险,感知风险涉及到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28]。疫情期间开展居家运动的潜在风险主要包括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及运动项目特征3个方面。环境因素的潜在风险指由于运动场所、器材等难以保证,在开展居家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生理、心理损伤;个体内在因素的潜在风险是指个体存在运动损伤史,在开展居家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导致的身体损伤;运动项目特征的潜在风险是指由于运动项目的特征,在开展居家运动时可能导致的身体损伤。朱洪军等[29]研究发现,公共赛事参与者的风险感知对赛事的参与度具有显著影响。吴江等[30]指出,感知风险对在线健康社区用户的使用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5:感知风险负向影响大学生的居家运动意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变量测试与问卷开发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大学生新冠疫情期间居家运动意愿进行研究。本研究问卷设计中的5个变量均以经典文献为参考依据:对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测量借鉴YU等[31]和高云等[32]的研究工具,从健康信息搜索频率、健康信息应用、在线健康信息求助及治疗建议等4个方面进行,共计5个问项;对运动参与程度的测量,参照梁德清[33]和刘岩等[34]的研究工具,从每周运动次数、运动时间、周运动强度及运动项目选择等4个方面进行,共计4个问项;对感知价值的测量参考KOUFARIS[35]、覃子珍等[36]、刘东锋等[27]编制的研究工具,从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2个方面进行,共计3个问项;对感知风险的测量,参照范琳琳[37]和MUN[38]的问卷,从疫情期间居家运动的环境因素、个体内在因素及运动项目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共5个问项;对居家运动意愿的测量,参照陈善平[38]和赵秉宪[40]的研究工具,从居家运动项目选择、运动兴趣、运动参与机会等3个方面进行,共计3个问项。问卷设计采用Likert7点问卷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结合以上测量方法,预设问卷主体部分共设计了20个问项。
2.2 预调查与正式问卷
调查前为保证问卷的效度,所有测量题目均经过5位具有学校体育、体育心理学相关学术研究背景的专家审阅,认定本研究所用问卷能够较好地反映对应变量的操作化定义。预调查选取3所高校为样本,随机抽取600名大学生,收集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导入SPSS21.0软件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预调查问卷的发放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时间为2020年2月5日—10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问卷有效率为95.5 。
本研究以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作为问卷的修正标准,结果显示5个潜变量的信度评价指标克隆巴赫系数在0.671~0.782之间。其中,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简称:HB)0.671、运动参与程度(简称:SL)0.715、感知价值(简称:PV)0.782、感知风险(简称:PR)0.683、居家运动意愿(简称:SW)0.728,其中2个潜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低于0.7的理想水平。结合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正,删除HB4、HB5、PR2、PR5等4个问项,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共计16个问项。
2.3 正式调查与样本情况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抽取调查对象。首先,在全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随机抽取15个省市区,并在抽取的地区中选取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研究样本量的需要,在抽取的15所高校中每所高校抽取200名本科生,为使样本在性别和年级上分布合理,要求每所合作院校在1~4年级各抽取50人,男生和女生各占1/2。正式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于2020年2月15日—3月15日,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为保证问卷填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参与填答的大学生记录填答时间,并在填答完毕后可参与抽奖环节。正式问卷共发放3000份,回收问卷2686份,回收率86.20 ,经问卷校验,剔除124份无效问卷(剔除原则:填写不完整;规律性作答或有明显填答问题,最近2周没有参加体育运动),最终确定有效问卷2562份。本研究样本统计信息见表1,其中大学1年级635人,大学2年级672人,大学3年级633人,大学4年级622人;男1268人,女1294人;每周居家运动次数集中在2~3次;每次居家运动时间集中在30~60分钟。样本统计信息显示,大学生整体居家运动意愿较为积极,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居家运动的益处。有效问卷数据经整理后导入SPSS21.0和AMO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1.1 信度与收敛效度检验
运用AMOS 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对正式问卷的各个维度进行模型参数值估计以及信效度检验。由表2可知,正式问卷的信度有所提高,5個潜变量的组成信度(CR)在0.770~0.863之间,符合大于0.7的理想标准。因素负荷量取值在0.580~0.830之间,符合JORESKOG等[41]提出因素负荷量应满足大于0.45的标准。此外,平均方差萃取量(AVE)在0.459~0.677之间,符合HAIR等[42]提出的标准。总体而言,本研究采用的正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收敛效度。
3.1.2 区别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AVE法检验问卷各维度的区别效度。AVE法是指将AVE值的平方根和各维度的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矩阵进行对比,如果各维度的AVE开根号后的值均大于各个维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则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43]。表3对角线处为开根号后的AVE值,均大于对角线以外的标准化相关系数,因此本研究问卷的5个维度均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3.2 模型配适度检验
模型配适度反映了样本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常用绝对拟合指数、简约拟合指数和增值拟合指数作为模型配适度检验的参考指标,模型配适度越好,说明样本数据与模型的拟合程度越佳[44]。相关研究指出,一个好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数一般满足:CMIN/DF<3最好,CMIN/DF<5可接受;AGFI,GFI,CFI,TLI,IFI,NFI,RFI均大于0.9;RMSEA,SRMR最好小于0.05,小于0.08也可以接受;PNFI,PGFI,PCFI应大于0.5[45-46]。本研究模型的绝对拟合指数CMIN/DF值为1.917,符合小于3的标准,达到理想水平。GFI取值为0.911,符合大于0.9的标准,达到理想水平。AGFI值为0.884,取值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SRMR值为0.061,取值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RMSEA值为0.056,取值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在模型的简约拟合指数中,PNFI、PGFI和PCFI的值分别为0.775、0.695和0.881,取值均符合大于0.5的标准,达到理想水平。在模型的增值拟合指数中,除RFI的值为0.898接近0.9以外,其余指数均符合大于0.9的标准,达到理想水平(见表4)。总体而言,模型拟合指标均符合一般的研究标准,调查样本数据与假设模型间的契合度较好。
3.3 模型假设检验
对理论模型进行路径检验,非标准化系数用于检验假设是否成立,标准化系数用于检验变量之间的作用程度。预设模型中路径估计系数表明,本研究提出的7个假设中,除H1b以外,其他6个假设均得到实证数据的验证(见表5)。
4 讨 论
4.1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标准化系数为0.398,这与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1a相符合,也与郭喜红[16]和韩景稠等[21]的研究结论一致。这是由于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初期,疫情本身的医疗服务需求过大,医疗服务的共享机制难以落实[47],导致人们健康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我国疫情期间的重要措施,具有跨地域、非接触等优势,人们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态度积极[48],这为大学生居家搜索健康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不断深入,促使大学生逐渐积累有关疫情防治、健康促进的信息,使之更加深入了解居家运动的价值及效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价值感知。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与感知风险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123,但两者之间的影响程度并不显著,故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1b不成立。这主要因为随着大学生健康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大学生对居家运动感知风险的主观判断。健康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作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渠道,能够整合大量的健康信息源,但目前由于我国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并不完善[49],健康信信息的质量和权威性仍备受质疑[50],LI等[51]研究也表明,大多数网络用户对来自网络服务平台的健康信息缺乏信任。对大学生群体而言,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认知能力,但是面对繁杂的健康和运动知识往往也会难以判断,这就导致运用健康网络信息平台搜索健康信息仍可能是一个“博弈”。
4.2 运动参与程度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
运动参与程度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感知价值,这与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2a相符合,也与ECCLES[22]和高观福等[24]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目前,运动干预已成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情感调节的重要手段[52-53],但其产生的心理效益却十分依赖于个体的负荷感受和情感体验[54]。例如,SAANIJOKI等[55]通过对26名健康中年人使用HIIT规范练习后,发现正面积极的情绪减少,紧张、压力、抑郁等负面消极的情绪增加,而在KONG等[56]的研究中发现,HIIT规范练习后能够显著提升运动愉悦感。以上两项研究都是采用HIIT规范练习,但是被试最终获得的情感体验却不同,表明运动负荷与情感体验之间具有强关联性。在大学生参与居家运动的过程中,运动参与程度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科学、合理地控制运动负荷量和强度,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体验和运动效果,从而提高了他们对居家运动的价值感知。反之,运动参与程度较低的大学生,对于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难以把握,当超过其能力范围,不当运动带来的不良效果和体验会影响他们的居家运动价值感知。
4.3 运动参与程度显著负向影响感知风险
运动参与程度对感知风险在0.1 水平上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43,这与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2b相符合。具体而言,个体日常运动参与程度是影响情感体验的主要因素。DANIELLE等[57]研究发现,相同运动强度的身体活动对不同运动参与程度的个体而言,在情感体验上会产生更多的消极情感。在JUNG等[58]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发现,这可能是由于运动参与程度较低的个体在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中会感觉更难适应造成的。大学生在开展居家运动的过程中,若平時运动参与程度较高,对于运动知识的了解往往就会越多,对于运动的量和强度的控制就会越好,即使相同的运动强度,运动参与程度较高的大学生也能够较快地适应运动强度,有效地规避了居家运动感知风险。反之,部分运动参与程度较低的大学生,由于对于运动知识的了解较少,难以科学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运动强度,导致运动体验较差,运动感知风险则会较高。
4.4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显著正向影响运动参与程度
健康信息搜索行为能够显著正向影响运动参与程度,这与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3相符合,同时也验证了HORGAN等[25]的研究结论。具体而言,来自社交媒体、健康平台等的健康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决策。优质科学的健康信息的掌握,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居家运动的认知程度,消除大学生参与选居家运动将会带来损失的主观判断,进而促进居家运动的参与程度。HRI报告显示,接近50 的用户获取的健康信息影响了他们的运动方式和饮食习惯[59]。这对于受到健康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在获取健康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在线健康咨询、查阅其他用户的评论等方式获得有益于健康的情感支持。HOBBS等[60]研究指出,个体运用在线社交媒体的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对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影响,在线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线上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促进身体健康,提高运动参与。因此,大学生通过主动的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弥补对于运动相关知识的缺乏,增加运动相关知识的积累,进而提高个体的运动参与程度。
4.5 感知价值显著正向影响居家运动意愿
感知价值能够显著正向影响居家运动意愿,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64,这与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4相符合,也与杨敏[26]和董庆兴等[20]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在本研究中,感知收益和感知成本构成了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价值的测量项,当大学生从居家运动中获得的收益高于其他活动时,大学生就会对居家运动的价值产生认同感,这将适当削减来自参与居家运动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技术等的感知成本。此外,居家运动的开展由于受到场地、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所消耗的“运动成本”一般高于室外体育活动,但如果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健康、更流畅的运动体验,使大学生感到收益远远超过成本时,疫情环境下的大学生则会更倾向于参与有更多保障的居家运动活动。
4.6 感知风险显著负向影响居家运动意愿
感知风险能够显著负向影响居家运动意愿,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476,这与本研究提出的初始假设H5相符合,也与朱洪军等[29]、吴江等[30]的研究结论一致。这主要是因为居家运动方式的潜在风险、个人健康信息在网络中的共享、信息的冗余性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居家运动意愿,可能造成大学生在参与居家运动时产生犹豫和退缩心理,从而阻碍居家运动的开展。RUNDMO等[61]指出,个体对潜在风险的判断存在差异时,会增加个体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在已有研究中发现,感觉寻求意愿高的个体更加倾向于参加相对冒险的运动,从而获得刺激体验[62]。以上研究充分证明感知风险是影响个体运动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运动意愿也在一定程度能够影响感知风险。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 论
5.1.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的主要影响路径为:大学生居家运动的认知态度通过影响情感态度,间接影响行为倾向。
5.1.2 大学生认知态度正向显著影响情感态度,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和运动参与程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居家运动的认知因素。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对感知价值的作用大于运动参与程度,而感知风险更容易受运动参与程度的影响。大学生通过信息搜索行为增加了对居家运动的参与程度,在提高感知价值的同时降低了感知风险。
5.1.3 大学生情感态度正向顯著影响行为倾向,感知价值、感知风险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居家运动的情感因素。与感知价值相比,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更容易受到感知风险的影响,表明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从情感上更多地取决于大学生在运动参与和反馈环节对于不确定因素的忧虑程度。
5.2 建 议
5.2.1 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搜索意愿
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开展“互联网+”健康医疗,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无接触、跨时空的优势,便于大学生获取更准确、更便捷的健康信息。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搜索意愿:(1)提升在线用户对健康信息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评估,保证社交媒体健康信息服务的质量;(2)提高在线用户健康信息搜索的流畅体验;(3)提供多样化健康信息源,基层社区、医院和学校可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社区APP等多种平台提供健康信息服务。
5.2.2 增加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价值
提高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价值的关键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感知获益,降低其感知付出。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获益包括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提升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获益方面,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而提升大学生居家运动意愿:(1)居家运动的开展形式应由传统的“被动式”向具有互动性、参与感的“主动式”转变;(2)增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居家运动项目,如“科技健身比拼”“VR运动体验”等;(3)搭建有效的线上互动、交流平台;(4)提供完善的在线运动追踪服务。
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付出主要包括搜索健康信息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技术成本,在降低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付出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运用在线健康信息资源,促进健康信息共建共享;(2)开设大学生居家运动在线服务专栏,使大学生更高效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5.2.3 降低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风险
本研究把大学生参与居家运动的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运动项目特征因素归纳为风险影响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大学生居家运动感知风险:(1)围绕疫情防控部署,开展在线健康风险教育,提高健康风险防控意识;(2)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个性化居家运动活动,选择切实可行兼富有趣味性的运动项目;(3)增强大学生居家运动的宣传、咨询、参与、反馈等环节的价值体验。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EB/OL].http://www.sport.gov.cn/n4/n15204/n15205/c941798/content.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1/t20200127_416672.html.
[3]张得保,秦春波,张辉,等.新冠肺炎疫情下普通高校体育课在线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10-17.
[4]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推出居家科学健身方法[EB/OL].http://www.sport.gov.cn/n317/n346/c942044/content.html.
[5]新华网.全民健身走向“云时代”?[EB/OL].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5/11/c_139046644.html.
[6]中国新闻网.线上拓展居家科学健身方法推广呈现新亮点[EB/OL].http://www.chinanews.com/ty/2020/02-27/9106202.shtml.
[7]范卉颖,唐炎,张加林.上海市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48-53.
[8]范卉颖,唐炎,张加林,等.我国青少年运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6):35-45.
[9]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1991(50):34-39.
[10]GUINN B,VINCENT V,DUGAS V,et al. Exercise locus of control behavior,and intention among Mexican American youth[J].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6(28):115-126.
[11]DE BRUIJNLG J,RHODES R E. EXPLORING. Exercise behavior,intention and habit strength relationships[J].SCAND J Med Science Sports,2011(21):482-491.
[12]乔玉成.公民体育锻炼知行脱节的自身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334-340.
[13]夏祥伟,黄金玲,刘单,等.高校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18,25(5):102-108.
[14]金亚虹,刘敬雯,姚家新,等.青少年锻炼认知与行为的选择及其制约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4):48-52.
[15]陶德清,2003.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58-63.
[16]郭喜红.认知需求与交互过程中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相关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31-34.
[17]陈忆金,陈丽霞.任务目标与内容对大学生健康信息搜索行为的影響[J].图书馆论坛,2019,39(12):18-25.
[18]YAN,LU,TAN,YONG. Feeling blue? Go online:An empirical study of social support among patient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4,25(4):690-709.
[19]BRONSTEIN J.The role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40):101-106.
[20]董庆兴,周欣,毛凤华,等.在线健康社区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J].现代情报,2019,39(3):3-14.
[21]韩景倜,樊卫国,罗晓兰,等.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对健康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J]. 情报资料工作,2018(2):10-15.
[22]ECCLES J,HAROLD R.D. Gender differences in sport involvement:Applying the Eccles expectancy-value mode[J].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1999(3):7-35.
[23]PROCHASKA,J.O. Treating entire populations for behavior risks for cancer[J].Cancer Journal,2010,7(5):360.
[24]高观福.不同健身运动行为改变阶段参与者的期望信念、价值信念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4):84-87.
[25]HORGAN A,SWEENEY J.University students' online habits and their use of the internet for health information[J]. Computers Informatics Nursing,2012,30(8):402-408.
[26]杨敏.我国西部社会体育服务质量与体育锻炼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11):34-39.
[27]刘东锋,傅钢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线健身服务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0,34(2):41-50.
[28]JARVENPAA S L,TODD P A. Consumer reactions to electronic shopping on the world-wide web[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1996,1(2):59-88.
[29]朱洪军,张林.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公众参与的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6):11-17.
[30]吴江,李姗姗.在线健康社区用户信息服务使用意愿研究[J].情报科学, 2017,35(4):119-125.
[31]YU Y,YANG J P,SHIU C S,et al. Psychometric testing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 social support survey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 in China[J]. Applied Nursing Research,2015,28(4):328-333.
[32]高云,赵俊峰,李豪,等.COSMIN内容效度评价指南解读——以移动健康信息搜索行为问卷为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7):1536-1541.
[33]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1):5-6.
[34]刘岩,曲可佳.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程度与人际适应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7(5):113-116.
[35]KOUFARIS M. 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low theory to online consumer behavior[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02,13(2):205-223.
[36]覃子珍,霍朝光.社交媒体情境下的健康信息持续搜索意愿研究——基于收支博弈视角[J].现代情报,2020,40(5):66-77.
[37]范琳琳.大学生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11:43-46.
[38]MUN S H. The perception of risk in sport activities[D].Doctor Dissertation,College of Education,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2004:45-50.
[39]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40]赵秉宪.高校体育选修课学生的主观运动经历对运动态度及运动持续意图的影响[D]. 龙仁:檀国大学,2013:65-70.
[41]JORESKOG K G,SORBOM.ISREL7:A guide to the program and application [M].Chicago IL:SPSS,1989:31-34.
[42]HAIR J F,ANDERSON R E,TATHAM R L,et al.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8:78-85.
[43]FORNELL C,LARCKER D F.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85,66(6):39-50.
[44]藺浩,李杉,肖洪.基于SEM的高校体育教育学生满意度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6):110-115.
[45]HU L,BENTLE P M.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J].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1999,6(1):1-55.
[46]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55-58.
[47]冯文,张靓囡,李璟媛,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健康咨询服务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1-14.
[48]江虹,丁福,朱跃平,等.1788名居民对互联网医疗认知、态度及行为的调查分析[J]. 中国数字医学,2019,14(7):46-48.
[49]李后卿,印翠群,樊津妍.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战略发展研究[J].图书馆,2019(11):30-37.
[50]张进,赵月华,谭荧.国外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搜寻研究:进展与启示[J].文献与数据学报,2019,1(1):108-117.
[51]LI Y,WANG X.Seeking health 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A perspective of trust,self-Determination,and social support [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2018,30(1):1-22.
[52]WEWEG M,VAN DEN BERG R,WARD R E,et al.The effects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vs.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on body composition in over weight and obese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BES REV,2017(6):635-646.
[53]CONNOLLY L J,BAILEY S J,KRUSTRUP P,et al. Effects of self-paced interval and continuous training on health markers in women[J].EUR J APPL PHYSIOL,2017(117):2281-2293.
[54]胡曦,唐浩軒,杨勇涛,等.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主观负荷强度和情绪体验影响的系统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2):93-100.
[55]SAANIJOKIT,NUMMENMAAL,ESKELINEN JJE,et al. Affective responses to repeated session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J].Med SCI Sports EXERC,2015(12):2604-2611.
[56]KONG Z,FAN X,SUN S,et al.Comparison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and moderate-to-vigorous continuous training for cardiometabolic health and exercise enjoyment in obese young wome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LOS One,2016(7):e0158589.
[57]DANIELLE,LAMBRICK,LEE,et al.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HIIT) or miss:Is HIIT the way forward for obese children?[J].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2016.
[58]JUNG M E,BOURNE J E,LITTLE J P. Where does HIT fit?An examination of the affective response to high intensity intervals in comparison to continuous moderate and continuous vigorous intensity exercise in the exercise intensity affect continuum[J].PLOS One,2014(12):e114541.
[59]PWC.Social Media“Like”Healthcare:From marketing to social business[EB/OL].https://www.pwc.com/us/en/industries/health-industries/library/health-care-social-media.html.
[60]HOBBS W R,BUEKE M,CHRISTAKIS N A,et al.Online social integ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mortality risk[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6,113(7):12980-12984.
[61]RUNDMO,SJOBERG L,MOEN B E. Explaining risk perception: An 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 in risk perception research[M].Norway University PRES,2004:30-31.
[62]ZUCKERMAN M.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199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