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视域体育人学存在论研究

2021-08-09刘欣然杨文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存在论人学感性

刘欣然 杨文凯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探讨体育人学存在论的理论意涵,进而确立体育与人学存在论的哲学联系。马克思主义人学通过存在论转向,将人的存在拉向了生存论境况中,感性、实践、现实、生活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哲学意义,体育也在此路向中获得了哲学生机。面向人学的发生,体育与人交织在一起,融入生存的境况,体育与人的存在紧密联系,体育在感性实践中进入到人学存在论的哲学场域。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开启,在实体的思想禁锢中,人的遗忘导致了体育的遮蔽;在感性的实践包容中,人的显露促使了体育的出场;在生存的具体立场中,人的活动推动了体育的呈现;在生活的现实轨迹中,人的存在成为了体育的确证,体育人学存在论在人的生命现实中获得了理论奠基。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实践范式革命,牵引出体育人学存在论的理论路向,感性活动、实践自由、现实生活、主体存在等成为体育哲思的基础,体育哲学获得了理论空间与生机。在感性实践的理论空间中,体育关注并践行着对于人生命保护的历史承诺。

关键词:体育;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生命;感性;实践;自由;存在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2-0001-09

Abstract:Adopting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human ontology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which further establishes the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uman ontology. Through the ontological turn, Marxist Humanism pulls human existence into the situation of existentialism where sensibility, practice, reality and life are endowed with more vital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and sports also obtains philosophical vitality in this way. Facing the occurrence of hominology, sports and human are entwined into the survival situation where sports and human existence are closely connected and sports actice freedom, real life and subject existence paves the way for philosophiz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hilosophy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gained theoretical space and vitality. Thus, in the theoretical space of perceptual practice, physical education lays emphasis on and implements the historical commitment to the life protection.

Key words:sports; Marxism; human ontology; life; perception; practice; freedom; existence

當我们回顾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从泰勒斯到苏格拉底,从柏拉图到奥古斯丁,从波爱修到阿奎那,从笛卡尔到休谟,从卢梭到康德,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尼采到柏格森,从罗素到罗蒂,在哲学思想谱系的章节中,很难寻找到论述体育的文字身影,至多只是只言片语的偶尔显露,体育未曾获得哲学思想的青睐与眷顾。当自然哲学、科学哲学、艺术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生命哲学、教育哲学、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等都萌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时,体育哲学也应该建立起自身的思想体系,用以应对现实社会的各种挑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漠视?大概是前辈哲人未曾关注,亦或许是思想达人不愿涉猎,再可能就是思维精英不屑一顾,使得体育滞留在思想的阴暗角落中,未能真正获得哲学的开显。难道是体育思想空无一物?这是绝对错误的观点,体育是有真思想、真性情和真内涵的生命行为。那也许就是体育思想被遮蔽了,我们不能用“体育是文化现象”进行简单的思维搪塞,而应该深入到人的生命活动中,去理解、诠释和探究体育的本真涵义。

马克思[1]说:“所谓彻底,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就是人学研究的中心内容,围绕着“人本身”的理论破解,尼采倡言“我完完全全是身体”;柏格森理解“生命的绵延与冲动”;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悬置与还原”;海德格尔谈到“存在者对存在的遗忘”,都是对“人本身”的理论回应,“马克思人学存在论”[2]给出的答案则是:面向人本身的生活世界。依循着这一思想模式,体育也能够在“人学存在论”[3]中寻找到出场的理论契机。人是感性的现实存在者,体育就是人感性的现实活动本身。“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4],感性具有真实的实在性。马克思从“人本身”出发,从感性的实践维度中,为体育存在建立理论上的根基,其“实践”的合理化铺陈,为获取体育核心价值指明了方向,因此,体育人学存在论就是“实践本体论”中的重要环节,是“人之为人存在”的体育意义诠释。

1 人学的发生——体育面向人学的审问

1.1 人的问题

人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知识得以确立的起点,也成为“人学”话语体系的核心论点。《尚书·周书》中论到“惟人万物之灵”。人是自然之精华,万物之灵长,人具有世间万物之崇高地位。人对自身的探索从未停止,休谟[5]谈到“关于人的科学是其他科学的惟一牢固的基础”。人的好奇心和所关注的问题,也始终离不开对于“人的本性”的探究。人学研究人,“人”是问题核心,任何的哲思都是从“人”开始的,最终又要回归到“人”这个问题本身。黄楠森[6]认为:“人学就是研究作为完整的人及其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人学需要研究关于人的整体的根本性问题,如: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属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活动、人的发展的一般现象和规律,同时,还要涉及人的素质、权利、目标、理想与追求等人格特质和人性关切,人学是一门总体性思考人本身的科學。

人到底会是什么,这是“人”本身所蕴含的哲学问题。人不是身体与生俱来的动物性,也不是社会文化创建生发的思想性,单纯的动物性可能意味着兽性,复杂的思想性可能靠近神性,这都会导致理解“人”字产生偏差。动物性是人的根本属性,思想性则是人的特殊属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象征,因此,人是动物性与思想性辩证的对立统一。人不仅是兽,更重要的人是人本身。“人作为动物界一个特殊的物种,……动物属性与非动物属性,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性”[7]。正是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社会性与自然性的混合,兽性与人性的相互渗透,使得人的本质呈现出一种多质、能动且创造的立体结构,人的双重属性反倒成了一种共识。难怪狄德罗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而此处用恩格斯评价歌德的一句话来“论人”就再贴切不过了:“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人总是在两极分歧的道路中挣扎,从善恶、美丑、对错、真假、是非、胜败,再到强健与虚弱、勇敢与怯懦、暴躁与温和,高尚与卑鄙、活泼与呆板,忠诚与奸猾等等,人性中呈现出丰富、复杂且多变的状态,人的本质就在这种矛盾对立中获得统一。

1.2 体育的人

体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人感性实践的生命活动,是生存竞争经验的技艺留存。人性中激情活跃的身影,都能在体育中觅得线索,体育是人感性本质的集散地。坚毅、顽强、勇敢、矫健、拼搏、果断、沉稳等,都时常被运用到形容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体育的特质就蕴含在人的特质之中,因此,人之学问,体育同在。体育是对人自身的改造活动,用以维持人的自然属性,保持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以实现生命活力的持续涌现。生命活力是需要充盈、积累和发泄,饮食和睡眠能够给生命带来能量,而唯有体育才能制造健硕、勇力和活跃,由此,李力研[8]称“体育是生命原欲的象征”。生命原欲是人原初的生命欲望,是停留在本质层面的基础因素,人依靠这些因素完成早期的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而体育中正保留着这些人性的积极因素,成为人实践的动力源。人的体育实践,是依靠生命力完成自我的改造,它可以寻求外在器物的帮助,但更多的是自我的体力付出、能量发泄和勇气展示。体育不仅是人的实践创造,更是人的意义生成,体育脱离动物嬉戏和玩耍,上升为人的休闲和竞技,人的感性本质在体育中得到确立。体育以“人的存在”作为实践根基,保护人的生命免受文明疾病的侵害,使人的生存走向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体育即人学,体育为生命发展而来,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使人在文明中保持人的本真面目,人才能像人一样地更好活着。

体育与人紧密联系,它就是生命活跃、勇力和强健的表现,是从远古而来生命行为的集中反馈,成为生命存在的行动力、推动力和源动力。在人的内在本质中,体育让人获得存在的勇气、肌肉的活力和健康的体魄,在生命存活过程中充满足够的自信心。在人的外在表现里,体育使人具备卓越的品行、超越的气魄和创造的动力,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体育与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依附关系,在体育的行动中,人才能获得运动变化的持续动力。人的生命需要赢得时间,占有空间,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价值,这就使得人必须在已知的生命长度中,存活得足够持久,来拉长生命在世的时空维度。而如何让人活得更为精彩,无疑体育是一个重要选项,使个体生命感知世界的存在,让群体生命获得探索的勇气,令“类生命”产生足够的影响力,生命的奇迹才能在世间不断地涌现。体育在人的生命主体之中赢得了存在的位置,成为生命感知世界的某种知识,这种知识不是世界的内在规则,而是生命融入世界的外在形态,是从生命行为中所萌发的实践知识。人学之基,体育亦在。

2 存在的立场——体育融入存在的境况

2.1 存在之“思”

“存在”(英文为being)源于希腊语on,表示为连接主词和宾词的系动词,类似于中文中所用的“是”,但其真正意涵还包括“有”和“在”,最终形成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概念世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实际就是指研究关于“存在”的理论,称为ontology(本体论)。而on是希腊动词einai(是)的中性分词,ousia(实体)则是einai的阴性分词,在希腊语中,einai含有生者、生活,从自身来又回到自身者,表示“本真常住者”。犹如在“S是P”语句结构中,主词和宾词可以随时变化,唯有系词“是”永恒不变,它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感知,成为超越一般意义的最高实体。ousia(实体)作为“存在论”的第一个研究对象出现,含有ti esti(是什么)和 to ti en einai(是其所是)的含义,用以表达事物的本质。

在希腊的语境中,einai和ousia经常作同义使用,“是”和“在”就关联到了一起,作为无界说的、不确定的不定式,系动词本身没有什么实际含义,但是,作为动名词确有特定的含义。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们,希望发现世界永恒存在的因素,探寻自然的始基和不变的本质,而巴门尼德却另辟蹊径,去寻找这个真正不变的“是”和“在”,它是使某物是什么的“是”,和让某物存在的“在”,“是什么”和“如何在”就成为哲学中所追问的任务。“在汉语中,‘存在,包括‘存和‘在,都具有非常浓厚的空间色彩:存留、残存、存款、现存、存疑、保存;留在、在意、位置、在于……然而,‘存在的本义恰恰是非空间性的,或者说,空间性的存在是存在者,非空间性的存在才是存在”[9]。在汉语的表达方式中,很难找到一个与希腊语中ont相对应的词汇,“是”“在”和“有”各自都具有优势和缺陷,需要根据语义的不同进行诠释和区分,因此,用通用的“存在”作为译名,是最不容易产生歧义的方式。

海德格尔希望通过克服形而上学,将“存在”从“存在者”中显露出来,“存在论”又正好延续了ontology的实际意涵,为转向人“此在”的“生存论”打下基础,“存在”在语境中的适应性凸显出来。“存在论”(ontology)是关于“存在”(being)的理论(logos),所以,人们追问“存在”的一般意义,就是寻找“存在”作为最广泛、最普遍和最抽象的最初起因和最高原则。

2.2 体育之“在”

体育是人类生命形式的行为反馈,是生存经历中身体野蛮的文化展示,是人主体存在的意义根据。可是,在哲学理论面前,体育总显示出模糊且多义,令人捉摸不定的概念来。到底体育是什么?时常受到心灵的审视,但却时常又被掩盖、搪塞和遮蔽了,往往对体育本质的追问,处于无功折返的尴尬境地。对于体育概念的生成,在感性认识层面去寻找表象,而却忽视深入到人性实现的意义深处去觅得缘由,使得体育的本质被悬置起来。面向体育活动本身,体育存在何以可能?体育生成和实现的首要依据是什么?這些都需要到“存在论”中去寻找缺失的现实的体育存在。

体育作为一个概念存在是自明的,这是认识体育本质的基础,同时,体育也是诸体育现象的普遍集合。体育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元素,更不是思想观念,体育是人的某种行为力量,是人性本质实现的形式之一。“体育是人实践的存在物,来源于人的实践经验,由某种行为现象演化而来,是人身体活动的技艺总结和经验知识”[10]。人的行为实践是体育存在的基础,体育被视为是人生命活动的活的形象,是人固有的本质特征,是人历史性生成的行为结晶。体育存在独属于人的存在,是人后天学习和积累的结果,是人在生存发展中生成性的存在。体育这种生成性是意义的累积,是人身体运动上升为生命活动的主体证明,是人作为人存在的经验发生。

体育存在就是人的存在。作为人就能参与、拥有和享受体育,每个人都有体育发生的可能,体育的本质就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体育人就在体育中出现了,体育意义也在体育人的自我生成中,获得了存在的奠基。“体育是人身体性运动体能实践的技艺行为”[11]。以身体实践为准绳,体育与人形成相互关联的生命共同体。在体育之中,人获得了独特的生命活动体验,运动的方式、实践的路径和经验的保存,都以人的身体行为作为依托,用以宣告生命主体的现实存在。体育存在与人生命意义的完善,建立起哲学思维上的可能性,体育的自由性、创造性和超越性,成为人寻求卓越人生的动力源泉。体育成为理解人性意义生成的实践存在。体育存在论,清晰地标记起属人性的特征,在自然存在、生命存在和社会存在中,建立普遍意义的理论基础,成为哲学领域的重要范畴体系。在人的实践存在中,体育不仅是重要的哲学概念,同时,获得存在论的理论依据,使得“体育存在论”得以出场。

3 思想的张力——体育人学存在论的内涵

3.1 思维的奠基:人学存在论的理论规约

作为一种伟大理论的阐发,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给予我们新的路向,从中能够窥探实践人学的本真面目,从而寻求“人之存在”的终极考问。陈曙光称其为“马克思人学的存在论革命”,这一革命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遗忘,建立起以人为核心的人学实践道路,人生成为意义诠释的主体和植入生活的主人。人学面向“思”的鸿蒙之境,需要建立起存在论的根基,必定需要为“人之存在”进行道路选择,方能使人摆脱“人学空场”的厄运。马克思以人的感性实践为依托,建立起在人生存境况中的感性生活本体论,从而跳出了以概念为终极实在的意义臼穴,使“人之存在”获得思维认同中的必要张力。“所谓人学,就是以人这一特殊社会存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12]。人学是在系统化、理论化和综合化的基础上,描绘一幅完整的人的意义图景,从而建立起关于“人之整体”的知识体系。关于人的问题,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观点,如: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类特性;人是历史的剧中人;人的自由个性等。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探讨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人的自由且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的价值核心。

人学存在论,即追问“人之存在”的最初原因、最后根据和最终意义的学问。人类有一种穷根究底的本性,总是希望寻求事物的普遍原则,从而在探本溯源的过程中,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状况与规律。这一思维本性,使得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也进入到存在论的视野中,去考察人的价值尺度、意义规约和存在根据,以一种终极考问的姿态,来寻找人安身立命之本和实践超越之基。这种思维的至上性与崇高性,使得人类陷入到一种终极关怀与解释的使命之中,这也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因此,任何拒斥和诋毁终极形而上学的企图都是徒劳的辛苦,人类自我批判与超越的本性,正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使毁灭与重建成为合理化的意义场景。“形而上学的欲望和怀疑的基本态度之间的对立,是今天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巨大的分裂”[13]。人们想要摆脱形而上学业已僵化的思想束缚,但却又从思维本性的路径中,重新进入到形而上学的范畴之中,形而上学无法获得真正的消解。这样,对生命实在的终极考问和理性寻求,不能在空无一物中获得诠释,人们需要进行思维转向,才能继续对生命意义进行有效追问。马克思以感性实践人学为思维基点,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僵死部分,用在世界生活的人(即:对“人之存在”的追问),来替代麻木虚无的实体概念,使“思”有了真正的主体,人的存在也就显现了出来。追问“人之存在”,马克思由生活世界之外,转向生活实践本身,在生活之中去寻找根据,这样,人就活生生地进入到思辨的场景中,“人的在场”成为马克思人学存在论开辟的思想道路。

3.2 理论的出场:体育人学存在论的思想意涵

体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是感性的、现实的,参与实践改造活动的人,因此,体育作为生活现实的一部分,又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改造自身与改造自然相统一的实践活动。通过体育活动,人不仅提升着自身的本原能力,还参与着社会改造的文化进程,体育证明着人的“类特性”,“体育让人成为人”[14]成为实践活动的真理。当马克思将人的存在理解为“感性活动”时,就已经在生存论维度中开启了人的存在方式,人通过自己的活动证明自己的类存在。体育就是异于动物的类存在,只有人类将身体性能力、素质和技能,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进行锻造、训练和强化,使之成为人独有的文化标记。另外,人还有一种其他动物没有的品格,人爱好学习、专研和总结,将身体技能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和全面化的分析,使身体运动成为一种实践技艺而高度专业化地研习、推广和传承。体育已然成为人类的某种事业而存在于社会历史的环境之中,这一动因就是在感性对抗理性的路途中所产生的,用身体动态较量生命静态是体育的使命。人类感性需要维持身体的能动性,而理性趋向思维的至上性,理性总想压制感性,于是,感性就选择体育来反抗,这一争斗从人类文明产生到现在就没有中断过。因此,我们能够从体育运动的发展历史中,窥探两者的较量过程,最终我们发现,体育存在的使命是对感性的绝对维护,并对生命勇力、活跃和强健的保护。

体育在感性实践过程中,由于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不可避免导致对人生命活动的扬弃,这是感性实践所赋予的存在使命。体育是对人生命的改造,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抵制羸弱、无力和颓废,从而创建强健、有力和活跃的人,体育以感性实践为画笔,在现实生活中绘制着生命状态的坐标体系,右边是通向“无”的虚弱境地,左边是回返“有”的灵动生命。这样,体育就以感性为尺度,运用实践的否定性,对生命进行有益的改造,从而在否定的路途中,生成出新的活跃的生命个体。“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否定性存在,人总要否定自己,并且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否定从而肯定自己、规定自己,这个过程同时就是人的自我生成过程”[15]。否定之否定的伟大意义,在于寻找到对于自我肯定的确切方式,人通过实践活动的深入,不断地创造生命的无限奇迹。体育活动正是对于生命否定后的肯定,它扬弃了虚无的存在形式,对现实的生命个体进行训导,从而使生命引向自我肯定的路途中,人获得生命的存在感,就会倍加珍惜现实的存在体验,体育中充满着积极、肯定和超越的行为因素,感性的确定性也会在体育中得到充分的验明。体育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在自然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进程中,体育随处体现出人感性存在的自由和完满,确立着感性存在的历史境域。

4 路向的选择——体育人学存在论的视域开启

4.1 实体的禁锢:人的遗忘与体育的遮蔽

在生活的现实范畴中,人们对于自身的考察,总是过度依赖于“思”的判断与考量,“思”圈画出理性的边界,使人寻找不到现实存在的光彩。“思”的至上性,使得思维的极致性被无限拔高,人深陷于“思”的迷宫中而无法逃离。“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16]。这样,“实体”被描绘为绝对存在,成为探索的起点也成为终点,“实体”总是重视追求普遍性,将事物还原为抽象且不变的“一”。“实体”从未考虑过“人的存在”,是否处于生存的现实境况之中,人们不在“人之生存”中觅得缘由,却在“人之存在”以外进行祷告,对于“体育”的理解和阐释,变得惊人的贫乏与消极。“体育”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但受到实体思维的禁锢,人们总是跳不出这个理论的“艾耶尔怪圈”,对于体育的理论寻求总是不得要领。

在此思维模式之中,不仅遗忘了“人的存在”,同时也将“体育”的核心意涵给遮蔽起来,体育一会是文化、教育与技艺,一会是运动、休闲与健身,一会是比赛、训练与竞技;同样,可以是杂技、舞蹈和游戏,也会是棋牌、麻将与电玩,还可能是体力、体质和体能的生产,或者是身体运动、肢体活动与实践行为等等。体育好似变得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知识体系庞大无比,可实质内涵却空洞无奇。于是,人们寄希望于在社会文化的固有名词中去定义“体育”,“体育”在学校体育中成了教育和培育;在竞技体育中成了竞赛和训练;在群众体育中成了健身和休闲,同时,在游戏、杂技、电玩、棋牌、麻将等近似现象的横冲直撞中,体育被割裂成了思想的碎片,体无完肤、空无一物,悲惨至极。“体育”遮蔽在纷繁现象的迷雾之中,没能获得“人之存在”的思维生机。

“体育”概念的形上空间未能开启,“体育”现象的形下途径怎能开显。“体育”在自身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拱顶石,一直隐藏在“实体”背后的阴影之中,处于遗忘境地中的人,“体育”的遗弃也不可避免。“实体”导致了人被禁锢成为精神的傀儡,人被宰制和肢解成条块,缺乏完整性的“人之生存”,“体育”自然逃脱不了被曲解的厄运。“体育”没能与“人之存在”进行意义联系,其丰富性、变动性和创造性的生命价值无法呈现,其对社会历史的纯然贡献自然被扼杀了,“体育”中感觉不出生命的气息,被机械地认为是肢体语言或身体运动,从而遭到“思”不屑一顾的藐视和诋毁。“体育”过度依赖于在他物中寻找解释,却从未能真正深入“人之存在”的秘境中,“体育”的现实性、在场性和生成性需要得到凸显,才能走出“实体”思维的阴影,走进生活世界的感性自由中。“体育”需要在人的感性生存空间中,获得存在的合理性和思维的确定性,从而建立起与人的生命存在的真正联系。

4.2 感性的包容:人的显露与体育的出场

当用“理性”来界定人,走到“绝对理念”和“绝对精神”的胡同深处时,“先验自我”已经穷尽了思维的一切可能性,对人的解释还是一无所获。当用“理性”来审视人的时候,“体育”是寻找不到意义的居所,体育的存在空间还需获得开启。从笛卡尔的“我思”(理性),到费尔巴哈的“我欲”(感性),再到马克思的“类存在”(人性),人们寻找着“人之存在”的角色定位,“我欲”开始面向人的“感性直观”,摒弃“先验实体”非人性、超现实的特征,回归人感性存在的真实性。此时,体育在感性的现实欲求中,似乎嗅到了人学的生命气息,从“我欲”中能够窥见“我运动”“我健康”“我行为”等的生命景象。体育在感性中,寻找到生存的人和明确的自我,感性是体育所要探索的秘境,感性原则也正是体育所要依循的准则。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理性、精神只能创造著作,但不能创造人[17]。”人的感性本质第一次超越理性,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人的感性因素获得至上性。人在感性中生成,并造就着人的生活,体育也在“感性本体论”中寻找到理论的支点。体育就是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本質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人在体育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体育中感性的创造性,是在“感性活动”的实践场域中完成的,是对人自身的实践,也是人对象性的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育本质的实践性与“感性的人活动”[18]的结合,造就出体育与“人之存在”的密切性,体育得以在“人之生存”境况中出演。人的感性、现实性和对象性,应该把握其实践的精髓,才能感知“感性活动”的存在魅力,“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地显露出来。

体育是人的活动,是在感性原则授予下的实践行为,是“现实的人”的此在活动,它并非是简单的本能欲望,但是,却又与此原欲不可分割,因此,体育中自然表现出感性的生命原则。人需要行动力和创造力,才能弥合自然与社会的分离,而这一切又是在“感性活动”的实践参与中完成的,体育也是人的实践粘合剂的其中之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必须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和此岸性,“实践”能够给予人力量,人的“感性活动”才是人生存的秘密。在此之中,体育无疑是人生存实践的重要武器,参与到自然改造和社会创建的现实境况之中,体育造就着充满活力的人,是对人感性本质的塑造。“感性活动”的思维转向,使得“人之存在”意义在现实生存中显露出来,体育寻找到解释自身的理论空间,同时,体育实践改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又充分解释了人“感性活动”的现实性,体育必须走向“生活世界”的人学道路中,才能获得生命意义的思维出场。

4.3 生存的立场:人的活动与体育的呈现

体育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从人本身出发而进行的生命展演,是生命行为存在的文化基因,因此,人在体育中始终被放置在首要的位置,用以完善人自身的生命机能。人的存在,首先需要现实的存活,人的生存成为重要的存在尺度。“人的存在的关键形式是人的生存”[19]。只有在生存中,人的存在才能融入到意义的世界内,生存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展现。生存需要实践、竞争和超越,这不仅被看成是生物的本能,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因此,生存是现实的状态,而不是僵死的定义。海德格尔[20]谈到:“生存问题总是只有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才能弄清楚。以这种方式进行的对生存活动本身的领会,我们称之为生存上的领会”。这样,生存被理解为一种处境、状态和景况,是因为人活着而催生出的情状,它与人的存在直接联系,是面向生命存在的真实演绎。

体育面向“人之生存”是生命赋予的实践动力,人的在世是复杂的生存演化过程,是生存竞争的结果,而体育正是竞争能力的技艺留存。正如赫拉克利特[21]所说“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而存在”,这样,生存就成为一场场追求意义的争斗,而体育正是生存竞争的文化出演。生存竞争是残酷的生命搏斗,反复上演着生与死的场景,人在与人、自然界、动物、细菌、化学制剂等的较量中,证明着自身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人在这一连串失败和胜利的事件中走到了今天。在这一系列的生命比试中,唯有体育相伴人类左右,人生命的本原能力,体育是真正的动力源,为获得力量、战胜恐惧、凝聚自信、积累勇气,体育中不断为人输送着生命的惊喜,生存的尊严在凝视死亡的场景中获取。同时,体育中又营造着和谐的氛围,竞赛中胜败、得失、对错、优劣都只是对于人的生存磨砺,体育中不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却能够在其中展现生存的景象,生命现实的竞比在体育中预演。

人只要是活生生的人,其生存实践就必定有体育的身影,体育也成为人的生存烙印,铭刻在生命的时光隧道里。生存不是死亡的祭奠,相反生存是对死亡的藐视,生存是强者的生命表演。因此,生存是面向积极人生的实现,在此之中,体育是对生存的正面回应,坚持、奋斗与拼搏,探索、寻求与渴望,竞技、交往与超越,勇气、力量与决心,都是在体育中传达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体育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彰显着生存的魅力。“体育的主体地位就与人的主体地位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人本质力量的行动指引”[22]。人的生存是人全部意义的起点,它不仅关联着对世界的挑战,还激发着对自我的超越,是人作为“存在”所理解的核心要件。体育是“人之生存”的经验事实,也是生命延续的行动托付,更是命运拯救的药剂良方,作为生存事件被书写的体育需要得到褒奖。当体育在“人之生存”中被归结为生命必需时,作为生命现实的体育才能获得理论奠基。

4.4 生活的现实:人的存在与体育的确证

体育就是生活本身,作为生活的实践要素,体育与生活无法分离,在感性的实践场域中,体育是人走向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体育借由生活的基础性,走向了“人之存在”的境况之中,体育的本质实现就在生活的表现里。生活是需要得到体悟和确证的一个事实,苏格拉底[23]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是不可活下去的。对生活的审视,同样也是对人性的独白,人要接近自我的本性,对生活的探察是可靠的途径。因为,“除了了解他的生活和行为之外,再没有其他的路能够认知人了”[24]。人之为人存在,生活赋予了基本的规定性,生活就是使人得以进入,并生产出自身本性的实践场域。体育存在于生活之中,是在感性实践活动中,所逐渐生成的文化形式,是生存所造就的对生命的保护。

体育在生活的时空场域中,构建起完整的实践体系,成为日常生活之中的感性维系,也成为人融入生活的行为依据。“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5],体育表现着人的生活,并凸显出感性活动的本体论维度,使人在生活中得到诠释。进入生活本身,是体育走进“人之生存”的最佳途径,生活所提供的时空场域,使体育与人有充足的机会融合在一起,生活的接纳也使得体育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体育在生活中定位并营造着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的实践预示着生产的持续,人的生存必须再生产作为个体的自身,而这种生产方式体育是重要的因素。从无力到有力,从孱弱到健壮,从胆怯到勇敢,都是人在体育的生产中完成的事实,人的生存就是处于与病态身体搏斗的过程中,体育是生命强健的重要武器,抵御着病弱对人的侵袭。虚弱和衰亡在日常生活中,以人无法感知的速率,消磨着人的野性与活力,这一消耗补充的唯一手段就是体育,体育是生命的搏斗与奋进,使生活得以稳步地前行。对于个体的生产,体育以人的素质和能力为对象,对人自身的身体机能进行锻造,使人不断地获得勇力的供给;对于社会的生产,体育以类的文化和习惯为抓手,培养人对于生命野性的呼唤,使人类社会营造参与体育的风气。

体育以“人之生存”作为实践的动力,在日常生活的场域中,为人的生存发展所服务,使人获得完整的、持续的和强健的生命体验,体育成为生命符号留存在生活的空间里。体育中的胜负、利弊、得失、喜怒、哀乐,都成为生活的现实场景,人在体育中不仅收获生存的经验,而且收获存在的满足,体育成为生命的狂欢,在生活中谱写感性的实践乐曲。体育就在人的生活之中,它就是生活本身的事物,同时,也是生存所必须承载的实践动力,体育的有用性就深藏在日常生活的实用主义之中,體育与生活的联系正是生命自我关怀的体现,体育为人而存在需要在生活中寻找答案。

5 实践的自由——体育人学存在论的意义向度

5.1 体育实践性活动的目的呈现

实践性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体育的目的则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将人的永续发展作为目标进行的实践活动。在马克思的观念中,“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6]。人在对象性活动的场域中,体现出自身的主体地位,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也就获得了肯定。体育把人的身体素质、能力和状态等本质力量作为对象性的存在,在身体实践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属于人类自身的领域,同时,又保持着生命本真的自然属性,体育将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结合,成为人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而体现出来。体育是人类力量积累、能量交换、习俗继承、文化传递、规则遵守、极限挑战、自我超越、追求卓越和寻觅自由的实践活动,是不断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能力的生命活动。体育包含着人的主观因素,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人以主体自居希望通过实践手段改造身体自然,同时,体育中又显现出作为物质实体的人,所进行对于自身能力的改造,以及与物质世界交互的客观过程,主客体在这一实践维度中辩证地统一起来。体育注重人自然状态的调整和规划,也重视人社会关系的凝结与统束,体育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进入到人社会生活的领域之中,呈现出人幸福完满的自由状态。

5.2 体育自由性活力的本质黏连

体育表现出自由性的活力,是动态的位移,而非静态的停止,因此,体育是身体运动的自由,是从行动中感知的存在自由。“只要人们行动,他们就是自由的(区别于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天赋);自由既不在行动之前,也不在行动之后”[27]。自由表现在行动之中,通过行动过程本身体现出来,是自然的迸发而非意志的驱使,行动的自由是向世界主动的显露。体育是自由的行动与实践,因为,人参与体育就是对生命力的展示,是证明自身主体能动性的体现。体育通向“人之生存”的本真境地,就需要依靠人自身的力量进行实践改造活动,而体育正是对身体能力进行训练和养护的主动机制,使自由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自由不是意志的思维幻象,而是实践的即刻行动,是能够使客观世界运转的本真力量,人的自由表达也是实践性的存在。体育表达着人感性存在的基础,是实践自由的体察与确认,人通过体育证明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性可以通过体育表现出来,体育的实践归属传达着人的自由,人在体育中创造着人的本质。

5.3 体育主体性能动的实践自由

体育充分发挥着人主体性的能动实践,并积极主动与外部世界、生命自然和身体能力进行联系,使人自由的现实感受得到确认。恩格斯[28]说:“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人在对必然性的认识中能通向自由,但这对于理解人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对自然的改造,这样“实践的自由”才是用以理解“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所在。实践自由是人的根本性特征,也是“人之为人”的秘密所在,而这一秘密体育也在其中,是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因素之一。实践就是要行动和创造,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实践,实践之中就会有体育的成分,因为,体育是随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因素之一,是实践自由的理想标的。体育是自由的并且应当自由,因为,体育中反映出人的本质特征,动物不体育只有人才体育。体育中改造人、塑造人、创造人,体育使人的生命本性得以张扬,是人生命存在主动的、活跃的和积极的行动,对自由的实践诠释,体育能够给予答案:对于生命的保护[29]。

6 结 语

马克思通过实践人学的转向,将“人的存在”拉向了生活世界之内,使人从遗忘境地通过实践的生存途径,重新进入到存在论的视野中,实践使人开辟了新的存在道路。当人走向生活之内,人的生存就变得重要起来,体育也在此路向中获得了新的生机。生活的意义在于此刻的生存,生活需要延续就必须进行生产,群体化的生产在于种群的繁衍,个体化的生产在于能力的再造。这两个方面的生产,都与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群体化的生产需要优良的基因,体育中创造的健康身体、活跃生命是为“类存在物”而做的基础准备;个体化的生产需要良好的素质,体育中锻造的肌肉力量、韧带张力、骨骼强度是为“完整的人”进行的练习。“体育使人类塑造了精神与肉体的完整品格,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本体超越”[30]。体育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成为个体生存的行为手段,群体生存的实践保护,从而成为人生命的必要选择。体育是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有人存在必定会有体育的需求,这是人类共同本性所造就的结果,人类社会离不开体育而存在,体育正是社会运行的齿轮之一。体育中的身体释放、力量累积、勇气凝聚、意志磨砺、规则遵守、族群意识、国家观念等,对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现实意识,体育早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形式。在体育中,个体的生存愉悦,群体的生存满足,都是人所必需的实践经历,有意义的生活创建,体育成为主要形式,使人寻找到共享的生存家园。体育为人的生活现实而来,是感性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对人的生命品格的塑造、生存经历的书写、生活模式的再现,体育就是生活本身的实践演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2]陈曙光.直面生活本身:马克思人学存在论革命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8.

[3]刘欣然,王媛.生命的呵护:学校体育的人学存在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2):68-73.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3版.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6.

[5]休谟.人性论(上册)[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4.

[6]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69.

[7]祁志祥.人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

[8]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9]张志伟.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

[10]刘欣然,余晓玲.“是”的本真与“体育”的所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7):10-15.

[11]刘欣然,王家磊.体育本质行为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4):7-12.

[12]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13]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上卷)[M].王炳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

[14]刘欣然.生命行为的存在:体育哲学、历史与文化的线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4.

[15]戴劲.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16]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

[17]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震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3.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19]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安希孟,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66.

[2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修订译本.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5.

[21]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M].罗宾森,英译;楚荷,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0.

[22]刘欣然,李丽君,王媛.支点的选取:体育与人主体性的理论奠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7):32-37.

[23]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M].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3.

[24]恩斯特·卡西尔.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M].刘述先,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6]杨耕.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M].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9.

[27]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张立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45.

[2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29]刘欣然.体育、人的主体存在与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14.

[30]刘欣然.异化的拯救:体育与人主体性的现实困顿与本体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视角[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8,34(6):1-7.

猜你喜欢

存在论人学感性
雅克•朗西埃文学研究中的感性存在论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劝学
北人学没
试论海德格尔元存在论概念的出现及其意义1
感性理性不拔河
北人学没
《资本论》:经济学术语中的哲学革命
评“实践存在论美学”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