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应为导引俑

2021-08-09张济琛张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术式陶俑

张济琛 张涛

摘 要: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陶俑15件,这批陶俑出土后立刻引起世人惊奇和研究探索。依据考古发现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调研,运用逻辑分析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这批秦代陶俑进行深入考证,认为这批陶俑应正名为导引俑。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的发现与清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早期传统保健导引术的珍贵形象资料。

关键词: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导引俑;形象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2-0056-06

Abstract:15 racotta figurines were unearthed from the K0007 Funerary Pit of the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arousing surprise and exploration as soon as they appear. According to the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literature research, empirical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an in-depth research was used in these terracotta figurines in the Qin Dynasty in this paper, believing that these terracotta figurines should be referred to as the physical and breathing exercise figurines. The discovery and cleaning of the K0007 Funerary Pit enriches the image data of the physical and breathing exercise and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s to study the early physical and breathing exercise in China.

Key words: Emperor Qinshihuangs Mausoleum Site of K0007 Funerary Pit;guiding figurines;image

秦始皇帝陵(以下简称秦陵)原名“丽山”,陵园名“丽山园”。秦陵陵园规模宏大,历时37年建造,用工70余万人次,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历经60多年,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对秦陵的勘探调查、10余次发掘,已基本探明秦陵的布局和結构。在56.25平方公里的秦陵遗址范围内,已探明各类陪葬坑149座、陪葬墓196座,建筑遗址数百万平方米(见图1)。出土了包括秦始皇兵马俑在内的珍贵文物5万余件。秦陵勘探现仍在进行中,今后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综观秦陵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秦代政治制度、军事思想、民俗风情和物质文化水平的认识等方面,从体育史角度来研究秦陵出土文物工作鲜有研究者涉足,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研究工作。近年来,笔者对秦陵出土的文物从体育史角度进行了初步整理与研究,撰写了《秦始皇帝陵K9901出土角抵俑及铜鼎考——兼论战国秦汉角抵百戏的演变》等文,刊发在《体育科学》[1]等体育类学术刊物上。此文中我们对秦陵K9901出土陶俑重新研究定名为角抵俑,刊后在体育史界影响很大。世纪之交,秦陵K9801陪葬坑、秦陵K9901陪葬坑、秦陵K0006陪葬坑、秦陵K0007陪葬坑等,一个个重大考古发现相继面世,一次次令世人震撼与惊叹。本文是笔者对秦陵K0007陪葬坑(以下简称K0007坑)出土陶俑的重新思考,作为抛砖引玉之作,以求方家指正。

1 K0007坑出土的陶俑

2000年6月西安秦陵当地农民挖墓时发现了K0007坑,该坑位于秦陵外城垣以北900余米处,距秦陵封土北边直线距离约3公里。随后秦陵考古队对该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K0007坑是一个土木结构的坑道式建筑,其平面呈“F”字形,由一个斜坡门道、两条南北向过洞以及一条东西向过洞构成,总面积约978平方米。见图1所示。

1.1 K0007坑出土陶俑的种类

K0007坑出土有动物大小相同的青铜水禽:天鹅、仙鹤、鸿雁46件,和真人大小相同的陶俑15件以及一些零碎的动物骨骼及其他小件器物。K0007坑及出土的两种形态陶俑自发掘之日起就引起世人惊奇并探索至今。这些陶俑毁坏严重,陶俑的原位置已难以确定。K0007坑出土这15件陶俑,目前已修复9件,公布了7件资料。其中,箕踞姿陶俑4件,跽姿陶俑3件。箕踞姿陶俑(见图2)的姿势一般是双腿并列平伸坐在地上(详见表1);另一种跽姿陶俑(见图3)的姿势一般是就跪坐于地(详见表1)。

1.2 K0007坑出土箕踞姿陶俑的属性

K0007坑出土的这批陶俑形象和以往发现的秦俑姿态不同,在秦陵区发现的各类陶俑中独具一格。类似姿势的陶俑在中国先秦制陶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为秦俑大家族中增添了新成员,丰富了秦俑类别。这批陶俑一经出土,研究者从各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其文化内涵,探索其历史的真实性。

这批陶俑发掘者按其姿势分为箕踞姿和跽姿两类。关于这批陶俑中的箕踞姿陶俑发掘者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公布了其对K0007坑出土的箕踞姿陶俑是演奏乐器的陶俑形象推论,依据其手势分析,至少演奏乐器在两种以上[2]。胡嘉麟和张文立先生也赞同这个观点,认为“箕踞姿俑好像一位乐人,左手持弦乐器,右手拨动着琴弦”[3]。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击筑俑的坐姿推断,可能是受过膑刑的东方六国乐师充盈到秦宫禁苑[4]。持不同意见的焦南峰先生认为陶俑不是在进行乐舞活动,而是“左弋射士”,其中的箕踞姿俑就可称为“蹶张士俑”[5]。罗明先生也赞同此说,并为银义甲、喇叭形、圆筒形和三棱形骨器以及青铜棒形器都是弋射用具。袁仲一先生认为“箕踞姿为此而动作当是在编织网状物,用以捕捉鱼虫饲禽,或用以捕禽”[6]。将箕踞姿陶俑的姿态无论定为“演奏家”或是“强弩射手”还是“捕禽者”判断,我们都有异议。理由有三:第一,我们从汉画像石、画像砖上见到“演奏家”形象与箕踞姿陶俑形象相去甚远;第二,从K0007坑出土的青铜水禽是小型观赏类禽兽,并不需要用强弩来弋射;第三,从其坐姿来看怎么也看不出是在“编织网状物者”。

1.3 K0007坑出土跽姿陶俑的属性

关于这批陶俑中的跽姿陶俑发掘者开始推断也是舞者、乐人、“投掷武器者”或者给水禽“投掷食物”的等等观点[7]。随着研究的深入,发掘者在《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公布他们对K0007坑出土的陶俑中跽姿俑属性又做进一步具体分析讨论,参照先秦和汉代击钟、击鼓、击磬文物上的图像后分析认为,这批跽姿俑属性可能和演奏中击鼓俑和击钟俑最为接近[2]。袁仲一先生将“跽姿俑”称为“长跽掷物俑”,认为此俑的身份是饲养水禽的圉人[6]。将跽姿陶俑的姿态不论定为“舞者”、“投掷食物”或者“击钟”者判断我们都有异议。理由有三:第一,这批跽姿陶俑着祙无鞋的样子不像在水边投掷者,其右手五指的形态更不像投掷食物的动作;第二,我们从汉画像石、画像砖上见到舞者形象和击钟形象相去很远;第三,从K0007坑出土的陶俑在陪葬坑中的位置、俑禽之间的空间来看是长跽掷者也没有想象空间。

2 中国导引术的起源

保健养生活动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活动中的组成部分。先人们从最初由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的一些保健养生方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逐渐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古代传统保健养生的完整体系,这就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导引术、以呼吸锻炼为主的行气术和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

2.1 导引就是养生、健体和医疗技术

“导引”一词先秦时也作“道引”(见《庄子·刻意》的传本之一)、“步引”(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挢引”(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认识到运动保健的重要性,发明以呼吸运动为主的一种养生健体、具有体育医疗性质的活动。据编纂于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古乐》的解释:“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8]”《路史》卷九也有类似记载:“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9]”即为导通筋骨关节以健身发明的一种舞蹈形式。这二则记载是较早记录导引术的。古书上记载所谓“行气导引”“导引养形”“导引按摩”“炼清易形”等,说的都是导引术,这是较早的体育锻炼养生术。被誉为中医经典的《黄帝内经》对导引术有专门的论述。《素问·导法方宜论第十二》中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10]”刻有行气铭的战国玉饰也记叙了导引术。里耶秦简、居延汉简也多有记载秦汉时期疾病对百姓的生命和健康的威胁。一般百姓在缺医少药的时代,都会选择最大限度的自救,当时自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疗,自疗办法之一就是导引术。

上古文獻对导引术的这些记载,已经被上世纪在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引书》、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等所印证。特别是马王堆帛画《导引图》更是导引术的形象资料。在《导引图》44个术式中,绝大多数术式的设计是针对某一具体疾病设计,其中1、3、13、23等术式,不仅标明了医治的病痛,其术式设计与疗疾区的关系也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反映了《导引图》术式设计是建立在科学的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的。汉初导引术已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从《导引图》44个术式中的不同人物中看到,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裸背者,也有著衣者,其衣冠均属当时一般老百姓的装扮,反映了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导引术的发展实况。据《汉书·王吉传》载,昌邑王刘贺热衷习射游猎,其老师王吉劝谏说:“大王不好书术而游,冯式撙衔,弛骋不止,口倦虖叱咤,手苦于棰辔,身劳虖车舆,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休则俛仰屈伸以利形,进退步趋以实下,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于以养生,岂不长哉![11]”王吉他们认为导引术不仅有积精养神、引气练脏、导引利形的静养效果,而且还可以合于“士气”,起到“美声广誉”的效果。

到了东汉,华佗又将导引术进一步发展为“五禽戏”。由此可见,从先秦到两汉,导引与行气的健体技术基本形成,秦汉导引术已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成熟且行之有效的养生、健体、医疗技术。导引术本质特点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主要目的是伸筋、行气和升阳。令人遗憾的是汉以前导引术形象资料一直没有发现。

2.2 K0007坑出土陶俑把导引形象提前到了秦代

K0007坑出土的这批陶俑的重要发现尚未引起中国体育史界和中国医学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更未有中国体育史和中医学史专家进行过专门研究,其内涵和价值也就未能得到深入的认识。从中国体育史和中国古代医学史角度对K0007坑进行初步研究后,笔者将其与汉代出土的导引俑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形象对比后认为这批陶俑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导引俑的实物形象。另外还有如下补充理由:

第一,《导引图》中的人物,有44种不同的动作姿态,不论哪种姿态,总体可分为两种,或坐、或站,每一个动作旁都有题记。以K0007坑出土并修复的7件陶俑对照《导引图》的导引术式,按其作动方式应为坐引。这7件陶俑应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导引俑形象,它们比《导引图》的导引形象提前到秦代。

第二,汉代文献记载,导引术力求动作与呼吸的严密配合,兼以器械,来增强健体强身的效果。我们从《导引图》上也可以看出,除徒手导引外,器械导引在西汉时期已经用于人们的健身养生活动之中。这些辅助器械主要有棍杖、圆形球、盘形物与袋形物等。K0007坑出土已修复7件陶俑的手中,均呈手握器具状,只是原物已经腐化为尘,有待以后继续研究考证。这批陶俑出土周围,已经发现了一些银质、青铜、骨质小件物品,结合这些陶俑手势,初步推测应该是这些陶俑手中握的器物附属件,这也佐证了这批陶俑有的也是在持器械做导引的可能。

第三,导引术一般分为动中求静的肢体运动和意念性静态导引两种。K0007坑出土的陶俑貌似安静,其实为通过对意念的静态导引,达到心境平和、身体放松、疏导气血、引申肢体的目的。实际上这两种俑都在“引”,属于形体导引入体内经络的锻炼方法,体现了“动以养生”“静以养神”的中医传统健体思想。

K0007坑应属秦陵外藏系统的组成部分,按传统“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它应是秦帝国中央政府或皇宫管理机构在地下的模拟再现,它营造出水环境、水禽、人物等一组“与天同序”的画面。K0007坑内有模拟的河道、放置铜水禽的平台、壁龛(放置陶俑)等建筑结构,它们有机结合就是一组“与天同序”的模拟。这种模拟和各种导引术养生形式蕴含有天、地、人一体的生命观,在它的影响下发展出了丰富的导引养生思想和各种导引术养生形式。

3 秦导引术对后世的影响

据《黄帝内经》等史料记载,中国导引术与中国文明几乎同步起源,秦代以前文献对导引术也有过明确的文字记录。秦代又在先秦的基础上,对导引术加以完善,后世导引术都能在K0007陪葬坑出土导引俑身上找到影子。

3.1 秦汉导引俑的姿态、衣着、动作,都有类似之处

秦汉时期墓葬盛行以俑陪葬,各种类型的俑就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像的再现。近年全国其他地方也出土了不少汉导引俑,如,1997年在重庆巫山麦沱汉墓的M40号墓发现6件陶俑,高低从11.3厘米至19.5厘米(见图4)。报告中说:“出土的6件陶俑,从衣着、姿态、动作等分析,似为一套健身运动。衣着多为短衣短裤,姿态逼真,有立式、坐式、弓身等,动作栩栩如生。[12]”又如,1997年在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出土了陶俑12件(见图5)。发掘简报中指出:“导引俑,如M1:4、6-12。有的屈腿坐姿,双手合十,有的握拳蹲坐,姿势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可能是一种‘导引图式。[13]”再如,2003年在河南济源市五龙口镇西窑头村沁北电厂工地出土了7件陶俑,发掘者将其称为“养生俑群”,并将其中5件称为导引俑[14]。经过反复对比研究,笔者发现K0007坑出土已修复的7件陶俑与这批导引俑的姿态、衣着、动作,都有类似之处。

3.2 秦汉导引术都有模仿水禽动作

春秋战国时期,导引术已发展成为许多人强身健体的日常活动。古人还从动物灵活有力的姿态中得到了启发,开创了仿生导引术,如《庄子》“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15]的二禽戏;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里还出现的多禽健身法,即模仿多种动物动作以健体的练功姿势,如鸟申、鹞背、熊经、猴浴、鹤谭、龙登、猿跃、龟恨等。到了东汉,导引疗法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华佗吸收前人的成就,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导引图》的基础上,模仿虎、鹿、猿、熊、鹤5种禽兽的动作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据说华佗弟子吴普每天做五禽戏,常年不断,“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16]。流传至今的“易筋经”基本动作也能从“导引图”中找到原型。

K0007坑内有模拟的河道,出土有原大水青铜水禽46件,目前可辨识的有天鹅、鹤(见图7)和鸿雁三种类型。此坑出土的文物以陶俑和青铜水禽为主,是不是在表现这批陶俑在模仿水禽动作,在做“鸟申”等禽戏表演,或者说五禽戏的雏形。在此提出一说,仅供方家研究指正。

3.3 秦汉导引术流传广泛

先秦导引术术式较为简单,仅有单个动作。始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15]”K0007坑出土已修复7件陶俑中有两种形式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导引术式,其一是跽姿陶俑,这种术式同汉初马王堆汉墓帛画《导引图》第24术式十分接近,“24.题‘坐引八跪( 维 ? )。 一男子, 赤背,下跪,两臂前后斜伸”[17];其二是箕踞陶俑,这种术式同1000年后孙思邈所撰《千金方》里所记录的“天竺国按摩法”第13术式非常相似,即“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18],这简直是箕踞陶俑的图注。

秦人、秦国、秦王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秦陵出土文物中就有不少是秦与各民族相互交流的产物。秦与各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带动了秦时对外关系的发展,秦陵大墓中近来出土的金、银骆驼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19]。因为骆驼不仅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的时代符号,也是丝路中外文化交流载体的象征。那么,在张骞开通丝绸之路近百年前秦陵大墓里就出土了象征丝绸之路符号骆驼,这至少说明在张骞开通之前这条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而且秦人崛起于西垂,在与各民族交流过程中对这条道路贡献很大。秦导引术沿着这条东西大道进行传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4 结 语

通过上述对历史文献、出土文物、陶俑形象和出土现状分析,笔者认为K0007坑出土的陶俑属性应为秦代导引俑更接近事实。K0007坑就是以这15件导引俑为主体,那么这个陪葬坑的定名就应与导引俑相关的定名更为科学。汉以前导引术形象资料没有发現,这批陶俑的发现再现或永久固化秦始皇时代导引术形象,丰富了对古代导引术的认识,弥补史籍的不足。K0007坑出土已修复7件陶俑中两种形式可能是两种不同的导引术式,为我们研究秦代导引术提供了难得的原始物证,填补了秦代导引研究中的一段空白。秦代导引术总结了先秦以来导引术并对后世导引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秦代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总结和研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郝勤,张济琛.秦始皇帝陵K9901出土角抵俑及铜鼎考——兼论战国秦汉角抵百戏的演变[J].体育科学,2019(6):28-35.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309-331.

[3]张文立.秦始皇陵7号坑蠢测[M]∥秦文化论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4-263.

[4]胡嘉麟.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击筑俑考[J].形象史学研究,2017(2):16-38.

[5]焦南峰.左弋外池——秦始皇帝陵区K0007陪葬坑弋射场景考[J].文物,2005(12):16-38.

[6]袁仲一.关于秦始皇陵铜禽坑出土遗迹遗物的初步分析[M]∥秦文化论丛.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722-731.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区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J].文物,2005(6):16-38.

[8]许维遹.吕氏春和集释(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9.

[9]罗泌.路史卷9[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7.

[10]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校释卷4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0.

[11]班固.汉书·王吉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62:3063.

[12]重庆市文化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99(2):153-178.

[13]聊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阳谷县吴楼一号汉墓的发掘[J].考古,1999(11):35-45.

[14]李彩霞.济源西窑头村M10出土陶塑吕物赏析[J].中原文物,2010(4):101-104.

[15]郭庆藩.《庄子集释》卷6《刻意第十五》[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536.

[16]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73:2122.

[17]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室.马王堆三号汉墓帛画导引图的初步研究[J].文物,1975(6):6-13.

[1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7.

[19]蒋文孝.金、银骆驼的文物价值(考古进行时)[N].人民日报,2020-05-30(08).

猜你喜欢

术式陶俑
秦兵马俑一号坑新发现20余件陶俑
腹腔镜下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方式妊娠结局的比较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陶俑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69例宫颈肌瘤的手术途径及术式研究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
哭泣的汉俑
哭泣的汉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