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2017-06-10李松林贾云柱
李松林++贾云柱
【摘要】目的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相比疗效更加明显,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术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8.0.01
高血压脑出血有着发病率高的特性,在脑出血患者中占到了近80%,其病情变化速度、发展速度快,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基底节区是其中的高发生区,占高血压脑出血部位的1/2[1]。高血压脑出血的压迫以及可能出现的继发性水肿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在疾病早期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可以辅助患者恢复其神经功能,降低致殘率与致死率。本次研究对比了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2±11.1)岁,平均血肿量(38.1±2.7)ml;对照组中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8±9.2)岁,平均血肿量(37.7±3.2)ml。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均将CT扫描血肿的最大层面作为中心,确定具体手术位置。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给予吸氧、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控制血压、预防感染以及消化道出血,保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加强对患者的护理,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并发症等,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书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和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硬通道穿刺引流术逐渐开始兴起,应用范围越来越广[2]。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引起脑组织远端血管缺氧、坏死甚至微动脉瘤形成破裂,导致脑动脉组织结构薄弱,同时还可能因家中导致小动脉或微动脉内膜破裂形成夹层动脉瘤,引发破裂出血[3]。基底节区由于其特性,更容易受到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响。高血压脑出血不仅会对脑组织造成损伤,同时由于占位压迫,还会导致周围脑细胞缺血[4]。在血肿凝结以及液化的过程中,还可能会释放一定的炎性细胞因子或有毒物质,导致继发性脑损害,对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颅内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只需要进行局部麻醉,穿刺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不需要进行输血,同时也不会对周围组织造成较大的伤害,住院时间也较短,有利于患者的恢复;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则需要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有时还需要输血,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也较长,不利于患者的恢复[5]。但穿刺手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术后仍有一定的残余需要自身吸收。但从整体上来看,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优势更明显,安全性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发牧,许小兵.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2014,35(14):2224-2226.
[2] 姜海涛,王 兵,谢江涛,等.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6):685-687.
[3] 刘家凯,杨炳湖,罗洪海等.改良小骨窗手术与传统术式清除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的效果[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44(2):59-62.
[4] 贾增强,范得普,曾现伟,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26-1128.
[5] 何 伟.改良小骨窗术式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6):47-48,64.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