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2021-08-09张太原

前线 2021年7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唯物史观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创造力和未来引领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牢记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既要善于“鉴古知今”,也要善于“经世致用”,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纵深的历史眼光确定时代方位,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野看中国的历史进程,由历史思维来激发未来思维,从而创造新的辉煌。

[关键词] 唯物史观;  鉴古知今;  经世致用;  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 D23;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7-000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1并强调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牢固树立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坚持“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

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积极有为,锐意进取,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另一方面又在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人民的创造性,为社会各方面的人才搭建平台,尽可能让更多的创新活力涌现出来。这种现实的创造力和对未来的引领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观。

之所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蕴含着一种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这种为国家和社会献身的精神,甚至得到了中国现代史上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个人或党派的赞扬。比如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一篇文章就这样写道:“那些为民十三以来的共产革命而死的无数青年”“慷慨献身去工作的是全民族的解放,整个国家的自由平等,或他们所梦想的全人类社会的自由平等。我们想到了这二十年中为一个主义而从容杀身的无数青年,我们想起了这无数个‘杀身成仁中国青年我们不能不低下头来向他们致最深的敬礼”!2这样一种献身的精神造就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3

那么,对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从党的历史中体验到这样一种精神,显然会成为一种“营养剂”,显然会“增添很多正能量”,这也正是新时代所需要发扬光大的。实事求是地讲,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少数党员、干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1不少领导干部干劲越来越不足,以致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由是,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会获得一种“清醒剂”,增强共产党人的使命感。

对于在新时代树立强烈的使命担当应该具备怎样的历史观,习近平同志早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已经作了说明:“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2 其中的历史观就是唯物史观,也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历史观。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3并强调,“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4

坚持这样一种历史观,就要尊重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性的统一。这也是从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得出的:从小岗村农民按手印包产到户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深圳的“杀出一条血路”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解决就业问题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兴起,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民首创性的尊重。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在新时代,党和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要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就需要有一种可以使创造性产生的空间和环境,就需要有孕育和发挥创造性的条件和舞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正是出于对人民创造性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市场的作用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善于“鉴古知今”与“经世致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树立历史眼光。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5201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他又专门致信祝贺并强调,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并指出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历史。在新时代,更好地运用历史使其经世致用,最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充分吸收历史中好的、精华的东西。这其中包括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比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也包括丰富的治吏经验和治国理政的智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对历史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注意剔除“封建糟粕”。6在国学日益盛行的今天,这样一种提醒和警示是非常有必要的。

反封建,自党的二大起就是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的一个目标。在革命的过程中,北洋军阀、国民党等这些外在的封建主义的代表和象征,一个一个被打垮了、摧毁了,而头脑中的封建主义却常常挥之不去,并有可能无意识地潜伏下来,很容易在不自觉中影响行为。

经过历史的曲折,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封建残余的影响。他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指出:“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轉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1 他还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很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这种封建主义残余,可以说就是人们头脑中潜意识的封建思想。即使到了今天,这种潜意识的封建思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往往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官僚主义实质是封建残余思想作祟” ,2他指出的必须要杜绝的“七个有之”显然是典型的封建思想。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许多方面也是与封建思想相关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3所以,继续进行反对封建残余影响的斗争,应该是新时代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应有之义。

在新时代更好地对待和运用历史,不能一味地赞扬或否定,而是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4从而做到知史鉴今,推陈出新。

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思维特点,而其历史思维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以纵深的历史眼光确定中国现在所处的时代方位。所谓纵深的历史眼光,就是着眼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余年的探索史。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弄清楚从哪儿来,才能知道往哪儿去,从而弄清楚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贯通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就可以明了我们要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如今正处于走向复兴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大问题、根本问题,任何枝枝节节的问题都不能与它相提并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中断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进程,否则就会犯“颠覆性错误”。那么,如何走向复兴?就是要走历史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要明了自己的时代担当,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负有的历史责任充分结合起来。

以全球史的视野来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同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学习交流的传统。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正是从整个世界史的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其所隐含的意思是:世界已非百年之前的世界,中国也已非百年之前的中国。他曾沉痛地说:“我经常看中国近代的一些史料,一看到落后挨打的悲惨场景就痛彻肺腑!”1这实际上道出了近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实质。也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之所以备受列强侵凌,最主要的不在于“战”或“和”、“硬”或“软”,而在于我们的落后。

落后就难免挨打,由此出发去看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仍是非常适用的。由此去看中国与一些国家的问题,就会明了问题的实质,就会明白为什么说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并没有变。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小成则坠的多,大成则升的少。所以,彻底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还要靠发展,而这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終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认清了这一点,处理我们面临的外部问题时,就会有战略定力、毅力和能力。

历史思维中蕴含着辩证思维,既注重历史的经验,又注重历史的教训,尤其从教训的角度来激发现实的所作所为。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2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更明确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由此,我们也就会明白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坚定不移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为什么会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正确运用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学习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既要读中国的,又要读世界的。学习和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才能形成真正的历史思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4]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8]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张太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 王晓方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培养历史思维,优化历史活动课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历史想象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习近平“七一”讲话的思想精髓
高中历史教学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