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时代关照
2021-08-09任骄阳戢桂荣
任骄阳 戢桂荣
内容摘要:当下影视作品呈现出回归个人的时代特征。贾樟柯电影聚焦中国社会底层现实人物,以部分底层人物的人生为缩影,为生活在大时代下的普通人树碑立传,表现中国社会变革中个人的生存现状。贾樟柯用影像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纪实性地呈现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冷静而深刻地对整个时代进行在场式的整体表达,折射出中国人精神思想的转变。贾樟柯将电影回归到电影艺术本身,通过好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真实的时代讲述者。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 时代关照 底层生存 在场式的整体表达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发生着极大变化,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个体的价值展现越来越被重视,“回归个人”成为不可忽视的时代特征,艺术作品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个体命运,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个性化力量的迸发,也是中国文化的时代反映。本时期电影的思考和表达,作品中人物创作的符号价值,都更具独立性、时代性、平民性。
一.中国社会底层人物聚焦
1.回归个人的时代特征
贾樟柯导演用电影来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在世俗的烟火中感受着平凡但又独特的生命。贾樟柯电影中的人物是边缘的、疏离的,但这些人物又是最切近、最真实的。电影大师巴赞说:“每个人物的存在都具有感人的真实性。任何人都没有被归结为一种物态,或一种象征。”[1]贾樟柯的电影正是借助这种真实性,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普通个体的阵痛与感伤,普通人情感和尊严的坚守和失落。
真实地表达平凡个体的离合悲欢和生命价值,是贾樟柯的电影的独特呈现。现实中的人们都生活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接点,面对生命过程中真实并客观发生着事物,根本无从改变。每一个普通个体的生活,都是属于他自身的真实,电影只是让我们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认识我们自身,帮助人们发现可能被忽视的生活。贾樟柯电影的魅力,正在于他采用一种近乎纪实的方式呈现生活的原始状态,关注普通个体,记录着底层民众的琐碎日常。让观众看见普通个体在社会变革下,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弱小无助但努力抗争,从而引导观影者思考现实,继而主动去探索生命的力量。
2.底层人生缩影
贾樟柯电影对底层人物和底层社会环境的关注和表现自成风格,其作品大多选择城市底层工人、边缘青年、弱势群体等作为创作对象,反映当下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困境,但贾樟柯对普通人及其生活环境的塑造冷静而直观。
《三峽好人》街道、旅馆、被推倒的楼房、搬家的大卡车,底层的民,脏乱破旧的环境和忙碌的人,构成了写实的日常空间。作品中的烟、酒、糖、茶是是礼品,也是建立关系不可或缺的桥梁,还是夫妻间相濡以沫的食物,是影片表达主题的重要物象,记录着底层人的生活日常和悲欢。乡村稳定的生活成为发展的牺牲品,每一个个体的能否适应新的环境,能否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都变得更加被动。在为生计奔波挣扎中的人们,有了更多的思考,更加理解活着的价值。《三峡好人》反思了时代发展中普通人所付出的代价,新旧生活方式交替的痛楚,失却故乡的漂泊,生活的撕扯与情感的纠结,在作品中真实自然地呈现。《三峡好人》是处于巨大变革过程中中国现实社会的缩影,引发人们对时代变革中个体命运的强烈关注。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需要建设者,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土地踏入城市,以“农民工”的身份存在于城市中,但他们却难以融入城市,贾樟柯抓住了这些具有现实深度和戏剧张力的人物,在电影镜头中展示了时代裹挟下普通人的迷失、无助和彷徨,人物命运折射着生活的艰辛。这些普通个体命承受着生活的压力,但他们依然顽强地寻找着出路。贾樟柯的作品不同于主流电影,乐于去塑造英雄人物,追求西方电影文化中带来的个人主义。他创造的都是中国式的人物形象,贴近每个中国人的生活,讲述每个时代背景下属于中国人特殊的历史记忆。他的作品表现出的平民视角和平民情怀,成为独特的电影风格。
贾樟柯对生命有着深刻的悲悯与同情,《世界》中来自小城镇的青年在都市的角落艰辛的生存,在世界公园里他们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白天穿戴的光鲜亮丽,下班后回到狭小简陋出租屋,他们几乎不会和城市建立任何联系,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拼命工作赚钱,养家糊口,他们不断追寻,不断碰壁。进入城市但又游离于城市,归属感的缺失使他们迷茫、困顿,无所适从。《站台》中的年轻人对抗着祖辈习惯的封闭落后的生活,在漂泊无依的巡演路上经历着青春、梦想、躁动、激情,他们对未来无限憧憬,但在经历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后,他们还是被时代所抛弃了。理想幻灭,生活归于平淡,奇迹不再,生命只是庸常中的日复一日。“从《站台》开始,我的电影都有一定的抽象性。我不会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情节或一个具体的处境中去,而是关注一个人的大的处境。”[2]在一系列作品中贾樟柯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草根文化的认同,他真诚平等地观察社会底层人群和边缘群体,将深植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日常情感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跨越国界和不同文化,引起共鸣。同时,也使中国最根本最广泛的社会现实得以呈现。
二.用影像记录社会历史发展
1.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纪实
贾樟柯的影视作品不仅有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更有着对整个时代的关切。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以自己的乡土经历为背景,抒写儿时玩伴、同学、亲友,揭示社会边缘群体的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小武、斌斌、小济、崔明亮、尹瑞娟等人物形象都来源于他的现实生活。
《三峡好人》从一个三峡库区寻妻的普通农民视角,讲述了建设三峡大坝这项时代工程期间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迁。影片以纪实性的创作手法表现时代进程中无数人和家庭的未来因为三峡大坝的建设而改变,从普通人的人生故事反映时代变迁。三峡的改造变迁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们的生存状况折射出全体中国人思想的转变和反思。贾樟柯用电影的方式记录着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是观察者、参与者,更是思考者。《二十四城记》讲述了商业化大浪潮冲击下,工厂拆迁、城市底层工人下岗等独具时代特殊性的故事。不需要道具,场地也是现成的,影片都是实景拍摄,下岗工人们住在工厂分配的破旧、狭小的房子里,而这些房屋周围是正崛地而起的一座座新楼盘。大片的破败的厂房记录着曾经的辉煌和现实的落魄,真实展现了被时代洪流抛弃的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天注定》取材于四个新闻事件,以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坦露出底层人的生存困境,影片中的大海、三儿、小玉、小辉,他们在生活的边缘苦苦挣扎,不停地受到社会的捉弄与欺凌,迷茫而不知所措。贾樟柯着眼于生存在社会边缘困顿的普通人,以底层视角审视社会底层中人的尊严,用客观镜头叙述他们无谓的挣扎,任由时代摆布、毫无抗拒之力的卑微。用电影呈现现实社会的沉重和压力,以真实引发观众思考,体现出贾樟柯对中国社会的细致观察和对社会转型期普通生命的关怀。
2.平实镜头的深刻含义
世界当代艺术的批评理论,深刻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社会化进程中,随着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越来越高,诞生了大量新题材或新表达方式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作品。许多创作者在表达时,选择的是用尖锐、愤怒、讽刺的情感,表达对世界对现状的爱与恨、热爱与不满。
贾樟柯关注社会底层的命运浮沉,尊重他们的悲观喜乐,通过长镜头把的这些边缘人拉回到观众视野中。运用镜头语言来呈现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是贾樟柯对巴赞纪实美学的的追求和实践。贾樟柯的电影能够将复杂的意涵拍摄得如同纪录片一样清澈透明,尤其是长镜头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不仅超越了视听表达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地域乃至文化表达的界限。[3]《三峡好人》开篇用长达4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了三峡工程中迁徙者的众生相,是对底层民众平淡庸常和颠沛流离命运的思索。《小武》中小武去梅梅出租屋看望病中梅梅的一段长镜头,画面很温情但也很落寞很伤感。《任逍遥》中小济和斌斌抢劫银行失败后逃跑的镜头,影片用了长镜头拍摄。小济骑着摩托车在崎嶇的山路上狂奔,拼命要冲上山坡,但是小济的摩托车一次又一次熄火,小济在逃亡的路上尴尬无力地挣扎,在镜头长时间的关注下,观众看到小济的仓皇和无助,也看到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纠结和无奈。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深沉、成熟、锋利地表达,但他的表现方式非常冷静真诚,很少见到情绪化的愤怒和激情,更多的是冷静清醒的时代生活反思。贾樟柯用平时温润的镜头语言,表达坚韧而有力量的人物形象,回归最底层的个体,讲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贾樟柯说:“我不是社会批判者,我首先是艺术工作者。拍电影并不是直接对问题进行表达或批判,电影还是要回归到电影艺术本身,通过好的电影作品影响人的情感和内心,引发思考,一个电影下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我去设定一种思想然后去引导人们这样或那样想。”[4]贾樟柯不会刻意地去塑造英雄或渲染愤怒的情绪,他冷静的思考和朴实的表达在整体浮躁易怒的现代社会更显得难得和珍贵。用纪实影像记录社会生活,用长镜头呈现最原始的美打动观众,电影与社会现实互为镜像,贾樟柯将复杂的故事和情感拍得如同纪录片一样质朴,在这质朴中去观察这世界本来的善与美。
三.坚守独立电影阵地
独立电影导演南希萨瓦卡说过:“独立电影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曾经以为它最大的特点是资金的来源问题,而我现在清楚地意识到它的界定有关于你讲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个性视角。”[5]独立电影常常关注社会中的一些边缘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常常会融入导演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比较偏爱长镜头和自然的光线、色彩和音响,具有纪实特点。随着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变革,文化也受到社会公共事件的影响,电影创作也将许多时代事件和现实思考注入作品。时代的、国家的大变迁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贾樟柯选择用独立电影的方式讲述这个时代的幸福或疼痛,讲述普通人的生活,记录着社会变迁下中国人的内心。贾樟柯被称作是坚守着“明确的坚守民间立场,标榜以独立影像书写个人记忆的电影导演”[6]。贾樟柯曾说独立电影是自由表达的渴望,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选择自由表达。
贾樟柯专注观察每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变革,坚守独立电影阵地。贾樟柯所说:“艺术若一味地迎合,就等于丧失了尊严。”“独立电影本来就是以抗争的方式存在的”,贾樟柯无时无刻不在抗争,他崇尚真实理念,以普通大众为视角,为生活在大时代下的普通人立传,他是这个时代最具平民性的电影导演。贾樟柯一直在经历来自商业、市场、政策的挑战,坚守独立电影阵地,从他的电影作品,让观众近距离的体会时代发展洪流中一个个平凡个体的追求与困境。他认为,“我选择用独立电影的方式成为一个讲述者”,“独立电影最大的支撑就是民众的正义感,只要正义感不消失,独立电影就有生命”。[4]人民的正义感永远会存在,独立电影就不断有新的发展可能。
贾樟柯导演用影像记录社会历史发展,纪实性地呈现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场,冷静而深刻地对整个时代进行在场式的整体表达,折射出中国人精神思想的转变。他将电影回归到电影艺术本身,不断创作好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真实的时代讲述者。他在致力于独立电影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对新生代独立电影人提供土壤和养料,与更多独立电影人一同期待电影产业改革,一同努力创造未来独立电影更友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44.
[2]贾樟柯.用主流的方式表达自己[J],当代电影,2006(5):40-42.
[3]王晓平.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碎片与精英史观——论《海上传奇》的记录与虚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5-66.
[4]贾樟柯.以“独立电影”的方式生存[EB/OL].http://roll.sohu.com/20110706/n31
2573639.shtml,2011-07-06.
[5]薛洁.中国当代独立电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0(5):110-111.
[6]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
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2.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