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故事教学策略探究
2021-08-09毕静
毕静
内容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古诗中有我们中国人的根,有我们千百年来薪火相传的精神和文化。然而,由于古诗词的含蓄凝练、历史久远,诗词里的字词语义的变化,用典象征手法的使用等等,对人们学习、理解古诗词,都产生了一些阻碍。笔者尝试把故事引入古诗词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此谈些看法。
关键词:古诗词 故事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宝库中的明珠。它言简意丰,生动形象、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深邃幽远的意境;它讲究韵律,平仄相对、抑扬顿挫的声律蕴含着细腻精妙的情感;它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传承彰显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凝练含蓄是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寥寥数字,却表达出无尽的意蕴。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登鹳雀楼》中最后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十个字,却表达出多层含义。从字面上理解的意思是: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这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简短的文字蕴含着深厚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厚重,值得人们反复品味。
另一方面,因为古诗词语言的凝练,所以字里行间的跳跃性比较大,有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读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们眼前总会浮现一幅画: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后,飞鸟远遁、行人绝迹,凛冽的寒风中一位渔翁在寒江独钓。为什么渔翁会独自一人在这么冷的江面垂钓呢?这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也正因为古诗词的含蓄凝练、历史久远,诗词里的字词语义的变化,用典象征手法的使用等等,对人们学习、理解古诗词,都产生了一些阻碍。再加上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经验的有限,以及部分老师教学古诗词模式固化、强调知识点、考点,使得小学生难以感受古诗词那美好的意境,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如何把故事引入古诗词教学,进行古诗词故事教学的策略有哪些呢?
一.课前故事导入,激发学习诗兴,发现诗词趣味
上课伊始,老师给学生讲一些有关诗人的生平故事,或是诗人创作诗歌的趣闻轶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发现诗词的趣味。如孙双金老师在展示《走进李白》一課时,学习李白的诗歌前,先给学生讲了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唐玄宗李隆基携他的爱妃杨贵妃到沉香亭赏牡丹花。到了沉香亭,李隆基和杨贵妃一落座,乐师们就弹起了曲子,唱起了歌。刚唱了两句,李隆基摆摆手说:“停停停,什么陈词老调,朕不爱听!李龟年,去翰林院把李太白给我请来,请他给我的爱妃做几首新词新诗。”李龟年接了圣旨,急忙赶到翰林院去找李白,到处找,都找不到,就问他的同僚,同僚说:“李白去街上喝酒了。”李龟年又急忙去街上找。经过一座酒楼,只听到酒楼上一个人高声吟唱李龟年一听就知道是李白,急忙跑到楼上,一看李白已经喝的酩酊大醉。李龟年上前摇摇李白的肩膀说:“李翰林,李翰林,快醒醒,皇上有请。”李白睁开朦胧的醉眼说:“我已经醉了,我是酒中仙,皇上请了也不去。”
通过这个小故事,学生明白诗人李白的喜好饮酒作诗,既是酒中仙又是诗中仙,了解到李白那傲岸不羁、天真浪漫的性格特点。学生们一开始就被有趣的故事吸引,激发了进一步了解诗仙李白的热情,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孙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领略了《望庐山瀑布》的超凡的想象,感受到《秋浦歌》的极度夸张,欣赏到《夜宿山寺》的天真浪漫,慢慢走近了那个热情浪漫、超凡脱俗的诗仙,为学生走进李白的诗歌打开了一扇门。
每个人都是爱听故事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学习古诗词教学时,老师在课前用与古诗相关的故事导入,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古诗的热情,一定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二.课上故事阅读,深入理解诗意,感受文字美妙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历史久远,有些诗词描绘的画面,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到晦涩难懂,学生更无法领略诗词语言的美妙意境。老师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如果能在把学生难理解的地方,引入适当的故事讲给学生听,那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一定会入木三分。
比如赵志祥老师在示范《敕勒歌》一课的教学时,刚开始赵老师通过出示的图片,带领学生吟诵,让学生感受到了敕勒川的美景:无边无际的草原和那成群的牛羊。然而当赵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千多年前,东魏有个宰相叫高欢,有一天他领着十万大军去讨伐西魏,结果打了败仗,十万大军死伤惨重,剩下三万人只好回国。路上将士们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于是高欢就想:怎样才能调动起将士们的士气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高欢大喊:“斛律金何在?”斛律金回应:“末将在!”高欢命令斛律金:“把将士们的士气给我调动起来!”斛律金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文武双全的大将。接到命令后,一边思考,一边走上山头,望着自己的家乡,望着远处的阴山,望着辽阔的草原,于是他就高歌了一首《敕勒川》,将士们听到这首歌后,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家中的亲人,全都精神大振。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了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体会到了歌曲中不仅有对草原美景的赞美,也领悟到将士们对家乡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热爱之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感受文字的美妙!
三.课后故事创编,拓展感知诗情,提升审美创造
古诗词言简意赅,寥寥几行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古诗词教学时,为深化理解,可把握学生心理,顺势引导他们将简短的诗词扩编成情节丰富,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情趣的故事。
以王安石的《元日》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知诗人心境后,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如果你能坐上时光机,穿越回北宋,在春节这天,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请你根据古诗《元日》,创编一篇小故事。学生创编出如下故事:
我坐上时光机,穿越时空,来到公元1068年的正月初一,这可是北宋的春节。我赶紧穿上了一件红色的长衫,衣服上绣着龙凤的图案;戴着一顶灰色的帽子,还穿着一双鞋子,就像穿上了两只小船在大马路上行走。
大街上有很多商贩在沿街叫卖年货,路上的行人有的拿着屠苏袋,里面装着屠苏酒;还有一些人在舞龙,舞狮子,耍杂技等各种娱乐活动。时而还能听到几声爆竹的响声,“嗖”的一声,“冲天炮”像火箭一样笔直地冲出去,“嘭”一声“冲天炮”变成了一地碎片。
一大早家里就忙着打扫门庭,换桃符,挂钟道,贴春牌,还挂上了大红灯笼。房间里时不时地飘来一阵肉香味,原来是母亲在做腊月时就已经腌好的腊鱼,腊肉……瞧,这桌上有喷香的烤鸡,吃起来脆脆的猪耳,还有好多美味的东西。“喝屠苏酒咯!”爷爷拿着屠苏酒,说道。于是大人们畅饮起屠苏酒来,互相庆祝着这新春的到来,那屠苏酒不断地散发出温馨的芬芳,好像也在庆祝。我们几个小孩子拿着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北宋的春节一片热闹、欢乐的景象,我想大诗人王安石看到后,心里一定对自己推行的变法充满了信心!
学生在进行故事创编的过程中,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思维得到了历练,审美得到了提升。既是对学生综合语言实践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创造的重要契机。
四.课外故事展演,培养鉴赏诗境,领略艺术魅力
古诗词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传统读读讲讲的模式,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老师可以引领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综合活动,进一步拓展学习古诗词的途径,在活动中学习,领略诗词的魅力。比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老师组织学生一起把古诗变成诗剧,分小组进行排演,在班级进行展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剧:
时间:重阳佳节 地点:长安
活动:登高、插茱萸 人物:王维、王维兄弟
旁白: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繁华的帝都长安此时街上熙熙攘攘,每家每户都传来热热闹闹的亲人团聚欢乐声。
王维(远离蒲州家乡,只身处在繁华热闹的帝都长安,望着来来往往的热闹人流):远走他乡已经好几年了,可我依然没能谋取功名,又逢一年的九月初九,街上的人群都三五结伴,可我的家人又在哪里呢?(四处探寻状)
路人甲(手拿茱萸):来,我给你插戴上茱萸,据说这样可以辟邪、消灾。
路人乙(欣喜状):这样呀,那你帮我插戴到我的头上或手臂上吧。我们快去叫上兄弟姐妹,一同去登高吧!
路人甲乙结伴而去。
王维(向东遥望):此时此刻,家乡的兄弟们不知道有没有像往年那样登高、互相插戴茱萸呢?想到我今年不在他们身旁,一定在思念着我吧!回想在家时,重阳节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一起推杯换盏喝菊花酒,现在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王维兄弟(登高望远):大哥一个人在长安过得怎么样呢?长安没有亲人,他一定会有些孤单吧!希望哥哥在外一切順利,平安健康,让我们一起在心里为哥哥祈福吧。
要想把人物演活,学生一定要仔细揣摩诗人的情感,表演时的动作、表情……在写剧、排剧、演剧的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古诗词文本,鼓励学生抓住古诗中的人物,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诗剧,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过程。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激发孩子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实施有效的古诗词教学策略,选择合适的故事引入教学:课前故事导入,激发学习诗兴,发现诗词趣味;课上故事阅读,深入理解诗意,感受文字美妙;课后故事创编,拓展感知诗情,提升审美创造;课外故事展演,培养鉴赏诗境,领略艺术魅力。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传递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从而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实验教育集团梅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