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21-08-09孙庆孟利琳

今日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孙庆 孟利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 成都,610041)

临床有效数据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是现代人群中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而且脑卒中致残和致死率较高,并且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患者是因为中枢神经系异常病变从而累及其它多系统的异常[1]-[2],在这些变化中,最显著的是人体平衡力失调,丧失运动功能。

平衡力失调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丧失平衡力增加患者跌倒的危险。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增强人体平衡力、提高核心力的重要训练方式,尽早展开核心稳定性训练不但可以提高患者平衡力,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促进早日康复[3]。此外,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也开始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在本次研究中,就是将核心稳定训练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实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96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登记时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此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订同意书。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一般资料比较

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目前国家设定的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年龄在40-75 岁;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处于脑卒中的亚急性期或恢复期,病龄1-6 个月;患者病情较稳定,意识清晰,能够积极参与此次研究;患者视觉功能正常,不存在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可以独立行走≥10m。

患者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后经过详细检查,均为脑部外伤和水肿等原因造成的脑卒中,排除其它多重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排除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因为这部分患者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排除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或者患者家族有精神病史;排除因疾病导致行走障碍的患者,例如关节病、骨折等;患者因其它原因患有空间感觉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肢体摆放干预、肌肉牵伸、站立、步行训练,所有治疗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

观察组:(1)核心稳定性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内容包括热身、拉伸和核心训练。热身主要包括半蹲、推手等动作;拉伸是对臀部肌、髂腰肌、阔筋膜张肌进行动态拉伸;核心训练主要对腹肌、腰背肌、膈肌、盆底肌进行训练,加之平衡支撑训练,训练时一定要保证呼吸均匀。30 分钟/次,1 次/天,每周5 天,连续治疗4 周[5]。具体训练方法:①平衡垫站立。为患者准备平衡垫,护理人员辅助患者站立在平衡软垫上,保证平衡性。可以请专业的康复训练师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评估,依照患者身体情况逐渐增加训练难度,训练顺序可以从双足睁眼-双足闭眼-健侧单足睁眼-患侧单足闭眼-顺序开始。②平衡球半桥。平衡球半桥训练需要在平衡球上进行,如果患者病情较严重,可以使健侧单足先立于平衡球之上,将患侧下肢放置于病床上,完成训练[6]。③躯体旋转训练。此项训练也需要在平衡求上进行,双脚立于地面,固定训练带一端,护理人员辅助患者挺直背,双手牢牢抓住训练固定带的另一端,将其抬至与胸平齐,让病人向背离训练带固定点的方向进行躯干的旋转。(2)虚拟现实技术(VR)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佩戴感应器,前方放置电脑屏幕,模拟相应场景,例如事物认知等[7]-[8]。通过事物认知场景模拟对患者进行肌力、耐力训练;还可以通过VR模拟踢足球、手抓水果等对患者进行肢体训练,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协调性;还可通过音乐背景下森林踏步训练场景模拟对患者进行步态训练。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挑战级别。每次训练时间为45min,1 次/d,治疗时间为4 周。

1.3 评价指标

(1)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量表(FMA)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越好;(2)平衡功能,采用平衡功能量表(BBS)测定平衡能力;(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表对两组日常生活功能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证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软件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接受t 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 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治疗前,两组FMA 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FMA 评分

2.2 两组患者平衡能力

治疗前,两组BBS 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BS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BBS 评分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MBI 评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BI 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表4。

表4 治疗前后两组MBI 评分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因为脑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且致病因素较复杂,所以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偏瘫行为,对走路产生严重影响,这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脑卒中后偏瘫,临床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康复训练,但是通过临床效果可以看出,传统康复训练效果不佳,尤其是训练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对患者全身展开训练,康复效果较差[9]。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且在各个领域有所涉及,医疗领域也不例外。VR 技术是目前医学领域新引进的一种康复训练技术,指的是在计算机控制下模拟出高度逼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三维空间,让患者感觉自己真实处在虚拟环境中。VR 技术为患者提供一个新颖、身临其境的康复训练环境,而且这项技术实现了全身器官参与,而且模拟场景可以变换,可以根据患者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场景,这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积极性[10]-[11]。核心稳定训练(CST)重点是稳定核心部位,且注重核心部位与人体上下肢的结合,并非单一的腰腹力量、躯干力量训练,有着显著的优势。人体核心主要是骨盆-髋关节集合体,这是人体的中心,也是所有运动的起始点,人体核心是上下肢对角线连接桥梁的重要部位,所以CST 注重躯干、骨盆活动,且对周围肌群进行有效激活,促进腹内压升高,还可以调整身体直立姿势,促使网状脊髓束兴奋,从而提高核心稳定性,利于四肢分离运动进行[12]。并且CTS 训练可以进行同侧支配,有利于移动支配下肢的体重,从而增强下肢运动功能。除此之外,CTS 强调利用动态不稳定支撑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募集肌纤维,保证其可以更好的进行收缩,整合体位控制、任务导向运动,提升腹内斜肌、腹直肌力量,从而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平衡状态[13]。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观察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虚拟现实技术,治疗后FMA、BBS、MBI 评分 均优于对照组,P<0.05。本院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大致相同,这充分充实核心稳定性训练和VR 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患者对这一康复训练方式给予高度认可,在治疗中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度。分析原因:之所以患者可以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主要是因为本次研究的康复治疗方式与传统康复治疗方式相比有显著的优势。第一,VR 技术给患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患者在VR 技术支持下可以“真实”的感受到所处的环境,这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康复训练环境,补足了传统训练场景的单一性和枯燥,而且可以按照患者的喜好设置环境,这极大的调动了患者的参与积极性;此外机器还可以对患者的运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有利于直观的了解患者的问题[14]。第二,VR 技术背后有计算机的支撑,计算机可以保证训练效果的准确实施,而且对患者的包容性更高,机器与人相比,耐力强、更有耐心、错误率低,而且机器会反复提醒错误,告知患者如何保持正确的运动姿势,减少了患者焦虑等消极情绪。第三,VR 技术包容性较强,受限制较小,不需要考虑场地大小。VR 设备有数十种模式,可以为每位患者选择最适合的运动模式。早期应用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提高核心肌群的力量以及稳定性,有助于维持身体重心,在促进身体恢复的同时保持稳定、平衡状态,提高平衡能力,促进偏瘫病人步行和平衡能力[15]。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VR 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了对患者体态的恢复,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功能。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非线性中立型变延迟微分方程的长时间稳定性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模糊微分方程的一致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