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影响研究
2021-08-09李勇程茹田飞娜
李勇 程茹 田飞娜
(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710032)
现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中风的发生几率也明显增加,已经发展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类型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且很难治愈。在临床实践中,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由于中风所导致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其致残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性改善,中风偏瘫仍然在临床十分普遍。针对中风偏瘫患者,临床多采取各种康复训练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其中,中医手段便是常用手段,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技术手段,通过穴位刺激可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促通技术是一种促进瘫痪患者形成正常运动模式、姿势、控制力、平衡反应,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训练方法[1-2]。在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针灸联合促通技术这一综合训练方案对患者肢体促分离运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卒中偏瘫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既定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计筛选出93 例,其中,男性患者50 例,女性患者43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4-78 岁,平均年龄为(59.49±9.11)岁,病程分布区间为 7d-3 个月,平均为(1.22±0.39)月,Bronnstrom I 期10 例,Bronnstrom II 期44 例,Bronnstrom III期30 例,Bronnstrom IV 期9 例,随机分组后,每组31 例,分别为A、B、C 三组,三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MRI 检查确认,生命体征平稳,伴有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后遗症;排除标准:排除急性期严重昏迷的患者,排除二次中风的患者,排除因心脏病或者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所导致的脑栓塞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排除造血系统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内分泌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治疗依从性不足患者,排除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1.3 治疗方法
3 组患者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具体包括降血压、抗动脉硬化、脑保护等治疗及对症处理,3 组患者治疗时间为10d/疗程,总共治疗6 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的具体表现,分为早期、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在进行康复治疗时,针对不同时期的患者,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
A 组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对于早期患者,应该给予全面的治疗和抢救,帮助患者稳定病情,在实施治疗时,多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针灸疗法的开展,以醒脑开窍为主,穴位选择则围绕合谷、太冲、水沟、印堂等开展,留针25min,对于软瘫期患者,穴位选择足运感区,体针地仓、颊车、曲池、肩锅、三阴交、手三里、足三里、外关、伏兔、合谷、太冲、八邪等,对于痉挛期的患者,针灸的治疗以治疗痉挛为主,穴位选择为:体针取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阳、足少阳经,具体穴位为腕骨、肩贞、臑俞、天宗、阳池、天井、殷门、委中、承山、阳陵泉、纠内翻、丘墟透照海,以透穴为主。对于恢复期的患者,由于已经出现分离运动主运动,应该在此时加强对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在具体操作时,常规对皮肤进行消毒后,持针与目标穴位皮肤呈现20-30°夹角,用夹持进针的方法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进针一定深度后,固定不提插,捻转针身左右旋转,头针则快速捻转,捻转3min 左右,留针25min。
B 组患者采用促通技术开展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差异,给予不同的方法。针对早期和软瘫期的患者,应该注意避免痉挛,活动肢体,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给予半卧位或坐位的训练方式。针对痉挛期和恢复期的患者,要加强各个关节的运动,加强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提升患者的协调能力,让运动姿势恢复正常。
C 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促通技术进行综合康复训练。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的判定,按照临床症状小消失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程度进行划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采用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价,本量表具体涉及从仰卧位到侧卧位、从仰卧位到床边坐、坐位平衡、从坐到站、步行、手部运动、手的精细动作以及上肢功能共8 项,分值分布为0-48 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 周、6 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接受t 和卡方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详见下表1。
表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2.2 三组患者MAS 评分对比详见下表2。
表2 三组患者MAS 评分对比
2.3 三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详见下表3。
表3 三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3 讨论
中风,又被称为脑卒中,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风因外邪入侵,内风属内伤,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所导致,可表现为肢体麻木、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风病死率得到了明显的下降,但是,在致残率方面,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幸存者往往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影响患者的社会价值。现阶段,关于中风患者的功能康复,成为了现代临床的研究重点。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需要经历肌张力下降、反射减弱、肌张力增强、痉挛反射亢进等环节,同时,通过低级运动中枢联合反应、共同运动释放至半分离、分离运动,进而确保机体协调运动,故加强中风后瘫痪患者的治疗,增强肌张力,促进患者的康复[3]。
为了促进患者的康复,中医手段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针灸就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针灸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脑动脉紧张度,改善患者的血液黏稠度,改善脑动脉弹性,从而有效改善脑部血运,有效促进脑组织的重建[4]。但是,在以往的临床实践中,康复治疗的重点集中在了发展肌力,但是,这增加了“误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异常的运动模式,还将这种变化误认为是病情好转,延误病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5]。根据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实施合理的针灸治疗方案,能够加强患者的治疗效果。针对中风偏瘫患者,中枢性运动功能的协调性是保证患者运动功能的关键。因此,在针灸治疗中,分阶段开展十分必要,对于早期患者,要尽可能增加肌张力,缩短软瘫期,在痉挛期,要尽力实现对肌张力的控制,提升临床疗效。有研究[6-7]显示,通过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提升。也有学者[8-12]指出,相对于单纯功能训练,针灸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在现代康复医学领域,神经促通技术是通过一系列训练方法来促进脑血管疾病康复的重要手段,其应用后,可以帮助患者形成正常的运动模式,提升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控制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新的神经通路形成,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根据相关研究,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在结构上实现重组,在功能上实现代偿,可以促进脑细胞的再生。神经促通技术是基于神经系统重组原理和其可塑性来实现功能障碍的改善,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3-15]。
在本次研究中,将针灸与神经促通技术综合应用,构成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新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案,在治疗中,促进了神经的传导,增强了组织的兴奋性,加快肢体功能恢复,体现了中医针灸的优势,同时,加强了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让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系统充分代偿,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有效率、MAS 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C 组均显著优于A 组和B 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的综合运用,有效发挥出协同疗效作用,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