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感关注的初中美术疗愈项目化创作实践

2021-08-09刘丹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9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初中美术核心素养

刘丹

摘  要 初中生的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一个特殊时期,自我意识的高涨、学业压力的骤增、情绪的不稳定等诸多诱因让青春期的他们倍感无力,却又缺乏对情感科学的梳理与排解。探索营造情感体验式美术课堂,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体及整体情绪和情感的引导与表达,并以此来开展美术疗愈的项目化创作实践,在项目化学习中逐步实现对情感的认知、探讨及排解,个性创作,呼吁学校、家长重视青春期少年情感,传递青春正能量。

关键词 情感关注;项目化学习;美术疗愈;初中美术;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09-0084-03

0  引言

基于情感关注的初中美术疗愈项目化创作是指借助项目化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对自我情感展开分享,表达观点,帮助学生体验自我实现,丰富学生反思、扩展、享受创造力的方式,同时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以个性化的艺术创作手法,表达自己的心理情感和價值观等,并更新促进社会大众对青少年的认识及融合。情感关注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个体及整体情绪和情感的引导与表达。美术疗愈是指借助美术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美术表现进行自我情感排解,并从视觉上拓宽沟通方式,增加沟通的深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道德观,承担社会责任。

在特殊的抗疫时期,学生宅家学习时间较长,返校后所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让人不得不反思当下初中学校对学生情感关注的缺失。正是这部分缺失,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情感无法得到及时梳理与排解。本文分析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美术疗愈缺失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与实施基于情感关注的初中美术疗愈项目化创作,以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  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美术疗愈缺失的原因

1.1  重技法教授,轻情感关注

当下的初中美术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习,更无从谈起将对学生的心理疗愈引入课堂教学。近年来,随着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出,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开始从侧重技法逐步转向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关注。但观察各项教学案例及公开课堂,则几乎没有对青春期学生个人情感的关注,以绘画创作为媒介进行心理疗愈则更为罕见。初中生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处于特殊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高涨,变得多疑、敏感,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情绪不稳定,渴望摆脱家长的控制,学业压力骤增……所有理想与矛盾的冲突,带给这些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的初中学生的是茫然无措,若不及时调和则势必造成心理的创伤。然而,当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无法承担起学生这一阶段的特殊精神需求,难免导致学生对自我情感的埋藏,久之则出现情绪的压抑和自我的怀疑与否定等心理问题。

1.2  教学内容有情感输入,缺学生个体的情感关注

目前的初中美术课程不乏引导学生关注情感的主题板块,如“印象派的画家们——凡·高”作品的欣赏解读,“让世界更美好” “红色记忆”等,这些教材内容虽有情感关注,但仅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情感关注,为的是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创作。教学过程缺乏对学生个体经验及情绪、情感的关注,也缺少学生个人经验与作品之间桥梁的搭建。

1.3  作品成果多形式化,缺内驱型项目化创作

现下大多数学校有美术课堂成果展,其作品种类繁多、形式美观,学生多按照教师指定的内容如“设计一张鲁迅作品的书籍封面”“设计一张环保海报”等要求,完成相应创作甚至是模仿。但基于对初中学生这一特殊心理时段人群的情感关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以美术疗愈为目的的项目化美术作品创作却很少。内驱力下的美术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去认知自我、表达自我和反思自我,最终排解并正确看待自己的情感,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于情感关注的初中美术疗愈项目化创作探索与实施

2.1  “三期三引”美术疗愈课程创设

本项目旨在结合美术学习活动中对初中生青春期个体情感的关注,对如何实现有效的美术疗愈,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一批高品质、有深度的美术作品展开探究。为此,笔者创设“三期三引”美术疗愈课程,见图1。

1)情感关注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组织,敞开心扉,促进学生对自己及他人的情感体验、理解接纳,表达排解,获得共情的能力和健康的情感价值观。

2)以美术疗愈为目标,引导学生艺术表现,实现学生与作品、生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并使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得以纾解。

2.2  课程内容及目标研发

本课程内容包含三个单元,每单元包含四节美术疗愈课题,共计12节课。单元一:“自我认识”,包括“身体和器官”“情绪和管理”“差异和理解”“权利和责任”;单元二:“自我表达”,包括“这就是我”“父母的那些事”“青春的故事”“校园你我他”;单元三:“自我组织”,包括“老师和伙伴”“父母和自己”“规则与安全”“自我管理和班级服务”。学习目标是情感关注、艺术表现和美术疗愈三者的交促达成。

2.3  “三引”项目化创作实践探究

该项目化实践重点在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情绪情感进行引导,还要重点引导学生融合艺术点进行美术创作,生成更为深度的项目化作品,最后实现美术疗愈。为此,笔者设计“三引”项目创作导学方略,现以本课程第二单元第三课“青春的故事”为例作阐述,见表1。

2.3.1  教师设问引问题驱动  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发其深层次的对自我情感思考并进行探讨,在过程中引发驱动性提问,为之后的美术创作奠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迅速进入情境,感知青春的温度与力量。紧接着提出问题驱动:易烊千玺有哪些触动自己的地方?在你的记忆中都有哪些触动自己的经历?当时的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故事,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和心理情绪呢?师生间就此展开讨论分享。有的学生被易烊千玺的勤学苦练所触动,有的被他失落时的坚定不放弃所触动。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联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学生小A说:“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曾经被朋友们孤立过。”教师在其分享后追问:“那么当时你产生了哪些情绪?”小A回复:“觉得特别的孤独,甚至一度害怕上学。”教师肯定这种情绪的产生:“敢于分享自己的痛苦,你是个很直率的孩子。我相信还有许多同学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包括老师在内。”这时学生小B也举起了手,说:“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除了难过还有点儿纠结,一度怀疑否定自己。”这两位学生的分享引起许多学生的情感共鸣,越来越多的学生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故事或观点:我也曾有过;我认为你不该否定自己;每个人都有个性,相处不到一起去,不代表你不够好……在这样的分享与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不断被唤醒,并进行思辨和梳理。

2.3.2  优秀作品引艺术表现  展示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其艺术语言的应用,探究美术语言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以及多形式的创作方式。在本课,教师依次出示两幅作品(图2、图3),都是关于“青春”题材的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相比较而言,你喜欢哪件作品?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很快举起手,学生A答:“我喜欢左边这幅,因为它把青春二字的笔画拉长,表现出一種惆怅感。”学生B补充道:“并且它的色彩还有上下的位置摆放,都在传递情感。而右边这幅像是方法套用,没有情感表现,也不够美观。”教师总结:“看来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要形式美观,还要巧用美术语言来传达情感,让作品形美意深。”随后,及时出示一组高质量的作品强化欣赏,涉及各个美术门类,有vlog、油画、漫画、摄影等。此环节以欣赏为主,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多形式的创作。

2.3.3  多媒介引作品传达  通过校内展览、校园微推送、微博、之江汇、钉钉、社区宣传等媒介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推广,让家长、同龄人、教师等大众通过作品了解、走进青春期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实现彼此间更好的交流与融合。

3  结语

关于该项目,笔者已在所任教的八年级实践三节课,学生创作出许多形式多样美观且富有深意的美术作品。内驱力下的美术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地认知自我、表达自我和反思自我,再通过美术表现逐步实现自我疗愈。相较于常规模式下的美术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及心理发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着引导者角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思辨和创造性思维等,并最终促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2]张悦颖,夏雪梅.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4+1”课程实践手册[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育德,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7]陈孝荣.关于体验性学习的思考: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5):125-127.

[8]张莉娅.语文阅读情感体验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初中美术核心素养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