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 例腹直肌鞘血肿的诊治过程看全科医生对多病共存老年患者的诊治

2021-08-07吴丽娟李琰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全科房颤抗凝

吴丽娟 李琰华

腹直肌鞘血肿(rectus sheath hematoma,RSH)是一种少见的腹壁损伤,其临床表现与部分急腹症极为相似,易被误诊为腹、盆腔病变而盲目手术[1]。本文报道1 例RSH 的诊治经过,全科医生本着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了最优化的诊治措施,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90 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利3 个月余,反复咳嗽咳痰2 个月”于2019 年12 月至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就诊,并于2019年12 月18 日转至全科医学科住院治疗。既往有冠心病、阵发性房颤、脑梗死、骨质疏松、右侧股骨粗隆间骨折、左侧股骨颈骨折手术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0 ℃,心率118 次/分,呼吸20 次/分,血压108/73 mmHg,患者神志清,呼吸尚平稳,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律不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未及压痛、包块,肠鸣音3 次/分,肌力检查不配合,双侧巴氏征阴性。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7×109/L,血红蛋白106 g/L,血小板计数144×109/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10.4 s,国际标准化比值0.9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7.9 s,凝血酶时间16.0 s,D-二聚体1.62 mg/L。入院后先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抗感染,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 000AxaIU 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抗凝及化痰、利尿、控制心率、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2020 年1 月5 日下午患者左侧腹部出现一大小约8 cm×10 cm 包块,局部触痛明显,立即予急查腹部CT 平扫示:左下腹壁皮下包裹性积液-积血考虑(见图1)。

图1 腹部CT平扫示意图

患者腹壁血肿考虑自发性腹直肌腱鞘出血,予停用依诺肝素,同时予补液支持治疗,予腹部加压包扎。患者于1 月6 日出现腹痛加重,且血肿较前明显增大,出现休克,血压74/39 mmHg,血常规示:血红蛋白64 g/L,予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及补液支持治疗,同时予输注悬浮红细胞2.5 U。患者出血量较大,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请介入科会诊后建议可考虑行介入栓塞治疗。但是由于患者高龄,既往有脑梗死、心力衰竭、房颤等病史,基础疾病多,充分告知家属后,最终选择继续保守治疗。此后多次复查血常规,患者血红蛋白平稳,无活动性出血征象,住院期间随访超声检查显示血肿未扩大。但患者血肿吸收缓慢,主诉血肿处胀痛不适,期间多次评估血肿液化情况,1 月21 日床边查B 超提示血肿液化,故予B超引导下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并留置引流管,予分次抽液。2 月16 日复查腹部CT 提示血肿基本消失(见图2)。再次评估患者血栓及出血风险,予达比加群酯110 mg 每日二次抗凝治疗,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

图2 复查腹部CT示意图

2 讨论

RSH 是一相对种罕见的疾病,占腹痛患者的比例不足2%,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和抗凝治疗的广泛应用,RSH 的发生率也呈现了增高的趋势。RSH 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致死性,其总体死亡率约为4%,但在接受抗凝治疗的人群中,其死亡率则明显上升,有文献报道可高达25%[2]。

外科手术通常不是RSH的一线治疗[3]。但对于经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仍有持续性出血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无法控制的出血或血肿持续增大或伴有感染的复杂性血肿的患者,以及出现重度腹膜刺激或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体征的患者,应及时行介入治疗止血[4]。该患者治疗过程中血肿持续增大,伴失血性休克,有介入手术指征,但是由于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手术风险较高,综合考量,最终选择保守治疗,采取了加压包扎、止痛、输血、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大多数RSH 患者血肿可在2~3 个月内被重吸收[5],部分巨大血肿需要3~6 个月吸收[6]。该患者血肿吸收缓慢,且血肿处胀痛明显,故在评估血肿已经液化的情况下予穿刺引流,明显缩短了血肿吸收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对于血栓栓塞风险高的患者,在出血控制后需尽早恢复抗凝治疗,但仍有约4.8%~9.1%的患者恢复抗凝后再次出现出血[7]。该患者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后遗症,根据2016 年ESC 房颤指南[8]的非瓣膜房颤卒中的风险评分表评分,该患者评分≥2 分,卒中风险高,同时根据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 出血风险评分,该患者出血风险≥3 分,综合考虑,在临床评估无活动性出血后,为患者选用了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

老年患者住院治疗常常牵涉到多个系统的问题。多种慢性疾病基础长期共存,加上某个问题的急性打击,往往让问题更加复杂化。本例患者由急诊转入全科的原因,正是由于患者罹患多种疾病,高度专业化的专科不能全方位解决患者多系统疾病的问题。在我科住院期间,患者出现了RSH 的急性事件,在既往的诊疗模式中,患者可能需要转至外科治疗,待患者血肿稳定后,需要评估是否抗凝治疗时可能又需要转至心血管科进行治疗。而此患者上述治疗均在全科医学科进行。全科医生采用了多学科协同合作,即组织和利用院内其他专科的医疗资源,对患者采取了最优化的方案,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从该患者的诊治过程可以看到,全科医学简化了多病共存患者的诊治流程,体现了全科医疗诊治的综合性、可及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临床诊疗措施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共病的存在,考量了患者的共患疾病、治疗措施与治疗预后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为患者提供了优化的诊疗方案,使患者转危为安,减轻患者的痛苦。

猜你喜欢

全科房颤抗凝
老年房颤患者,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