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综述

2021-08-06游俊花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游俊花

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新的时代产物——大数据正指引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踏上新的征程,逐步走向精准化道路。学术界对数据挖掘、对象“数据化”、价值定位及发展机遇、认识方法及平台建设等领域,是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的主要方面,但仍存在思维方式不够精准、角色定位不够精准、发展渠道不够精准、管理方法不够精准等问题。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精准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建设如何得以顺利开展,需要把握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基础,认识到大数据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总结梳理发展状况、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创新路径,对于充分运用大数据,发挥优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997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所著的《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计算不再只是和计算机相关,更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数字科技将带给人们全新的世界[1]。2017年,相关学者在对此著作解读时指出,20年前是本“幻想书”,20年后已成历史书。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著作《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中指出大数据正悄悄影响教育体系的每个层面,与大数据同行的学习就是未来的教育[2]。充分指出,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地发展着。

自2012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被大家提及,数据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所注意,2013年,更是被业界称为“大数据元年”。2015年,“互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各行各业都需打破传统模式,加快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建新型行业模式,进一步显现出数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大数据的应用开始炙手可热,大数据以蓬勃发展的趋势覆盖我国乃至全世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教育领域带来了颠覆性变革。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据和教育的结合及运用,先后发布《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高等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一环,运用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得以运用的基础,大数据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使数据发挥巨大价值,可以说,互联网时代开始走向越来越精准化的大数据时代。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现状

关于大数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程,我国学术界进行了深入研究,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截至2020年8月14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进行文献检索,共发现以“高校思想政治(思政)教育”并“精准化”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6篇,硕士论文0篇,博士论文0篇,会议论文1篇;以“大数据”并“高校(思政)教育”为关键词的期刊论文242篇,硕士论文15篇,博士论文1篇,会议论文2篇;以“大数据”并“高校(思政)教育”并“精准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尚未有与此相关的论文成果。可见,针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研究多是从大数据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进行的,以期刊和硕士论文的形式展现,其中,相关文章发表的最早年份为2014年,同时从2014年到2020年相关文章的发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最近三年数量更是大幅度上涨,表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得到广大学者及专家的重视。本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一)面临的问题

在对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研究中,集中于数据挖掘方面。傅雅琦、蓝少鸥等指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对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技术性挑战,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教育的复杂性挑战、确保数据的安全挑战及数据存储的伦理性挑战等[3](103-106)。刘辉认为,在面对大数据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题有:数据全面问题、自身数据匮乏且现存数据杂乱、数据被应用缺乏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存在唯数据论思想[4](60-65)。徐永利指出数据伦理急需考察。数据伦理考察即数据的应用风险性,包括引发乱贴数据标签的嗜好和形成潜在性的干扰[5](46-53)。

(二)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让众多数据“化腐朽为神奇”,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学者分别从教育对象“数据化”、大数据的价值定位等方面研究大数据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是分析教育对象走向“数据化”。邱启照、孙鹏等(2016)认为高校中存在海量大学生思想数据,大学生思想动态和预测思想发展态势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钱云光、骆睿等(2019)在对大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中指出大数据在宏观上把握群体思想规律,在微观通过“用户画像”等方式精准定位每个大学生,“数据化”揭示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发展态势,精准化的数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维定向发生转变[6](66-67)。

二是大数据的价值定位。崔海英分别从政治价值、社会价值及个体价值出发,指出大数据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主体的安全、目标及自我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得以满足,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的价值定位[7]。虞亚平指出大数据分别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价值、服务育人价值、心理育人价值及实践育人价值等[8](31-33)。李奕璇、王洛忠等认为大数据运用的价值在于促进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统一,警惕教育工具取代教育目标[15](140-143)。刘辉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将增强教育教学个性化、教育工作服务精细化和教育管理科学化[4](60-65)。徐永利认为应着眼时代诉求,分别从教育目标、教育保障和教育管理三个层次对时代诉求展开论述,指出教育目标诉求主要是大学生在个性化发展与人文化关怀方面,已经从“克隆人”转型为新时代“创造人”模式、在教育保障诉求上,体现对大学生的精细化服务和精准化保证,在教育管理诉求上,主要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更加科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5](46-53)。

(三)路径创新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方面,当前学者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认识方法论方面。

在对认识方法论研究中,数据的量化和实证性特点成为研究的主要领域。黄欣荣指出大数据是一场兴起的数据革命,海量数据是进一步认识教育客体的有效手段,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数字足迹进行挖掘、分析、预测,最终做到精准的思想政治教育。张林茂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大数据的特点、性质发生了变化:数据体量的“无限性”要求使其更具针对性、数据生成的快速性使其更具时效性、数据来源的多元使其更具全面性、数据价值的分散性使其更具导向性。同时对其体系进行了重构:教育内容个性多样化、教育价值生活体验型、教育方式交往引导式、教育理念现代共享型[9](47-49)。

二是实践探索:着重体现在数据平台建设、精准化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策略等三个层面。

在数据平台建设方面。优化和构建新系统,加强数据平台建设。傅雅琦、蓝少鸥从大数据的角度出发,运用“大数据”优化数字化校园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特点和“大数据”特点的无缝对接。李怀杰指出以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和教育环境四个要素为对象,以对网络海量数据的有效使用为基础,分别为它们建立对应的评价子系统,此四个子系统又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评价系统。成功构建的大数据评价系统为实现管理服务精准化、识别问题差异精准化、学习教育个性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16](82-86)。吴昊、黄禹鑫等指出应运用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打造易班平台,充分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以定量分析为依据,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精准化和有效性[10](64-67)。钱云光、骆睿、张凤寒等(2019)指出应树立大数据理念,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指出数据是客体,大学生是主体,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对数据进行搜集、存储、处理和建模,建立多层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管理平台[5](46-53)。李怀杰指出,以“数据平台—职能部门—教师或辅导员—项目组数据分析—可视化呈现—教育引导对策”为“思想政治教育链”,构建校园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以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心理和生活五个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维度,构建“五位一体”的大数据“学生画像”系统;开发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的网络资源数据库和建立教师辅助教学的智能化数据平台和可视化系统,实行定制式“数据驱动型教学”改革[11](67-70)。

在精准化教育方面,提升互联网思维和创新教学手段方法,强化教育主体综合能力。黄欣荣指出变革思维方式是最大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大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思维,包含整体化、兼容性、现象性等思维[12](94-101)。丁凯等认为教育主体不仅要树立精准思维还要有敬业精神、数据挖掘分析能力,才能兼顾不同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着力自身精准理念的培育和数据治理能力的提高[13](101-105)。

在个性化教育方面,宋德孝指出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提高教育客体吸收能力。这里的供需精准化对接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宋德孝(2020)指出经济文化、国际交流、媒介技术等三重语境下,教育客体应转变心态,重构教与学的辩证机制,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有效性[14]。

三、研究的总结

国内外学者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思维方式不精准。整体思维、笼统思维方式是传统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目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主旋律,精准的问题意识、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实证思维能力等精准化的思维方式,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是角色定位不精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人群是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主要场所是高校。精准定位和识别其需求、准确把握教育场所的转换是课题研究的首要条件。但目前运用数据化的教育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等精准定位研究较少。

三是发展渠道不精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更需要紧密联系和数据大数据科学技术,国内部分学者尽管以互联网为背景,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开展研究,但是多学科并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有待突破。

四是管理方法不精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逐步走进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技术新旧交叠,数据种类繁多。大量数据信息中必然涉及教育对象的隐私内容,如何在数据信息使用过程中做到有效监督、强化数据使用者的责任意识,如何避免数据不当使用带来的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研究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与大数据同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傅雅琦,蓝少鸥.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

[4]刘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的现实困境与诉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5(09).

[5]徐永利.大数据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

[6]钱云光,骆睿,张凤寒.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

[7]崔海英.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实现方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

[8]虞亚平.大数据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与价值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2020(06).

[9]張林茂.在大数据时代创新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

[10]吴昊,黄禹鑫.基于易班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思考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

[11]李怀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范式变革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

[12]黄欣荣.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变革[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03).

[13]丁凯,宋林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机理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

[14]宋德孝.供给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15]李奕璇,王洛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的三重逻辑——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辩证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04).

[16]李怀杰.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评价及其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6).

2020年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SZ15)。

猜你喜欢

精准化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构建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思考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我国公租房政策的福利分配和福利输送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