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2016-12-30李辉

青年时代 2016年19期
关键词:精准化

李辉

摘要: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就是要在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中运用精准扶贫的思维理念,使高校资助工作识别精准化、支持精准化、管理精准化,以解决当前资助工作所存在的不足,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由“量”到“质”转型,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实效性水平。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发展型资助

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普通高校学生资助金额为716.86亿元,比2013年增加142.75亿元,增长幅度达24.86%,国家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等“多元混合”的资助体系。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进行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粗放现象,如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不科学、学生资助管理过程粗放等,制约了国家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着高校资助工作目标的实现。2013年,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扶贫工作思路,提出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提高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的精准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样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在经济困难程度、导致困难的原因、个人的资源现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基于这些差异而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不同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领会“精准扶贫”的思路与方法,主动了解学生需求,积极回应学生需求,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程度与实际效果。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内涵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理念来源于精准扶贫,理解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内涵要从理解精准扶贫开始。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3年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对扶贫工作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后期又不断阐释形成精准扶贫理念。推进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精确识别是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将贫困居民识别,保证贫困户认定的公平、准确;精确帮扶是关键,根据贫困户的特点,实施有效手段进行帮扶;精确管理是保证,通过扶贫信息的管理工作和阳光操作去保证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三者联动,最终达到扶贫、脱贫的目的。

精准扶贫对高校的资助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张远航认为,精准资助就是找准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提升资助目的与资助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具体体现在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以及效能精准等方面,科学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提供满足资助对象个体需求的资助举措使资助工作的定位和目的,形式精准是资助的过程与方面,效能精准是资助的价值和评价。所以,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程度要从贫困认定、资助供给和资助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二、精准化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现实要求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是破解当前问题的要求。“精准”的对面是“粗放”,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在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对于贫困生识别不足,在贫困生的资助过程中忽视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在贫困生的管理过程中轻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这些问题影响着资助工作的发展和资助目标的实现。

第一,贫困生认定粗放,对困难程度鉴定不足。高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各高校基本都制定了自己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办法,对认定条件、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这一制度规定,看似为高校辅导员开展资助工作提供了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一,认定材料难以完整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依据民政部门证明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材料,由于证明材料的表述方式、地方民政部门审核不严等问题,相关材料难以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其二,学生的不诚信现象对经济状况认定工作造成干扰。通过贫困认定并且申请助学金的同学,每年可以获得3000元左右的资助,对于学生来说是笔较大的收入,个别同学“不贫装贫”,通过弄虚作假等方式申请贫困认定,而使资助失去原有意义。

第二,贫困生资助方式单一,以经济资助为主。资助过程中仅依靠经济帮助,忽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了解。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社会资源、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表现出物质的匮乏,还表现出综合素质、发展能力、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不足。受资助学生已经不满于与单纯的经济资助,而表现出对能力发展的诉求。同时,新形势下也要求高校资助工作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型,多措并举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发展能力才是资助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高校资助工作管理粗放,未能全面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需求,停留在物质保障层面。这就要求高校资助工作及时了解受资助学生的个体需求,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在为其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建设。

第三,后期管理不完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不足。在高校资助工作中,重视前期的认定、评审,而忽视后期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未能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也未能对学生资助资金的使用做出有效监督。可以通过助学金的发放仪式、志愿服务工作为契机,引导学生感谢国家、社会的关心与照顾,树立感恩意识。同时,对助学金的使用去向做出有效监督是确保资助工作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也是弥补前期资助工作缺漏的重要举措。当前不少高校只是确保资助资金到账,而到账后受助学生如何使用,学校不加干预,未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三、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实施路径

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发展有助于提升资助资金的适用效率,提升资助的实效水平。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化发展要从资助工作的整个过程人手,实现从贫困认定到后期的资助监督整体的精准化运作,从而推动高校资助工作由“量”到“质”转型,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转变。

第一,精准识别,辨别好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实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要选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议小组成员、严格评议程序、多渠道获取信息综合判别。首先,可以通过班级同学推荐的方式选出在日常表现中公正无私、有威信的同学,一般涵盖宿舍成员、班级干部、贫困生代表与非贫困生代表等群体。其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要求的家庭经济状况认定程序,程序的严格是保证结果公平的基础。最后,要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作出综合分析。充足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高校学生工作者不能仅局限于申请材料的识别,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日常消费状况等信息做出综合判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学生资助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未来将推动资助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以学籍为基础实现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和共享,为学校确认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提供支持。资助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好现代的信息平台、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谈话、家访等方式获得有效信息。

第二,精确帮扶,满足学生的生活发展需求。在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之后,要主动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状况,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全面化的帮扶支持。一方面,要进行物质支持,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支持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实现,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另一方面,要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资助工作人员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资助政策。吉林大学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群体、专业特长群体、创新创业需求群体等不同群体的特点,分别提供基本技能岗位、知识技能岗位和创业实践岗位,在通过相应岗位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能力发展的诉求,充分地体系了精准资助过程中资助形式差异化、资助目的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要求。

第三,精确管理,重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的资助工作关乎学生权益和教育公平,提升资助管理的精准化程度,一方面要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通过法律与制度手段,杜绝资助工作中的徇私舞弊与贪污行为,确保资助资金用于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监督,杜绝弄虚作假、挥霍浪费现象的出现,对于弄虚作假者要记入诚信档案,对于挥霍浪费着要批评教育,直至收回助学金。同时,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教育感恩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信意识。完善“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体系,通过实践项目的支持,激发受资助学生回报社会与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受资助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精准化
浅谈新任少先队中队辅导员的精准化培训
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中的精准化模式分析
细颗粒物源解析在精细化精准化治霾中的应用探讨
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科学化水平之我见
创新推动扶贫帮困精准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