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家国情怀”的史与实

2021-08-06马杰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马杰

摘要:“家国情怀”体现出历史学科的价值追求,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可以从个人价值取向、民族意识、海洋意识、国家担当等多个角度具体感知“家国情怀”,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

关键词:“家国情怀”  历史内涵  现实归属

历史的教学需要承担起学生价值体系的构成和建立的责任,历史学科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这不仅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简单认知,更是上升到人的主观意识领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历史教学工作提供了更为精准的目标和方向,“家国情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运用教材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让学生具体感知“家国情怀”,这也是教学工作中特别关注的。下面以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探究“家国情怀”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归属。

一、课前准备: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确定“家国情怀”培养路径

熊川武教授认为:“人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进行‘对话,将人与文本的关系变成‘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一种心灵对话、灵魂问答的关系……因为理解总是一种对话的形式,是一个在其中发生交流的语言事件。”

在教师备课环节中,通过对课标、课本的阅读,发现统编版教材有着大量适合“家国情怀”培养的素材,确定了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本课教学的主干脉络。本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知识构成,由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和对西域的管理三个子目构成,三目之间有着前后的关联性。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课程讲授,笔者调整了教学顺序,按照张骞通西域、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通、管、联”先后顺序进行教学。

而理解“家国情怀”素养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偏大,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搜集一些关于“丝绸之路”历史和“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文本材料,提前发放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文本材料主要有《史记·大宛列传(节选)》、部分关于张骞事迹的诗词材料、“一带一路”简介等。文章主要涉及了张骞的个人事迹和评价、“丝绸之路”对于国家的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本课确定的主干脉络进行了补充,另一方面也是在课前进行“家国情怀”素养的渗透,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作铺垫。

二、课堂教学:从历史出发到现实归位贯穿“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都呈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巩固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大发展趋势,秦汉时期就顺应了国家统一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两汉时期国家在加强中央集权之后,对内不断消解匈奴等威胁,促进民族间发展与交融;对外则开通两条丝绸之路,为中外文明交流架起一道重要桥梁。根据教材内容,笔者从如何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加强对西域管理的国家意义、丝绸之路开通的现实意义三个角度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和深化,从简单的“家国一体”认识上升为国家意识,再上升到世界意识,达到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的效果。

第一个需要提升的是对张骞出使西域的认知。教材中很好地补充了“问题思考”和“材料研读”,分别提出了张骞出使西域体现了什么精神和张骞出使西域为何称之为“凿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历史人物与国家发展的休戚与共。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张骞的精神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笔者展示了一段事先准备的材料,如下:

材料 张骞所到达的大月氏(都城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距离长安(今陕西西安)直线距离近3600公里,而以中国境内三亚与哈尔滨直线距离不到3500公里,如果我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到达目的地,进行测算得出结果。如下表格:

之后,播放介绍西域自然环境的视频,让学生清楚西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恶劣,加之被匈奴先后关押10余年,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张骞通西域的伟大意义和被冠以“凿空”之名的原因。通过学生讨论,进而得出个人的奋斗与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明确每个人的国家责任和民族意识,得出一个朴素的“家国一体”的认识。

第二个需要提升的是对西域管理的意义的认识,从简单的“家国一体”提升到国家意识的层面。在之前秦汉时期政治史内容的学习中,学习了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方便进行下一步的提升。丝绸之路把中原王朝和西域地区连为一个整体,不仅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当今社会,中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尤其是国家统一受到极大冲击。为了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笔者播放了《中国新疆·反恐前沿》《焦点对话:谁是香港暴力事件的“幕后黑手”?》两段视频,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出维护国家统一需要国家和国人的共同努力的结论。

第三个关于丝绸之路开通的现实意义可以从海洋意识和国际担当两个方面进行提升,将“家国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世界意义的层面。首先,教材在最后“知识拓展”补充了有关南海诸岛的内容,海洋主权和海洋意识呼之欲出。对于主权的理解,就需要向学生补充领土与领海、经济专属区等概念,进而说明海洋权益的重要性。这一知识内容放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古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在南海海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了。南海诸岛的发现与开发,可以从历史视角说明中国的南海主权不容置疑。同时,向学生展示目前南海问题的由来和现状。其次,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等重要的古代文明连接起来,各个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古为今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就将“家国情怀”由狭隘的民族主义上升到了广阔的全球视野。“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丝绸之路”的传承,也有着新的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更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和大国担当。在这一部分教学中,让学生讲述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之后播放纪录片《一带一路》的视频片段,进一步巩固对这一观念的理解。

三、课后反思:教学实际和教育情怀的连接

首先,本课通过对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的个人价值体现与国家发展的连接,形成朴素的“家国一体”的简单认知。其次,通过如何加强对西域的管理,进而巩固国家意识。最后,两条丝绸之路的开通,连接海内外,进一步上升为世界意识。通过层次递进的学习,在历史学习的历史内涵和现实归属中,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认知不断提升。

在日常教學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小组探究、辩论赛、史料分析等教学活动,在结合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合现代化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归属感,进而提升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将核心素养的其他部分加以联系,不能独立地分裂开来,五大核心素养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交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5.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